中国交通新闻|大漠铁路的治沙“愚公”(沙漠修建铁路时碰到的问题)

2023-05-27 15:10:41

 

本文来源:中国交通广播

张宏杰,男,共产党员,中铁呼和浩特局临河运营维修段治沙车间主任,曾荣获全路火车头奖章,被评为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工作)者,“精彩呼铁年度人物”、所在车间先后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等称号。

自临策铁路开通以来,沙害一直严重威胁铁路行车安全。临策基础部治沙车间主任张宏杰11年如一日,驻守在沙漠戈壁无人区,克服恶劣环境的艰苦,与风沙为伍,以戈壁为家,带领职工迎难而上、苦干攻坚,甘做现代“愚公”科学治沙,探索出一条工程治沙与生物治沙相结合的创新之路,守护着祖国边疆“大漠铁路”的安全畅通。

“一场旋风起,道路难寻觅。”这句当地牧民的俗语,也是对临策铁路自然环境的感慨与无奈。作为国家“中长期铁路规划”中临河至新疆哈密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临策铁路穿越乌兰布和、亚玛雷克、巴丹吉林三大沙漠,四季风沙不断,自2009年铁路开通以来,沙害就成为影响行车的最大的“敌人”。700多公里的临策铁路线上,肆虐的沙害随时会让十几公里的线路看不到钢轨,铁路行车一度中断。为了防治沙害保障运输畅通,2010年张宏杰被委以重任,调入临策基础部治沙车间,肩负防沙治沙的职责,挺进荒芜人烟的沙漠,从此开启了“愚公”式治沙之路。

万事开头难,到任之初,生活设施短缺就给张宏杰来了个下马威。空荡荡的屋子没有床睡,他带领工友们用砖头垫在水泥地上,再搭几张木板,铺上自带的行李。交通不便伙食供应不足,他就干嚼自带的方便面等食品,节省着喝从临河带来的桶装水,到后来,就连洗脸都成了奢望。严重的沙害治理重任在肩,恢复铁路行车畅通迫在眉睫,性格倔强、从不轻易服输的张宏杰毅然决然留了下来,带领投入到清沙大会战中。

每天凌晨4时,张宏杰带领清沙队伍随着轨道车行走在线路上,用挖掘机挖沙,用铁锹铲,用手刨,几百号人排成一排在漫天尘霾中清沙的场景比比皆是。往往前面的路刚清理完,后面一场大风将沙子掩埋铁路,直到深夜,张宏杰和他的清沙队伍依然在线路上忙碌着。一天至少要清5、6场沙子,一天下来就连小伙子都直不起腰,有时甚至两天才睡了6个小时。时值40岁的张宏杰咬着牙挺了下来,连续奋战了三个月没回过家。即使是大年除夕夜,接到清沙命令的他依然头也不回径直走出车间,带上车间所有人赶往现场清沙,回到车间准备好的年夜饭早已凉透了。沙害在人工、机械的清理下,渐渐得到治理,但漫漫治沙路,任重而道远。

“光靠人工清沙,这种“游击”治沙,治标不治本,一场大风,线路全埋了,必须想办法从根本上治沙、固沙。”张宏杰面对现实重新审视着治沙思路,以修建防沙网格的工程治沙方法逐渐应运而生。复杂的地形地貌,恶劣的自然气候,更让治沙工作难上加难。2011年8月的临策铁路上烈日炙烤,地表温度高达60度,张宏杰带领车间技术员反复琢磨,终于发现把钢筋弯成圈,环环相扣就能解决难题,这一发现让他喜出望外。

然而,一夜狂风过后,当张宏杰再次来到工程现场时,刚做好的治沙网格全部被沙子掩埋,二十几天的辛苦就这样被一场大风刮得干干净净。眼看着希望破灭,他把一肚子的苦闷藏在心里,继续着他的治沙试验。随后的几天,张宏杰可能是临策线第一个盼刮风的人,因为他要在风中试验,找出决胜的门道。他钻在沙堆里挖着埋着看着,琢磨风的脾气、沙的习性。多大的风能让沙子埋道,多大的风对治沙工程有破坏,一天下来,就像洗了风沙浴,俨然成了沙土塑像。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几天的揣摩和试验终于让他们看到,采取“高、中、低”尼龙网格相配套的方式阻沙,并且提升高度就能解决防风固沙的问题。那一刻,职工们笑了,而张宏杰却想哭,因为沙害给他的挑战太大了,那种复杂的感觉让他无论如何也笑不出来。

“干就要干出个样。”这是张宏杰的口头禅。在一次的下线检查中发现网格制作没有达到标准,凌乱松散很难起到治沙作用。他立即叫停返工,批评了当事人。“得立个标打个样,让他们知道怎么干”。张宏杰动员党支部党员干部,在沙害严重的605公里处左右十公里,清理线路积沙,兴建网格、重做高沙障。他吃住在616公里处治沙点,严把标准关,盯控工程质量。在这样高标准的要求下,高沙障、五零网格、三零网格全部合格达标,线路沙害较原来相比降低了80%,成为了品牌效应“一炮打响”,如今的605公里党员治沙品牌,不仅是临策基础部党内“三创三无”重点品牌,更获得呼和浩特局党员品牌工程。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交通新闻|大漠铁路的治沙“愚公”(沙漠修建铁路时碰到的问题)》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39727.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