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历史二——太伯奔吴-泰伯奔吴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带
太伯是谁?
太伯是古公亶父的长子。
古公亶父又是谁?
古公亶父是季历的父亲,季历是姬昌的父亲,姬昌是姬发的父亲。
姬昌就是周文王,姬发就是周武王。
也就是说,古公亶父是周文王的祖父,是周武王的曾祖父。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
为什么太伯作为长子没有成为周的继承人?而是三子季历成为了继承人?
历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孝悌故事回答了这个问题,这个故事叫做「太伯采药」。
太伯采药
据说季历生下姬昌之时,有开国之君的祥瑞之象,古公亶父有意传位给季历,再由季历传位给姬昌。
可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哪有越过嫡长子,传位给三儿子的道理呢?
大儿子太伯早就看出父亲的心思了,便与次子仲雍商议,如何能让父亲心安理得地传位给弟弟季历,不再受此事烦忧。
不知道是古公亶父年事已高,还是他整日受传位之事困扰,忧思成疾,
反正,古公亶父,是真的,病倒了。
太伯携仲雍来到父亲病榻前,表示有治愈父亲的草药,欲前往为父亲采药。
于是两兄弟告别了父亲,带着族人们踏上了未知的征途。
越秦岭,至汉江,顺长江而下,他们到达了南京江宁横山,定居下来。
原来,他们只是借着采药的名义,策划了一次出走。
直到古公亶父去世之时,太伯也没有回去。顺理成章地让位给了弟弟季历。
太伯奔吴
太伯定居吴地后,融入吴地文化,和吴人一样断发文身,要知道中原人是不纹身的,他的做法表示不可再回周,被委以重任。
周本是善于农耕的部落,也许是因为周人的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慷慨传播,也许是因为太伯本性就很仁义,很受当地人拥护,当地人拥立太伯为「吴太伯」。
后来武王伐纣,西周建立后,周武王找到太伯,仲雍的后人周章,封为吴王。
吴头楚尾
在古代,南京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长江天堑使南京易守难攻,向来是吴楚的必争之地。
大家都知道南京位于「吴头楚尾」,而在吴国发展初期,吴国和楚国之间还有一个小国——干国在中间受夹板气。
吴国发展的过程中,位于六合、仪征的干国阻碍了吴国通往中原的道路,吴、干两国发起了激烈的战争。
「干」,是防具的意思,即使干国素以青铜冶炼、铸造防具闻名,即使干国人民齐心协力顽强抵抗,干国也没有能够抵御得了吴国的攻击。
据说,这一场战役打得十分惨烈。
《管子·小问》中有记载:“昔者吴、干战,未龀者不得入军门。国子摘其齿,遂入,为干国多。”
战争的规定:有乳牙的孩子不得参军,两国的士兵已经伤亡惨重到无兵可用,有孩子拔了乳牙上战场,以干国的居多。
干国成为吴国的一部分后,南京才真正成为了「吴头楚尾」。
后记
「太伯奔吴」给吴地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吴地蓬勃发展的本土文化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让南京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让南京人民更加包容。
以上就是关于《南京历史二——太伯奔吴-泰伯奔吴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带》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40405.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