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平弦(青海平弦花亭相会刘)

2023-05-29 15:00:42

 

青海平弦,又称“平调”,简称“平弦”。因最早以赋子腔(有时也简称“赋子”)作为主要的唱腔曲调,故有“西宁的赋子,兰州的鼓子”之说。因其流布地区主要在西宁,故又称“西宁赋子”。

1954年,青海省民族歌舞剧团编写出版《青海平弦音乐》一书时,使用了“青海平弦”这一名称,并被普遍接受和认同,成为后来通行的名称。而之所以改称为“青海平弦”,除了有标明曲调平缓的意思外,还由于它的主要伴奏乐器三弦的定弦法也称作“平弦”,从而使曲种名称与定弦法名称互为表里。

已知最早的青海平弦唱词抄本,是清咸丰(1851—1861)年间成册的,其中收录了采用“赋子”及“背工”曲调体式的曲本唱词《芈建游宫》和《太子游四门》等多篇。清末至民国初期的唱词抄本及木刻本在西宁、湟中等地多有发现,有的抄本还有曲牌的工尺谱。而能追溯到的青海平弦的最早艺人,为清代晚期的梁寿娃(生卒不详),人称“梁佛爷”。稍迟一点的艺人有谢长德(1856—1951),但他们的从艺活动情况均不详。

青海平弦的表演形式以唱为主,兼有说白。演出取坐姿,主唱者一人,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夹持三寸瓷碟(艺人们称作“月儿”),食、中二指间夹一根竹筷,右手持另一根竹筷轻击月儿边沿以掌握演唱节奏,也有少数说唱者自操三弦弹唱,由别人持碟击节伴奏。乐队以扬琴为中心,三弦居左,板胡居右,其它乐器没有一定之规,一般二胡等弦乐器居板胡之后,还有琵琶等弹拨乐器和竹笛等吹奏乐器。

青海平弦的唱腔结构多为曲牌连缀体,少量为单曲反复演唱。常用的唱腔曲牌有四十余支。清末民初,青海平弦的唱腔结构方式,主要是“赋子腔”和“背工腔”。青海平弦中许多唱腔曲调都有拖腔,这些拖腔需要伴奏乐手或听众帮腔,这种帮腔形式被称之为“拉梢子”。

民国初,以李汉卿(1881—1947)为代表的艺人们突破了“单弦”伴奏的模式,增加了板胡、扬琴、笛子等乐器。从此,青海平弦的伴奏逐渐改由小民乐队进行。

青海平弦的曲本体裁以齐言韵文体为主,也有少量齐言杂言的混合体,均以西宁方音押韵,韵辙与北方十三辙基本相同,但也有一些特殊的语音韵辙,如“一把扇儿值多少,银钱买上个”,按普通话读音,“少”与“个”不同韵,但西宁方音中“个”字读作“gao(高)”,即变为同韵;又如“石头坡里石头多,拐坏了妹妹的尕尕脚”,普通话“多”与“脚”不同韵,但西宁话把“脚”念成“juo”,变为同韵。

青海平弦的传统曲目,已知的有三百多个,其中“赋子腔”“杂腔”的曲目一般较长,多数唱词在百句左右,最长的有三百多句。“背工腔”和“小点”的曲目多为短篇小段。曲目的题材内容十分广泛,“赋子腔”以历史故事居多,如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霸陵桥挑袍》《古城结义》等;“杂腔”除历史故事外还有较多的生活故事,如《伯牙抚琴》《水淹金山》《西湖相会》《张生跳墙》等;“背工腔”以抒情小段见长,如《四季景》《重台离别》等;“小点”则多表现男女亲情,有“闹曲”之称,如《八月十五玩月光》《凤阳士人》《送情郎》等。

文图来源:《中国曲艺志青海卷》

主编:王十梅

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以上就是关于《青海平弦(青海平弦花亭相会刘)》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40681.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