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懂荀彧,读懂已是沧桑中年:一切痛苦,都来自进退两难(年少不懂诗中意,读懂已是诗中人)

2023-05-30 05:06:58

 

一、

读三国,荀彧的名字最容易读错。

我当年就一口一个gou huo,现在回想起来,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没文化真的太可怕了。

后来知道了荀彧的真实名字,又去详细了解人物生平,才发现荀令君活的蛮憋屈的。

算是在夹缝中挣扎的人生。

他在少年时就被誉为“王佐之才”,只要努力上进好好发展,将来一定是当宰相的人,做治国平天下的伟业。

后来,颍川荀彧之名满天下。

袁绍很欣赏他。

彼时,袁绍是新兴崛起的军阀,占据了最富庶的冀州,坐拥几十万大军顾盼自雄,所有人都看好他的前途。

而荀彧也逃难到冀州。

袁绍经常开酒宴拉拢他:“我有冀州在手,将来招揽乌桓鲜卑为外援,又有士族支持,何愁大业不成。”

“文若啊,跟我干吧。”

这些条件都是伸手可见的,当时没有人能拒绝。荀彧的很多朋友、同学都追随袁绍,希望能混一官半职。

可荀彧不在乎。

他不在乎做什么官、每个月有几根大黄鱼,而是脑海中构思好的治国方略,能不能实现。

想给天下治病,袁绍是办不到的。

于是,荀彧南下投奔了实力弱小的曹操,他要和曹操一起实现自己的抱负。

此时,他们还是一样的人。

二、

荀彧不是单纯的谋士。

如果把曹操集团看成公司的话,他既是创业元老,也是老板曹操的合伙人,手中拥有大量原始股份。

如果没有荀彧,也不会有曹操。

曹操刚创业时,并没有什么资本......无非是曹氏、夏侯氏兄弟等武将,和草创的军队,完全看不出有什么成大业的预兆。

正是荀彧帮他一手组建了班底。

比如荀攸、郭嘉、陈群、钟繇、司马懿等等重臣,基本都是荀彧亲自带进组织内部,并介绍给曹操的。

或许一开始他们都不一定信任曹操,但是因为相信荀彧,所以选择和曹操在一起:

“这个阉宦之后行不行啊?”

“老曹是个有本事的人,我们一起辅佐他。”

正是颍川精英纷纷来投,才让曹操脱胎换图,把草台班子打造成豪华战舰,而荀彧也成为文官之首。

他们是合伙人,不是上下级关系。

荀彧的“王佐之才”也让曹操能专心军事。

公元196年,曹操迎奉汉献帝并迁都许昌,让荀彧出任尚书令,相当于汉朝总理的职位。

他一直干了很多年。

之前聊过,汉朝的问题在于士族、豪强兼并土地和人口,导致朝廷没有稳定的税收和兵员。

对于汉朝的疾病,曹操懂,荀彧也懂,并且他们的治疗方案能达成一致。

这是合作的基本条件。

所以曹操的一系列改革政令,几乎都是荀彧一手操办的......屯田、整军、招抚流民,荀彧事无巨细都办的妥妥贴贴。

中原战乱的年代,是他们合作的黄金岁月。

曹操带着家族子弟兵在前线打仗,荀彧带着颍川士族在稳定后方,一旦缺粮缺兵了,荀彧也能源源不断地送来。

玩的就是大变活人。

官渡之战时,曹操有点扛不住了,想着撤退算了。荀彧写信说:“不能撤,再坚持一下就胜利了。你是最棒的,加油。”

结果曹操果真胜利了。

能搞后勤、能出谋划策、能激励动员,这种合伙人到哪里去找?

三、

荀彧也是曹操集团的形象代言人。

曹爸爸虽然做过太尉、家族也是铁打的豪门,但毕竟是阉宦之后,在上流社会依然会被人嘲笑为土包子。

可荀彧不一样。

他的叔叔们号称“荀氏八龙”,荀爽更是有“神君”之称,不论名望还是家族人脉,都被荀彧继承下来。

或许有人看不起曹操,但绝不会有人看不起荀彧。

有了荀彧辅佐,曹操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才能取得利益最大化......如果连士族都不认同,所谓天子也就成了鸡肋。

那“奉天子以令不臣”到底是干什么呢?

拥兵自重的军阀是绝不会在乎的,这把利剑的真正目标,是各地诸侯麾下的士族豪强。

三国的一切动静都和士族豪强有关。

比如袁绍能兵不血刃的进入冀州,就是河北士族充当带路党,刘表能迅速稳定荆州,是赢得蔡、蒯两家的支持。

得士族者得天下。

奉天子以令不臣,与其说令的是诸侯,不如说是用天子的名头在统战士族。

既然是统战工作,曹操只能抓大局。

真正操作这条线的,依然是荀彧。

有多少人是为了颍川士族才投入曹营的,有多少人是因为荀彧才追随曹操的,恐怕都说不清楚了。

这就是荀彧的合伙人地位。

主理内政、统战外部......更重要的是,曹操集团内部和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曹操真正能信得过的,恐怕只有武将了。

二把手做到此时,已经很危险了。

更何况,他们的理念也出现了分歧。

四、

荀彧和曹操合作的基础,是给大汉江山治病疗伤。

一旦明确目标就奋勇向前。

曹操在这条路上一去不回头,搞了屯田制只是治标,他为了治本不惜打击士族扶持寒门,最后又用法家替代儒家,得罪了天下人心。

统一天下无望时,曹操的野心又极度膨胀。

他有错吗?

没有。

功业达到曹操的地步,谁又能没点野心呢?而历来权臣,除了再进一步当皇帝以外,鲜有能善终的。

再说,江山本身就是人家打下来的。如果没有曹操,天下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他想进步完全没问题。

这是私心。

从公心而论,曹操想称公称王再称帝,是不是想用皇帝的权威,把改革成果制度化呢?

未尝没有这样的心思。

可荀彧不接受。

他从汉朝的旧秩序中走来,所见所闻都是400年汉朝发生的一切,历史的惯性让他显得保守,和大多数人一样,没有推倒重来的勇气。

而一旦推倒重来,最大的受害人其实是自己。

颍川士族赖以维持的根本,恰恰是汉朝的旧秩序......那些敌对势力的统战分子们,也是因为汉朝旧秩序才有对话的渠道。

曹操想一条路走到黑,把一切都堵死了。

再说,曹操大力提拔寒门,又何尝不是担心他的威望和地位......他也不可能不清楚。

说到底,荀彧只是管理人。

他借助旧秩序成就一生功业,旧秩序又牵绊着他,不能和曹操一起携手开创新世界。

不论曹操的对与错。

那个年代的人,谁不是在摸索和试探呢?

他明知道旧秩序有问题,却只能接受改良,不论私心或公心,他都不能横下心来另起炉灶。

这是荀彧的宿命。

他只是管理者、执行者、二把手。

而曹操是领袖,他要做的是不受任何羁绊,调动天下人的活力,而不是为派系和情谊所牵连。

即便他也只是尝试。

曹操即将称魏公时,荀彧看到的是一生理想破灭,却又夹在曹操和旧秩序之间进退两难。

向前无路、回头无岸,人生艰难莫过于此。

公元212年,荀彧在寿春忧愤而死。

生无可恋。

五、

荀彧死了。

他一手打造的颍川士族集团,再也无力抗衡曹操,只能跪倒在铁王座下山呼万岁。

曹操也失败了。

他最终无力抗衡历史的惯性。

除了屯田继续发挥作用,其他的都失败了......法家没有替代儒家道统,寒门也没有稳定的上升通道。

偶尔几次求贤令,又能有多大效果?

只有他们留下的颍川士族和曹魏亲贵,依然享受着人间的花花世界。

做为颍川士族的第一代掌舵人,荀彧的名声很好。

无论“冰清玉洁”或者“荀令留香”,后人都把最美好的词汇赠予他,可荀彧的彷徨和无力又有谁会在乎?

他只需要像一尘不染的日月一样,高高挂在天上。

只是精神符号而已。


以上就是关于《少年不懂荀彧,读懂已是沧桑中年:一切痛苦,都来自进退两难(年少不懂诗中意,读懂已是诗中人)》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40921.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