叒念什么?-叒念什么音
简单来说,这字读ruò。
复杂来说,请看下面的文字。
事先声明,下面的文字带有不少猜测成分,只是一家之见。
1.

在甲骨文里有这样一个字,画了一个人,两只手向上,头发随风飘扬。
这个人在干嘛?他在跳大神,沟通天地。
为什么沟通天地要这样跳呢?因为他想模仿树。
树扎根于地,往上长,所以按巫术思维,这东西能通天地。
所以中外神话都有神树,最出名的如北欧神话里的世界之树,整个北欧神话的九大世界都是由这棵树衍生的。
不过,北欧神话里的世界之树是以白蜡树为原型,而甲骨文里那个披头散发的人更可能是在模仿桑树。
2.
之所以作这个猜测,是因为商朝有所谓“桑林之舞”。
传说,“桑林之舞”的起源和商汤有关,还是《淮南子》:
汤之时,七年旱,以身祷于桑林之际,而四海之云凑,千里之雨至。抱质效诚,感动天地,神谕方外。天下大旱,商汤去跳大神(也有说拿自己去献祭的),最后感动了天地,收获了降雨。
从人类学视角出发,这故事说明商朝的巫术思维比较重。商王就是大祭司,商人对桑树有特别的情感。
3.
除了文献,文字也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到桑树上。
甲骨文里那个披头散发的人后来变成两个字,其中一个是“叒”字,看字形,就觉得这“叒”和“桑”有关系。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解释“叒”字说:日初出东方汤谷,所登扶桑,叒木也。象形。
也就是说叒木是在太阳升起的地方,太阳要借叒木上天,所以这个叒木就是我们熟知的扶桑。
所谓“扶桑”,早期作“榑桑”。
“榑”字没别的用处,一个木一个尃,可能就是说树大,所以“榑桑”一开始可能就是想象中的大桑树。
但变成“扶桑”后,《十洲记》里说是这种树叶子像桑,但“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
3.

前面说了,甲骨文里这个披头散发的人后来变成两个字,另外一个是“若”字。
之所以会演变成这个样子,是因为金文在原来的字型上加了口字。
因为“若”字画的是跳大神、模仿神树,所以“若”有“像”的意思。
至于加“口”是为了说跳大神的结果——神开口答应了,这个义项后来又发展出“诺”字。
“叒”和 “若”同出一字,所以它们俩读音相同。又因为同出一字,所以有“叒木”也有“若木”。
从字源来说,“叒木(扶桑)”和“若木”应该是同一棵树,但《山海经》里,扶桑和若木各司其职。而且《山海经》里的“若木”像是以攀枝花,也就是木棉为原型。
4.
按《山海经》的说法:
扶桑者,大木也,日之所居。
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灰野之山,有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日所入处。照这这套说法:
“東”里的木是扶桑,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
“杲(gǎo)”里的木是建木,太阳升到最高,自然是一片光明;
“杳”里的木是若木,太阳到若木底下,自是没了踪影。
(甲骨文不支持“東是日在木中”的说法,但这种说法已成传统,所以这里还是用了)
抛开有争议的部分总结一下,“叒”这个字读“若”,和神树有关,这棵神树又和太阳有关。
以上就是关于《叒念什么?-叒念什么音》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41503.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