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图解地藏经》值得熬夜品读!(地藏经原文及注解)

2023-05-31 19:37:32

 

第十章 地藏法门:身体力行的修行

法门是佛教化的方式和内容。地藏法门是从听闻、诵念地藏菩萨的圣号,忆念菩萨的功德、瞻仰菩萨圣像开始的,也是娑婆世界众生皈依三宝的起手式,更是步向解脱的最近的因缘。

方便易学的解脱之道:地藏法门的殊胜

地藏法门是指地藏菩萨教化世人的方法,其内容就是“地藏三经”。地藏法门的修持法大都简单易行,比如行十善业、止观禅定、念佛持咒等,正适合现代人的根机。

地藏法门的修持法主要散见于“地藏三经”,其中,《地藏本愿经》和《地藏十轮经》记载了众生生、老、病、死的过程,以及如何让人自己改变命运以起死回生的方法,并能够超拨过去世的冤亲债主,令其究竟解脱,《占察善恶业报经》则主要讲的是木轮相法。

修持地藏法门有诸多殊胜,其主要原因在于地藏菩萨与阎浮众生有大因缘,他继承释迦牟尼之志,是一位甘居秽土、现声闻像以度众生的菩萨。《地藏本愿经》是地藏菩萨的大悲愿和诸佛菩萨的见证,里面记载佛陀曾语于地藏菩萨:“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以来众生,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由此可知,在而今这个末法时代,地藏法门对娑婆众生的摄受力最大,因缘最深,也最适合现代人的根机。其特点在于:

依根而度,平等度化。

有情众生的生灭自无始劫以来皆轮回不已,福报的聚集和修行功德力的累积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六道众生,根机不一,有的福报不可思议,比如天人,有的却根本没有,比如饿鬼、地狱众生。《地藏经》为善男信女说,也为恶人说;为天人说,也为恶道众生说;为修行人、菩萨说,也为鬼神、天龙八部说。

胜妙福报与地狱恶趣,双管齐下。

地藏法门一方面描绘了天人菩萨的种种胜妙之乐,以光明循循善诱;另一方面又尽述地狱种种残酷、悲惨与苦痛,令作恶人生起怖畏之心,以达到止恶之目的。

信愿唯先,不流于形式。

地藏菩萨尊号是“大愿菩萨”,素以大悲愿力的无私博大而受人敬仰。地藏法门要求发愿的前提基于对三宝的虔诚信仰,以及无限的慈悲心,在供养地藏菩萨方面,也以诚心专一为先,并不追求供养器物的华贵,如果心诚,即使只有一杯净水也可以。

“三摩地”:地藏菩萨的23种“定”

正信的佛教并无“灵魂”的说法,对于灵魂的观念最初来自于古印度婆罗门教和耆那教,在传入中国之后,又受到中国人重视祖灵传统的影响。

定者,不动也,定学为佛门三学之一,又称禅定,是堪破嗔毒之法。定力即禅定之力,是破除诸乱想之力。《地藏十轮经》中略数地藏菩萨的23种定力,即是破除诸邪、引导众生往生23种不同的妙境。

定,梵语Samadhi,又译作“等”。佛经曰,定即心住于一境而不使散乱。定也称增上心学,即“禅定”,意为摈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四圣谛。在修行“定”时能产生伏除烦恼妄想之力,称之为“定力”,为佛门五力之一。佛经称定力是“无染无净,非空非有,生死不能拘,结业不能缚”,甚至可以“普应十方”,引导众生生起修佛之心。

我们所处的娑婆世界,意为“堪忍世界”,众生无时无刻不于罪苦之中不断造业,复不断受苦,因此,修行定学能帮助众生堪破虚幻、潜心追求真理,亦是救生拔苦的法门之一。

地藏菩萨于久远劫以来,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度化六道众生,已具如来大寂之定力,多如恒河之沙数,怎么也数不清,《地藏十轮经》中,佛陀也仅仅选出其中23种定力来宣说:

(1)发智定:地藏菩萨以此定力,使众生同登发智的三摩地。

(2)具足无边智定:使众生以无量上妙供具恭敬供养诸佛世尊。

(3)具足清净智定:使众生认识到自身的贪欲过多,只有不贪着一切欲念,心才能得到清净。

(4)惭愧智定:使众生生起惭愧之心,忏悔过去所为,并发愿绝不再犯。

(5)诸乘明定:无论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地藏菩萨以“诸乘明定”的力量,令一切众生能够善巧,得到天眼通、他心通,并拥有了脱生死的大智慧,了通世出世间的因果。

(6)无忧神通明定:使众生明明净净、不昏不暗,了解所有的忧愁苦恼不过是自身的妄念所引起的。

(7)胜通明定:使众生得到一种方便善巧的智慧。

(8)普照诸世间定:使众生明心见性,普见十方诸佛国土。

(9)诸佛灯炬明定:使众生改邪归正,皈依三宝。

(10)金刚光定:地藏菩萨一入此定,这个佛国土就产生变化,从贫瘠瘅疠的土地转为丰饶安平的乐土。

(11)智力难摧伏定:地藏菩萨一入此定,使此佛国土的魔王及他的眷属心生恐怖,不再恼怒害人,并进而皈依三宝。

(12)电光明定:因为得到“电光明定”的加持,众生将脱离三恶道,永离后世的恐怖,进而得到法的安慰。

(13)上妙味定:使众生不仅不愁吃喝,而且每样食物妙不可言。

(14)胜精气定:使众生远离所有疾病痛苦。

(15)上妙诸资具定:使众生各种资生的器具,从穿着打扮到家具摆设样样妙不可言。

(16)无诤智定:使众生身心勇健,远离纷争,和谐欢愉,爱乐具足,心无散乱,成就智慧。

(17)能引胜踊跃定:令众生享受胜妙欢喜。

(18)世光路定:使众生得无碍智,能修种种清净事业。

(19)善住胜金定:使众生六根具足,常乐远离,其心寂静。

(20)增上观胜幢定:使众生厌弃恶业,修持十善法戒,以成就生天的道路。

(21)慈悲声定:使众生生慈悲心、无怨害心、普平等心、以利益安乐之心。

(22)引集诸福德定:使众生远离各种天灾人祸、疾疫饥馑、苦涩辛酸。

(23)海电光定:地藏菩萨以此定力,使这个佛土的大地具足各种宝藏,并远离所有的天灾人祸。

十善业道:地藏法门之根本

持善是修行地藏法门的先决条件。《占察善恶业报经》云:“言十善者,则为一切众善之根本,能摄一切诸余善法。”

十善业道是修佛的根基

十善业道指的是10种善行,简称“十善”,是修行佛法的最基本法。十善与“十恶业”相对,分为两个层次:一止二行。所谓“止”,就是制止、不做,即自己不去造恶业,即不杀生、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这样就不会令他人受到伤害或损失;“行”就是积极地去做,也即是主动行善,不仅帮助自己,也帮助了别人,故而“修行胜德,利乐一切”。

不修十善有何后果呢?《地藏十轮经》认为:“十善是安立一切善法功德的根本,如果不修行十善,那么无论怎样诵经念佛,或发下多么宏大的誓愿,终究还是不能得证菩提,也不能脱离生死轮回之苦。”

所有的大乘经典均有记载,菩萨发菩提心,都要从十善业做起,“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声闻、独觉菩萨、诸菩萨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而得成就。”

止恶更须扬善

修持地藏法门,不仅要止恶,即止息十恶,更要求要积极地修行十善,包括:救生、面布施、梵行。

佛陀说,学佛不能在十善业道上有所进步,那就是学佛没有进步,甚至没有入门,更谈不上有什么现实的利益。学佛在行动上首先要开始护持十善业道,如果不修十善,那么学佛等同儿戏。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菩萨十善

与人天十善不同,菩萨的十善是已经具备的10种善法,是属于菩萨应得的果报,包括:闻诸污染、不与恶俱、戒香充满、本体清净、面相熙怡。

投入身心的修行:皈依

于佛教的宇宙观中,一个世界之成立、持续、破坏的周期可分为成、住、坏、空四时期,称为四劫,每一劫又各有20中劫,总合为80中劫,称为一大劫。

皈依又作“归依”,意思是身心归向或依靠。三皈依是指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地藏经》中屡次提及的“善男子、善女人”,便是皈依三宝、持五戒十善,但在家修行的居士。

皈依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皈依即皈依三宝,针对的是“四众”,即指按佛教规定的程序,受戒皈依法会或在家持戒修行,广义的皈依只要能信仰佛法、一心向善,行善积德,不过也须依一定的仪式。

皈依的仪式

受持三皈依要经过一定的程序,最简单的仪式是请一位法师依照《三皈依仪轨》为自己说明皈依的意义,自己表示从此以后,尽自己的一生皈依三宝,这样便成为在家等候的居士。而今许多大的寺院每年都有几次集体皈依仪式,多选在重大佛教节日当天,如二月十九观音诞,七月三十地藏诞等,单独的皈依则每月都可进行。

僧团建立初期,皈依仪式倒非常简单。据佛经记载,最早的一次皈依仪式是释迦牟尼为商人兄弟举行的,他在接受了商人兄弟的供养之后,劝其皈依;商人说:“大德!我今皈依佛、皈依法!”仪式就完成了。盖因为当时释迦还没有收出家弟子,故无“皈依僧”一说。现今的仪式则复杂得多,有请师、礼佛、念皈依文、法师说法、请圣、忏悔、受皈、发愿、显益劝嘱、回向等。

皈依的意义

皈依三宝就是皈依真理,代表着正式成为佛陀的弟子。皈依佛,则永生不堕地狱;皈依法,则永世不堕饿鬼;皈依僧,则永世不为畜生。这里的佛法僧三宝,并不特定地指某一位佛、某一部经书或某位高僧,而是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佛法,以及一切真正的僧人。众生视佛为导师,以法为基本准则,把僧人当做修行之路上的好帮手,皈依三宝,使五浊世间的众生在修行之路上不会再误入歧途,从而摆脱生死的轮回,终至脱离苦海。

如何发愿:至心发愿方是功德

地藏菩萨被尊为“大愿菩萨”,不仅是指他的悲愿力大,也表示他闻声求苦、有求必应、善愿必遂。“地藏三经”均记载地藏菩萨要求祈求者不光是诵念自己的名号,还一定要至心发愿,方有成效。

两种至心

在“地藏三经”中,佛陀或地藏菩萨在教示众生修行的方法时,一再提到“至心”,比如《地藏本愿经》里,佛陀对观音菩萨说,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想要以广大的慈悲心救度一切众生,或想证得阿罗汉果位的人,见到地藏菩萨形像及听到地藏菩萨名号后,还要至心皈依。《十轮经》里,佛陀多次说,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的人,可以有求必应。

所谓至心,就是一种虔诚的信仰与信念,这是一种令众生的心念与地藏菩萨的心念相应的方法,地藏菩萨对至心是这样描述的:“至心大致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初始学习时求愿的至心,第二种是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

第一种至心,即俗人求愿之心,因为有所求,故而特别真诚。有高僧说,“如果求愿至诚恳切,当拜念的时候突然觉得心酸,痛哭流涕,那是因为触动了你过去的宿业,也触动了你的善根。有感必有应,即所说的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就是你求愿的至心了。”

第二种至心则牵涉到更多的心灵层次,《占察经》云:“第二至心复有下、中、上三种差别。其一,所谓系想不乱,心住了了;其二勇猛心,所谓专求不懈,不顾身命;其三深心,所谓与法相应,究竟不退。”

所谓体系想不乱,是指把散乱的意念收摄起来,心心念念系于“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念诵时字句分明,一声接一声,中间毫无杂念;勇猛心即是要求专一求法不懈怠,具有精进不退、即使舍去生命也在所不惜的精神;深心,也就是相应至心,是修行者于一心精进后,透过自己修证的智慧,达到圆满不退的究竟果位。

两种至心互相层层引导,诚心、专心、精进之心一直到最后感悟真理、了明解脱的智慧之心,至心信力越大,所发之愿的愿力也越大。

发愿

愿,梵语Pranidhana,意为“愿”,志求满足也。因佛教信徒发愿即等同于立誓,故也称为“誓愿”。发愿是修习佛法的重要方法,地藏菩萨以其大愿为诸菩萨之中最深重,因此修持地藏法门,必少不了发愿。

一般来说,愿门有两个基本特点:厌离行、欣求行。厌离行即认识到娑婆世界之苦,想要脱离诸苦;欣求行即向往投生佛国净土。发愿即种下善根,如《地藏经》所说:“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一切诸佛菩萨,皆以四弘誓愿为总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度、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在总愿的基础之上,各自又立别愿。

普通人自然无须发此大愿,但若要得诸佛菩萨的加持,所发之愿必为善愿,决不可发损人利己之愿。修持地藏法门,一般会先发如下心愿“愿一切众生圆具乐及乐因,愿一切众生永离苦及苦因,愿一切众生不离地藏行愿,愿一切众生速证地藏果德”之后,再发自己的愿望。

其次,要发圆满的愿,即一方面有利己的结果,另一方面也要利他,即方便他人,这样才能得到地藏菩萨的加持。第三,发愿不是一时之愿,也不是随口而发,片刻就置之脑后。发愿的动力来自于对地藏菩萨的信仰,同时要实现愿望也要依靠自身的努力,不能发愿之后便以为就可以把一切负担交诸之菩萨,自己完全不去主动争取。修行是信、愿、行三者合一的过程,单只把修行停留在“愿”这一层上,其实质与临时抱佛脚无异。

“入出息观”:地藏止观法门

止是定的意思,观是慧的意思,所谓止观法门,就是定慧双修的法门,即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而专注于特定对象,并生起正智慧以观一对象。《地藏十轮经》中所说的修持地藏法门的“入出息观”之法,即属于止观法门的一种。

止观十门

“止”,梵语奢摩他Samatha;“观”,梵语毗钵舍那Vipasyana,即是禅定、智慧二学,是修学一切佛法的根本。“止”是使心念集中于所观察的对象而不分散,也被称为“宁谧的开展”,而且由此而达到身心“轻安”之境。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说:“依定住心说名为止。”“观”则是在“止”的基础上以智慧思维抉择真理。修习止观正足以破除众生的烦恼障,故其乃是一切大小乘修行方法的根本。

“止观十门”又称十乘观法,即10种成就止观的法门,包括:

心行称理摄散名止。

止不滞寂,不碍观事。

由理事交彻而必俱遂使止观无碍而双运。

理事形夺而俱尽,故止观两亡而绝寄。

绝理事无碍之境,与泯止观无碍之心,二而不二,故不碍心境而一味,不二而二,故不碍一味而心境。

由即理之事摄一切法故,即止之观,亦见一切。

由此事即是彼事故,今止观见此心即是彼心。

由前中六则一多相入而非一。七则一多相是而非异,此二不二同一法界,止观无二之智,顿见即入二门,同一法界而无散动。

由事则重重无尽,止观亦普眼齐照。

即此普门之智为主,故顿照普门法界时,必摄一切为伴,无尽无尽。

“入出息观”

“入出息观”,梵语anapansati,是《地藏十轮经》所载的一种修行禅定的方法,又叫“观呼吸”、“安般守意”、“持来去念”,安。“观入出息”包括数、随、止、观、转、净六个步骤。从数息开始逐步修持,以断除烦恼,进而达到定与慧的境界。

数即数息。息是我们的一呼一吸。息有四种,呼出去是由脐自鼻,叫做“出息”,出息是自然向外出,但一口气呼出至呼入之间有个间隙,是无呼无吸的,叫作“内出息”,时间很短。然后就开始入息,由鼻至脐叫做“入息”,入息与下一次出息之间亦有一段无呼吸的间隙,叫做“内入息”。

修行人静坐时,从调息开始,使入出息自然深细,不急促、不结滞,然后专注默数呼吸,从一数到十后,不断反复。

随即不加勉强,随呼吸之长短,入时知入,出时知出。一心数息至无心无他念后,可以舍弃数息,仅微微关注呼吸。如此随息日久,其心更能宁静,出入息也愈加细微,不仅到达肚脐,更至脚趾头,感觉全身都有出入息。

止的目的是要请有所的杂念停下来,安住在缘境上面,使心静虑,毫无波动。修行者可以止心于自身的鼻端,两目一直注视鼻尖,令心不分散;其次,专门系于脐部、丹田之间均可;或可止心于出入息上,息出时知其出,息入时知其入,如守门人立于门侧,虽身未动,但能知有人出入。久而久之,妄想活动就自动停止了。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小编为你持续推荐!

举报/反馈


以上就是关于《精华!《图解地藏经》值得熬夜品读!(地藏经原文及注解)》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41679.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