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图解地藏经》让你看过就回味无穷!(地藏经图片白话解说下)

第六章 妙解《地藏本愿经》
《地藏本愿经》属于大乘方等经典,讲的是地藏菩萨的根本誓愿,以及由此弘誓大愿所产生的种种功德智慧、神通方便、慈悲惠利。
《地藏本愿经》的结构:十三品
《本愿经》说的是地藏菩萨修行的本生事迹,也开示乐方便易行的地藏救度法门。
全经分为13个部分
《忉利天宫神通品第一》: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十方诸佛菩萨齐来集会。如来含笑放光明云、出微妙音,十方天龙鬼神亦来集会。佛为文殊菩萨说地藏菩萨因地行愿。
《分身集会品第二》:地藏菩萨十方地狱处分身,与诸被救众生来见世尊。世尊摩顶付嘱地藏:令娑婆世界至弥勒出世以前众生,悉使解脱永离诸苦遇佛授记。
《观众生业缘品第三》:摩耶夫人问业报所感恶趣,地藏菩萨略答五无间地狱的状况。
《阎浮众生业感品第四》:定自在王菩萨又问地藏往因,佛叙述了关于国王及光目女的故事。四天王请问菩萨大愿方便,佛为其说因果报应的法则。
《地狱名号品第五》:普贤菩萨问地狱名号等情况,地藏菩萨为救拔苦难众生而作详细回答。
《如来赞叹品第六》:佛为说供地藏像、读地藏经、持地藏名的广大利益。
《利益存亡品第七》:地藏菩萨通过跟佛的问答,普劝广大众生断恶修善。太辨长者请问超度亡灵所获功德,地藏菩萨为说荐之的功德。
《阎罗王众赞叹品第八》:鬼王与阎罗天子承佛菩萨神力,俱诣忉利,询问众生不依善道之故,佛以如迷路人喻之。次有恶毒鬼王主命鬼王各发善愿,佛称赞印可并授道记。
《称佛名号品第九》:地藏菩萨为利益众生,演说听闻及念诵过去诸佛名号功德。
《校量布施功德缘品第十》:地藏菩萨问佛校量布施的功德,佛一一举例作答。
《地神护法品第十一》:佛陀说明供养地藏菩萨塑像、画像的10种广大利益。
《见闻利益品第十二》:佛放顶光、妙音称赞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请问不思议事,佛为说供像持名等应获的功德。
《嘱累人天品第十三》:佛又摩地藏菩萨顶,以诸众生托付地藏菩萨,希望地藏菩萨救度一切受苦众生。
第一品:释迦说法忉利天
《地藏本愿经》是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为母说法的大会上所说的经,赞扬了地藏菩萨不可思议的本生誓愿与救度众生的威神之力。
佛陀说法必有处所,或者天上、或者人间;但在人间说法多,在天上少。释迦佛曾两次在忉利天说法:一次是佛初成道讲华严经,上升忉利天说十住品;另一次是佛陀临灭度时,与弟子俱上天宫三月,为母说法,其中就包括《地藏本愿经》,即说佛陀以六道群灵,付嘱地藏菩萨。
佛母摩耶夫人
据佛经记载,佛陀名为乔达摩·悉达多,约在公元前565年诞生于中印度的迦毗罗卫国,其父为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是出身刹帝利种姓的贵族。摩耶,梵文Mahamaya,音译“摩诃摩耶”,意为“大幻术”、“大术”。据《佛本行集经》记载,要成为诞孕佛陀的女人,必定具有32种功德相,比如正德而生,肢体具足,所生之处尊贵,德行无缺,无有邪心,身口意三业自然调柔,等等。
摩耶夫人婚后久不生育,一日忽得一梦,梦到一头红首六牙白象,乘空而下,化为白光自她右胁进入了身体,之后便发觉有了身孕。她把这个奇异的梦告诉了丈夫,净饭王便请来相师占梦,占师解释:如果母亲梦见日天入右肋,那么所生的孩子必作转轮王;如果是月天入右肋,则是王者中的王者;如果梦见白象入右肋,那么这个孩子将是三界的至尊,能造福苍生,“度千万众于深烦恼海”。
某日,摩耶夫人于城郊蓝毗尼花园的娑罗树下小憩,一觉醒来,佛陀已然诞生。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乃是自摩耶夫人右肋出世,落地周行七步、步步生莲,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做狮子曰:“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然七日之后摩耶夫人便逝世了。依佛经的说法,佛或菩萨并非由人创造的,而“从智慧度无生”,只因佛在以应身像现诸于世、度化众生,才不得不借助母体转世为人。因此,摩耶夫人并非释迦佛一佛之母,过去所有佛出世,她皆为其母,相当于是帮助佛陀降生人间的“载体”。佛陀成道之后于人间说法,“但圣母未闻,所以佛升天为母说法,圣母闻法悟道,即证须陀洹果”。佛门因此称其为“大孝释迦尊”,认为“孝顺是至道之法”,因孝顺才能积德而成就正觉。
据《摩诃摩耶经》记载,释迦于娑罗双树涅槃时,忉利天上的摩耶夫人于天上见五衰相,又于其夜得五大恶梦:“一梦须弥山崩四海水竭。二梦有诸罗刹。手执利刀竞挑一切众生之眼。时有黑风吹。诸罗刹皆悉奔驰归于雪山。三梦欲色界诸天忽失宝冠。自绝璎珞不安本座。身无光明犹如聚墨。四梦如意珠王在高幢上。恒雨珍宝周给一切。有四毒龙口中吐火。吹倒彼幢吸如意珠。猛疾恶风吹没深渊。五梦有五师子从空来下。啮摩诃摩耶乳入于左胁。身心疼痛如被刀剑。”摩耶感怀到这必是释迦涅槃所致,于是自天上降落人间,抚棺痛哭。此时释迦牟尼忽然从棺中合掌而起,安慰母亲说,虽然诸佛灭度,但“法僧宝常住”,劝母亲切莫忧愁,摩耶夫人这才略觉安慰。
帝释:忉利天主
帝释,梵名音译为“释迦提桓因陀罗”,“释迦”为天帝之姓,意为“能”,“提桓”意为“天”,“因陀罗”即是“帝王”之义。帝释为忉利天之主,住在须弥山山顶的善见城中,统领其他32天,故又多称其为“帝释天”。
据诸经论所载,帝释天原名摩伽·尸迦,乃为摩伽陀国的婆罗门,生前结交有32位好友,共同布施修福,因此死后一齐升为天主,帝释为三十三天之最高。帝释此神来自古印度神话,据《吠陀经》记载,帝释乃众神之首,其妻名为散脂。帝释生性好战,本是雅利安人共同尊奉的神明,后被印度视为诸神的领袖、雷神和战神,是空界的主宰。后来佛教将他与梵天作为护法主神罗至门下,为十二天之一,其神通与影响力却已经大大地弱化了。
四大天王
佛教的二十诸天中,许多天神的名气都不甚大,但有四位却是例外,那就是有名的“四大天王”。天王,梵语音译为“日罗”或“伐折罗”,意为“金中最刚”,指牢固、坚锐,能摧毁一切,因此民间又称其为“四大金刚”。
四天王乃帝释的外将,所居之地为位于须弥山山腰的第一重天,又叫四天王天,佛经上说,由于布施、持不杀戒、孝顺父母者,殃生此天,寿命500天岁。四天王各司一部洲,每个又有91子、八大将,协助管理大大小小的事务。
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吒,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多罗吒”在梵文里即“持国”,以“慈悲”保护众生。他居须弥山东面的黄金埵,是主乐神,手持琵琶则表明他欲以音乐教化众生皈依佛门。
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手握宝剑。“增长”意为能传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他住在须弥山南琉璃埵,手持宝剑是表明他将保护佛法不受侵犯。
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红色,穿甲胄,手中握龙。“广目”也是梵文的音译,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他住须弥山白银埵,为群龙的领袖,故缠一龙,但凡有人不信佛教,便以此化为绳索将其擒拿。
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身绿色,右手持宝伞,左手握吐宝神鼠。“多闻”比喻福、德之名闻于四方,他居须弥山水晶埵,以宝伞神鼠制服魔众,保护人们的财富。
虽然四天王各有所司,但民间最喜闻乐道的还是多闻天王毗沙门天。他原是古印度教的天神,名为“施财天”,既是北方的守护者,又是财富之神。对于毗沙门天的崇拜,盛于唐朝,主要由于不空和尚在《毗沙门仪轨》中杜撰了一个毗沙门天现世、助安西都护府的唐兵大败吐蕃的故事。毗沙门天遂被视为军队的保护神,城楼军营之中处处可见为他立的庙宇或天王旗,甚至当时世俗纹身也常刺天王像,认为这样可得“神力”。毗沙门天的信仰在宋代也极显,一直到了元明时期才渐渐衰落下去,最后被中国化的托塔李天王取而代之。
佛法无边:大光明云与微妙佛音
(温馨提示:全文小说可点击文末卡片阅读)
以往佛陀说法,听法的或是僧侣、或为罗汉、菩萨;然佛陀上忉利天为母亲说《地藏经》时,以“大智慧神通之力”,“放百千万亿大光明云”,“又出种种微妙之音”,为三世十方一切有情人生开启无量佛缘,于是闻讯而至不只诸佛菩萨,还包括三界二十八重天的天主与地狱里的诸大鬼王。
光明云:佛陀的功德
《瑜伽师地论》中记载了佛与菩萨的18种神变,“放大光明”即为其中之一。佛陀在忉利天为诸神鬼菩萨讲地藏菩萨应生本迹时,放十大光明云,一一展示了佛陀修行时的功德与法门。比如,“大圆满光明云”指提不思议境,“大慈悲光明云”指的是发真正的菩提心,“大智慧光明云”代表安心止观,而“大般若光明云”则意味着“破除学法时的偏执”。
光明云又叫作“法光明云”或“法云”,十大光明云,普照的是十方无量世界,是佛陀功德的现示,以明自己所证的理体。而所谓大圆满、大慈悲、大智慧、大般若、大三昧、大吉祥、大归依等,正是佛陀所释放的“法”,只能以心意识去感应,所以只有法身大士才明了,十法界众生看到的却是稀有。
微妙玄通的佛音
如果光明云是佛法的“形”,那么佛陀所发的“种种微妙之音”则是法的“声”,这些法音包括:檀波罗蜜音、尸波罗蜜音、羼提波罗蜜音、毗离耶波罗蜜音、禅波罗蜜音、般若波罗蜜音、慈悲音、喜舍音、解脱音、无漏音、智慧音、大智慧音、师子吼音、大师子吼音、云雷音、大云雷音。
檀波罗蜜,即称布施波罗蜜;尸波汉意为持戒,羼提意为忍辱,毗离耶代表精进。从诸佛音的名称与意义来看,除了狮子吼、大狮子吼、云雷、大云雷是形容声音威武雄壮、震撼人心之外,其他诸音,从布施波罗蜜至喜舍,再加上解脱、无漏、智慧、大智慧,所代表的正是佛之正法。之前释迦佛放光现瑞是为度化上上根之有情,比如诸佛与菩萨,见法即明;而微妙之音则是为度中下根之有情,闻声悟道,比如娑婆世界及他方国土的无量亿天龙鬼神。
地藏来历:佛说地藏行迹
《地藏本愿经》记载了地藏菩萨的四个前世:长者子、小国王、婆罗门女和光目女。此两男两女的福报善根虽有差别,但都有个共同点,就是都发起大弘誓愿:尽未来际于无数劫中,度尽一切已堕恶道或将堕恶道的罪苦众生。
色与空的疑惑——慕佛相好的长者子
佛经有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是谓有形之万物乃是为因缘所生,非本来实有,故“诸法皆空”,红粉与骷髅,于佛皆无区别。然而令人诧异的是,据《本愿经》记载,地藏菩萨久远以来的初发心却是因为“见佛相好,千福庄严”而起的。不独地藏如此,《楞严经》中,阿难尊者亦是因见释迦牟尼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于是发心求学佛法。
难道地藏菩萨发起度脱一切受苦众生的弘愿只是为了追求美好的外表么?其实这是很大的误解。佛经记载,“相好”是形容佛陀色身的庄严殊胜,佛陀妙相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美色”,而是佛陀因修行圆满而显露的征兆。佛陀庄严的德相也不是生来如此的,《大乘百福庄严经》说,每修一百福,才庄严一相,菩萨修行要经过100大劫,才能成就相好;佛陀在因地时,由于精进不懈,经过91劫,才圆满相好的业报。
其次,相与好是有区别的。佛陀的色身中,显而易见、一目了然的特征,是为“相”,约可分为32相;而细微难见、不易察觉却也能使人生起欣喜爱乐之心的,则是为“好”,共有80种。八十种好是随三十二相而有的,故又称之为“八十随形好”。
“百劫修相好,三祇修福慧。”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佛在因地摩顶放踵行菩萨道,累劫积集福德因缘,修习成就的色身,同时也是佛陀为了广度有情、由法身显示的应身。所以,佛陀妙相亦是度化众生的“工具”,须得有慧根、因缘的有情方可超越表相,感觉到佛法的奥妙与殊胜。故长者子虽眼中见得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之相好,心里所感却是相好背后的善因与善缘,以及更大更深的功德果报,故而发此弘誓愿。如若不然,佛陀也曾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以愿导行——度化孝女的菩萨们
地藏菩萨曾两度转世为女身,皆以大孝卑受世人推崇:婆罗门女虔诚供佛、拯救母亲脱离无间地狱;光目女供养阿罗汉、礼敬如来,使母亲摆脱沦入恶道的痛苦。婆罗门女与光目女时代,俱是佛陀灭度的像法时期,指点她们开悟的,除了两位如来,还有三位菩萨:当初在地狱接引婆罗门女的无毒鬼王,是为财首菩萨;而指点光目的阿罗汉和光目的母亲,则分别是无尽意菩萨与解脱菩萨。
财首菩萨的事迹见于《观佛三昧海经》、《往生集要》等经书,前身是金幢王子,因有邪见,不信佛法,后来得一个名为定自在的比丘指点,入塔朝拜佛像、称南无佛,由是得因缘功德,命终后得诸佛教化,证得甚深首楞严定,号财首菩萨。《观佛三昧经》记载,佛陀称赞文殊菩萨时,财首菩萨“即从座起绕佛七匝恭敬礼拜,亦礼文殊师利足”,然后以天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散于佛陀、文殊菩萨以及阿难尊者身上,一时天花纷坠,尽化为莲台,每座莲台里都有十方佛结跏趺坐,其神通可见一斑。
解脱菩萨见于《无量寿经》、《金刚三昧经》等。《金刚三昧经》是专为菩萨所说的经,讲的是菩萨于最后位时,断除最后一切最细微的烦恼而得的禅定。经书记载,解脱菩萨诚心向释迦佛请教,而得“无相无为、无动无乱”之解脱,深得佛陀称赞。
无尽意菩萨在不少佛经皆有提及,还专有《无尽意菩萨经》流传于世。这位菩萨与观音颇为近似,《法华经玄赞》说他“行六度四报等种种行誓度众生,众生界尽菩萨之意乃意,众生未尽菩萨之意无尽”,意思是发菩提心不可尽乃至方便无尽,由此可见他与地藏、观音一样,都以慈悲度化世人。
为何在长者子已立下本愿以后,诸佛菩萨还要应身于世、前来度他?虽然发愿是成佛的基础,但本愿不是空愿,需要以愿导行,用实际行动来应验自己的誓愿。地藏菩萨于长者子之时立下本愿,所以如来才以大觉力一直护念他累世以来所发的大愿,并令其不断地重发大愿,成就救拔一切罪苦众生的无量无边功德。
无尽的菩萨岁月——不愿成佛的国王
《地藏本愿经》记载,在过去无量阿僧祗、那由他、不可说劫之前,有两个国王携手同行十善,造福百姓,但他们的邻国国民却偏偏作恶多端,令两位国王忧心忡忡。为了救助众生,一王发愿说:“愿我早成佛道,然后用如来十种智慧来度尽众生”,另一王则发愿说:“我若不能把那些定下堕三恶道的受罪苦的众生度尽,令其投到空间安乐之处并证得佛智的话,我就不成就佛果。”于是,发愿早成佛的,成为一切智成就如来,而发愿度尽众生的,则是如今的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到底当了多久的菩萨?佛陀是这样比喻的:“就算把三千大千世界里每一样花草树木都当做一条恒河,再将恒河里每一粒沙子算成一界,再把每一粒沙所承载的每一粒尘埃都算作一劫,然后全部再乘以一千,也比不上地藏度化人生所经历的时间。”而地藏菩萨所度之有情,便是佛陀以佛眼观之也难计数。
但是,由于众生至今没有度尽,所以尽管地藏菩萨自久远劫来,度化了无数佛、菩萨及天龙鬼神,他仍然只是菩萨。照此说来,地藏菩萨岂非永远都成不了佛了?《大方广如来不思议经》却有这样一段记载:佛陀在摩竭提国的菩提树下成正等觉时,“有十佛刹微尘等他方诸佛,为欲庄严毗卢遮那道场众故。示菩萨形来在会坐。其名曰观自在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地藏菩萨、虚空藏菩萨、金刚藏菩萨、维摩诘菩萨、善威光菩萨、灭诸盖菩萨、宝手菩萨、大慧菩萨、普贤菩萨,如是等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
从经文上来看,地藏菩萨是古佛再世,与观音、文殊、维摩诘等古佛同等,早已证入妙觉果海,是他方诸佛之一。地藏菩萨依愿力来往于无佛的世界,主动慈悲地拯救世间苦难,纵然许多菩萨或众生已成佛,他仍悲心切切地度化无尽众生。自他发愿伊始,他追求的就不是佛的果位,而是救苦救难,故而地藏菩萨之不可思议的境界,连佛陀也叹为观止。
应化救世:地藏菩萨有多少分身
佛有法身、化身、应身之分,一般以应身现世说法。菩萨也是如此,常常分身千万,以不同的形象度化世人。
《地藏本愿经》于“分身集会品第二”记载:“我所分身,遍满百千万亿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万亿身。”什么是分身?分身可以说是分灵,也可以说是分性、分心。因为菩萨有一种“灵感”,可谓“有感自通,无求不应”,有人以“千潭有水千潭月,万里无云万里天”来比喻这种灵感,意思是虽然天上只有一个月亮,但如果有一千个水池,就会映出一千个月的光辉;月亮就是灵、性、心,也就是地藏菩萨的法身,而水池所映的“月亮”则是他的分身。
那么,地藏菩萨究竟有多少分身?除了《本愿经》上所说的“或现天帝身,或现梵王身,或现转轮王身,或现居士身,或现国王身,或现宰辅身,或现官属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乃至声闻、罗汉、辟支佛、菩萨等身”和“山林川原、河池泉井”以外,《地藏十轮经》又补充有“大梵王身、狮象虎儿郎牛马身、罗刹身、地狱身”等无量无数异类之身。由于众生的福报善根并不相同,所以要现平等的分身去度化,度化天人就现天帝身,度化饿鬼就现罗刹身,因材施教,没有固定的形体。
佛门有“我相”、“无相”之说,若认为有一个“我”存在,就是人我相;若认为有真实的法存在,就是法我相。有我相,就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认为外在有他人存在,是人相;认为有众生存在,就是众生相;认为人可以真实地生活一段时间,有真实的寿命,追求长寿,就是寿者相。佛陀教导弟子破除我相,而得“无相”,所以地藏菩萨“一身”也好,“百千万亿”的无量身也罢,都只是现诸于世的“我相”,而他的无相之身乃是法身,那是不可见的。
地藏菩萨特别悲悯五浊恶世受苦的众生,所以化身万千,随时看顾、随时应众生所求而消灾,进而教化众生开启智慧。人们感激地藏菩萨的功德,因此亲切地尊称他为“千体地藏”,如今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敦煌五代版画《地藏菩萨像》,就是利用雕版在纸上按压成的千体地藏的形象。
德行广大:地藏菩萨与坚牢地神
原本地藏菩萨名号中的“地藏”是喻其德行如大地般坚韧广大,但民间却将其与“土地”联系起来,因此又赋予他“地神”、“农神”的桂冠。
《本愿经》第十一品里,有一位坚牢地神,向佛陀禀告供养地藏菩萨的10种利益。坚牢地神,梵文Prthivi,“坚牢”意为坚牢如大地,故名坚牢地神,又名“地天”。坚牢地神的职责是帮助土地上的一切植物出生成长,以及保护大地及地上一切植物免受灾害,有些像希腊神话中的农神贩特;近代其造像为一女神形像,左手持盛满鲜花的钵或谷穗,所以又为大地神女。
原本坚牢地神是古代印度所崇仰的神祇,在《梨俱吠陀》、《阿闼婆吠陀》均赞叹其为具备伟大、坚固、不灭性、养育群生、繁生土地等美德的神灵。佛教建立之后,将古印度宗教的神灵都吸收到自己的神佛体系之中,坚牢地神便成为十二天之一的地天。据佛经记载,此神有大神力和大功德:释迦初坐道场时,魔王唯恐释迦得道,领诸魔军、魔女向释迦轮番进攻诱惑,均遭败绩。魔王终于恼羞成怒,对释迦狂吼:“我所作之业,汝已为证,汝之福业谁当为证?”释迦垂无畏手指地。这时,大地轰然震动,坚牢地神从地中涌出半个身体向佛顶礼致敬,并唱声“我是证明”。于是释迦得道成佛。(《大日经疏》)
因此,佛教视之为菩萨或护法神,在经典中常可见到其尊名及功德势力,唐代的《金光明最胜王经》第十八品专门有关于坚牢地神功德的记叙,《本愿经》里,佛陀还专门叮嘱她说:“汝大神力,诸神莫及。阎浮土地,悉蒙汝护,乃至草木谷米从地有,皆由汝力。”
由于坚牢承担了宣赞地藏功德、协助地藏菩萨度化阎浮众生的重担,故民间将其“神通”转移到地藏菩萨身上;兼之“地藏”的本意即如大地般伏藏,故人们也把地藏菩萨看作土地神与农神,向其诉求作物丰收、风调雨顺。有意思的是,民间对于这位被佛家赞有“大神力”的地天倒不甚尊敬,对土地的信仰多半寄托在土地公、城隍等俗神身上,而且多数对这些小神的本事不甚看重。比如《西游记》里,土地山神不仅常被孙行者呼来喝去,有时甚至还落到被妖精魔怪任意差遣的地步。
(点击上方卡片可阅读全文哦↑↑↑)
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感觉小编推荐的书符合你的口味,欢迎给我们评论留言哦!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小编为你持续推荐!
以上就是关于《推荐!《图解地藏经》让你看过就回味无穷!(地藏经图片白话解说下)》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41684.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