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白了“见性”与成佛的关系,会有助于早日开悟(为什么说见性成佛)

2023-06-02 04:19:11

 

原标题:明白了“见性”与成佛的关系,会有助于早日开悟

尽管都说现在已然进入了末法时期,正在学习佛经的人却也少。佛经有个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深奥难懂,因为佛理深妙,再加上佛经都是古时大德用文言文翻译的,就更是增添了学习的难度。跟用现代白话文写的文章相比,佛经读起来并不轻松,学习佛经会是件费时费力的事。既然是件费时费力而不轻松的事,那么会去读佛经的人大概都会带有各自的目的吧。

佛经并不会是大家用来娱乐放松的读物,那么佛经更多的定位是偏向于工具书这种性质了,或许在许多人的心目中佛经还是带有神秘性的读物,就好像武侠小说中的武功秘籍一样。在武侠小说中,获得了武功秘籍基本上就等同于获得了一种无上高深的武功了。我们都是受武侠小说影响过的一代人,所以呢应该有不少人在学习佛经时,也会有从佛经中获取无上神力的诉求吧。当然了有正知见的人更希望的是从佛经中获得智慧。

不管是想着要从佛经中获取神秘的力量,还是希望从佛经中获得智慧,其实都可以用一个术语来表达,那就是“明心见性”。严格来说“明心见性”并不是佛经中的概念,而是汉传并且深度汉化的派系“禅宗”的修行理念。禅宗的影响面太大了,以至于会有很多人以为“明心见性”就是佛经中的专用术语、佛法中的一个理念。其实在禅宗最为推崇的《金刚经》中,就没有明确表达为“明心见性”的概念。

另一部在中国流传深广的经典,也是深得禅宗认可的佛经《楞严经》中,虽然是有“见性”的概念,但是楞严经中的“见性”,并不是“明心见性”的见性。楞严经中的“见性”是与“闻性、觉性、知性”相并列的一组概念中的一个,指的是“成见之性”。而“明心见性”中的见性,指的是照见自性的意思。血脉论曰:“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可以说“明心见性”就是禅宗的一个修行目的,是一个努力追求的方向,就好比是净土宗追求的是“往生极乐”一样。

禅宗为什么要追求“明心见性”呢?惠能和尚是这么开示的: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来自由,无滞无碍,应用随作,应语随答。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可见“见性”是一种值得追求的大自在,禅宗还有一个惯用语“见性成佛”,顿悟可得、见性成佛的说法太有吸引力了,血脉论曰:“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

依据禅宗的修习理念,能不能成佛的关键就在于“见性”,在学习佛经的人群中,受过禅宗影响的人数一定是最多的,或许应该这么说更准确:正是因为有了禅宗的影响如今才会这么多的人在学习佛经。如果从众生实有的角度来说,禅宗对佛教的贡献在所有宗派中是最大最多的,因为受到禅宗影响的人数是最多的。受过禅宗影响的人,在学习佛经时,总是会把惠能和尚当成榜样的吧,会去希望自己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见性”,总是希望能在一个话头中参破了禅机当下开悟。而在禅宗的理念中,开悟似乎也就等同于见性了。

禅宗参话头的开悟,是颇具神秘色彩的,因为如人饮水冷暖唯有自知,是一种语言无法描述,他人无法感知的玄秘之境。那么佛经中的开悟又会是什么样的概念呢?都说开悟的楞严,楞严经中是怎么说的呢?

开悟只是知道了错在哪儿,明白了修行的方向在哪儿,才知道了方向跟到达目的地,还差得远着呢。如果开悟并不就是即刻到达目的地,如果开悟即为见性,那么见性成佛,就不能理解为“见性即为成佛”。在禅宗最为推崇的《金刚经》中,与“见性成佛”,最接近的概念应当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读了几部佛经就迫切地希望自己早日“见性而成佛”,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念头,首先是著相了,

学习佛经的正确发心是发菩提心,从佛经中获取智慧,让自己先活明白了,只要能活明白了,无修无证中,一切法皆是佛法。

愿佛佑吉祥

弟子周襄写于离生别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以上就是关于《原创 明白了“见性”与成佛的关系,会有助于早日开悟(为什么说见性成佛)》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42280.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