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芳你怎么看——七下《最苦与最乐》(《最苦与最乐》讲了哪三个问题?)
元芳你怎么看——七下《最苦与最乐》
教材
2021学年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99页:
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
注释
〔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语出《论语•泰伯》。意思是,(士)肩负沉重的使命,要跋涉遥远的路途,到死方休,不是很遥远吗?
浅析
引语似缺失,注释似不当。
一、引语之缺失
从标点符号看,引语是完整独立的。所谓完整,是指原文照录,没增没删也没其他改动;唯其完整,所以独立。之所以说引语“完整独立”,是因为在形式方面,引语前有冒号提示,后有句末点号点断于后引号内,后引号外无另加点号。但在内容方面,教材所引大异于原文——大删削致大走样。
且看原文: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可见,原文为一个语段(句群,或叫句组)三个句子六个分句,而教材则变成一个句子三个分句。教材之呈现,原文第一句被删去前一分句(结果),只留后一分句(原因),无尾有头,脉络不清,说理效果大打折扣。原文第二句(两个分句)被全删,使得下文“任重”之说,变得无根无源。只有第三句原文照旧。就这样,教材之引,致原意断裂,使人对整个语段的理解不可避免地趋向片面,从而影响读者对“任重道远”成语的正确使用。
学生会错把李达当作李逵,以为曾子就是这样说得不明不白的。他们若正儿八经地引用教材所述,除效果堪虞外,还会贻笑大方的。
二、注释之不当
“任重道远”之“任重”,主谓短语,释作现代汉语,也应以主谓短语结构呈现,如“负担沉重”。但教材之释,却以动宾短语结构示人,“肩负沉重的使命”(肩负使命)。此为注释之不信,即不忠实于原文的重要的语意。
“道远”,也是主谓短语,可释作“路途遥远”。但教材却也说成动宾短语,“跋涉遥远的路途”(跋涉路途),也是不信。
辞书注释与教材异。
【任重道远】谓负担沉重,路途遥远。后用以比喻担负的责任既重大又要经过长久的努力。亦作“任重道悠”。(《汉语大词典》)
《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新华词典》等辞书,它们“任重道远”之释文均为主谓短语结构而非动宾短语结构。
在这个问题上,教材难道不应从善如流吗?
笔者于2018、2019、2020学年提出上述质疑。
笔者之所以年复一年地指瑕,是因为对此存疑。而编者之所以坚守如初不予修订,可能是因为对此无疑。
如题。
以上就是关于《元芳你怎么看——七下《最苦与最乐》(《最苦与最乐》讲了哪三个问题?)》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43035.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