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详细批注。梳理课文重难点(最苦与最乐旁批)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议论文的知识,理解文章的内容,明确作者的观点。(重点)
2.学习本文流畅而凝练的语言,学习课文在论述过程中展现中心论点的写法。(难点)
3.感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素养)
作者介绍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8年,他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他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他的文风流畅、犀利、凝练。著有《饮冰室合集》。
文体知识定义——议论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证类型——立论、驳论
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提出问题(引论)—— 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等。
本文标题揭示了本文的论题——最苦与最乐
课文及详细批注1、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2、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3、人生当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苦呢?(正面)凡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
(反面)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
作者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因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所以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苦乐与责任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得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卸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
结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
有人认为,讲责任太沉重,担责任太劳累,不轻松,不潇洒,对此你怎样看?作为社会中的人,不可能脱离责任而生存。讲责任,体现着生活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逃避责任的人生没有价值。勇敢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人生才会充实,生活才有意义。
主旨概括本文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学后感悟有些人以欲望得到满足为人生快事,有些人则以清心寡欲为快乐。把欲望作为快乐的前提的人,就会穷奢极欲、挖空心思、不择手段地去满足自己的欲望。这种人实际上活得太累了。因为人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时候的,欲望越大,活得越累。
以上就是关于《七年级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详细批注。梳理课文重难点(最苦与最乐旁批)》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43039.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