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梳理(4)-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2023-06-08 06:49:22

 

第一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简称一战,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争霸性质的掠夺战争。

该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同时一战战后建立的不和谐世界体系埋下了二战爆发的种子。

19世纪末20年代初,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展开了激烈斗争。

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但基本矛盾有三对:

法德矛盾:普法战争中战败的法国,失去了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国内各个阶层一致要求报仇雪恨,德国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极大扩充军备。

俄奥矛盾:俄奥矛盾的表现是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多年来,俄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巴尔干半岛上的南方斯拉夫人居住地区进行扩展,地处中欧的君合国奥匈帝国也在向巴尔干半岛西北部扩张,担心在自己统治下的南方斯拉夫人,脱离奥匈帝国的统治而独立。

英德矛盾:英国从它传统的外交政策上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势力的均衡,既不愿意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意看到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半岛过于膨胀,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的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开始激化,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建立了针对俄国和法国的三国同盟。

↓↓↓

1879年,在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签署了“同盟条约”,这个条约具有明显的反俄性质。

后来,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

1882年,德、奥、意三国签署了“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建立。

德国成为三国同盟的核心。

为了对付“三国同盟”,1892年,法国和俄国达成了军事协议。

↓↓↓

协议规定一旦法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意大利的进攻,俄国将以全部军事力量进攻德国,一旦俄国遭到德国或是德国支持的奥匈帝国的进攻,法国应以全部的军事力量来进攻德国。

俄法同盟形成后,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这也是向三国协约方向推进的第一步。

随着英德矛盾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调整同法国、俄国的关系,在1904年和1907年分别签署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的建立。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

萨拉热窝事件(Sarajevo Assassination)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

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

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他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

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

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害的关系,加入到了协约国方面作战。

日本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国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

这次战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14年):德军根据战前制定的施里芬计划,首先在西线发动大规模的进攻,由于马恩河等战役中法、英、比三国军队的奋力抵抗和俄国在东线的进攻,致使德军速战的计划破产。西线作战的双方修筑战壕,长期对峙,转入阵地战。

第二阶段(1915年-1916年):由于双方都把1916年看作是决定性的一年,所以这一年里出现了三次大型的陆地上战役,即西线的“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和东线俄军的夏季攻势,在海上,日德兰海战役后,英国仍然牢牢控制着制海权。这一阶段,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了协约国一方。

第三阶段(1917年-1918年):1917年,美国参加对德作战,中国等国也相继投入战争,协约国的阵营增加到27个国家,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

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

1914年8月法国边境之战后,法第4、第5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于9月初撤至马恩河以南,在巴黎至凡尔登一线布防。

此次会战以德军失败告终。

1915年2月19日-12月19日,第一场具有现代意义的陆海军联合登陆作战-加里波利战役(Battle of Gallipoli)爆发。

协约国意图通过这次战役控制达达尼尔海峡,切断德国与东方的联系,打破同盟国对巴尔干地区的封锁。

但是由于糟糕的战前准备、陈旧的战场情报、拖沓犹豫的战场指挥,这场战役成了协约国方面的灾难。

由德国将军利曼·冯·赞德尔斯率领的土军依托海岸边陡峭丘陵的有力地形顶住了协约国军的进攻,把计划中的速决战变成了痛苦的堑壕战。

随着冬季暴风雨雪天气的到来,协约国军从12月19日开始撤退。

1916年德意志帝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

德军统帅部选择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凡尔登是协约国军防线的突出部,对德军深入法国、比利时有很大威胁,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强固据点和法军阵线的枢纽,凡尔登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惨重。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役,战事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

因此,凡尔登战场被称为“绞肉机”、“屠场”和“地狱”。

1916年5月31日—6月1日,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爆发的一场海战,称作日德兰海战(Battle of Jutland;德国称为斯卡格拉克海峡海战,Skagerrakschlacht)。

日德兰海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也是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动的舰队主力决战。

最终,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公海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皇家海军本土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最终胜利。

1916年7月1日到11月18日间,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索姆河战役(Battle of Somme)爆发。

英、法两国为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于是在位于法国北方的索姆河区域实施作战。

这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坦克投入实战中。

1918年5-6月,德军在埃纳河地区实施进攻后,形成正面80公里、纵深60公里的马恩河突出部。此役,协约国生来,完全掌握战略主动权。

----------

战后各国于巴黎召开和议,称为“巴黎和平会议”(简称巴黎和会)。

会议的重大决定由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主持。

美国总统伍德罗 ·威尔逊主张宽大对待德国,但法国却因为复仇心作祟,主张严惩德国。

因此,诸国与德签订的议和条约—《凡尔赛和约》,因应法国的要求而加入了极其苛刻的条款,向德国强加了巨大的割地赔款及限制军备条款。

但并未向德皇威廉二世、兴登堡元帅、鲁登道夫将军等战犯施以应有的惩处。为德国在20年后挑起规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战胜国与其它战败国亦分别签署了条件苛刻的和约。

与奥匈帝国的奥地利部分签署《圣日耳曼条约》,奥匈帝国被划分为多个民族国家。

与保加利亚签署《那依条约》,保加利亚失去爱琴海出海口,并须赔款4亿4500万美元。

与匈牙利签署《特里亚农条约》,匈牙利领土大幅减少。

与土耳其签署《色佛尔条约》 ,彻底瓜分奥斯曼土耳其的领土。后来的土耳其共和国只剩下伊斯坦布尔、其附近小部分领土及小亚细亚的部分。

以《凡尔赛和约》及其它各个和约所构成的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就是所谓的凡尔赛体系,对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三十多个国家、15亿人口被卷入了战争,它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上损害。

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消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它摧毁了地处欧洲东部的基督教东正教国家俄罗斯帝国、地处欧洲中部的基督教新教国家德意志帝国、地处欧洲中部和巴尔干西北部的基督教天主教二元制君合国奥匈帝国等欧洲古老的封建帝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帝国主义国家被消弱,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伊斯兰教封建军事帝国的奥斯曼帝国也宣告解体。

战争后期,地处欧洲东部边陲的俄罗斯无产阶级取得了俄罗斯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兴起于欧洲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沙皇俄国(1547-1917)、德意志帝国(1871-1918)、奥匈帝国(1867-1918),以及兴起于亚洲西部、曾一度向欧洲东南部和非洲北部扩张并且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奥斯曼帝国(1299-1922)覆灭了。 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等。

政治上:中国政府在是否参战的问题上,引发“府院之争”;“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引发五四爱国运动。

经济上:大战期间,英、法、德等交战国对华商品输出大幅度下降,商品需求则有所增加,在一定幅度上缓解了民族工业的市场压力;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文化上:“一战”中爆发了俄国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部分知识分子通过“一战”反思西方文化。

英国削弱: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而其经济亦因战争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从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了美国。

俄国十月革命:大战期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苏维埃俄国)。

美日兴起:这场大战削弱了英、法、意;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纽约;日本也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并侵占了原属德国势力范围的中国胶州湾及山东半岛。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给全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的灾难,同时也带来了科技上的一大进步,使各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军事等许多方面大大加强,同时一战加快了人权实现的步伐。

民族国家的纷纷建立是这次战争带给人类的最大成果。

在此背后的民族意识的形成、民族观念的勃发,可以说是历史赐予其最好的机会,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

《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被解除武装,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

虽然德国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元气并未受到过大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

《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考虑战败国利益,条约空前苛刻,具有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

骄傲的日耳曼民族为了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尤为激烈,这为新的大战提供了条件。

最终,德国在希特勒的纳粹党的领导下,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姐有话说:关于一战的时间,研究人员有不同的见解,有的以战争结束为结束时间为准,认为是1918年,也有认为巴黎和会签署完成为结束时间,认为是1919年。如果是考试的弟弟妹妹,还是按照老师讲的考纲为准哈~

资料来源:网络。如有不对之处,敬请指正!


以上就是关于《世界史梳理(4)-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44160.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