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助贷行业发展史

2023-07-03 17:29:56

 

助贷到起源

2008年,深圳市中安信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与国家开发银行深圳分行、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分行一起开创了“贷款银行+助贷机构”的微贷款业务模式,该模式曾得到深圳市“金融创新奖”二等奖与国家开发银行总行“金融创新奖”嘉奖。“贷款银行十助贷机构”的微贷款业务模式被业内一致认为是助贷业务的起源。

从实质上来说,助贷业务就是无网点的银行服务,助贷机构即是银行等资金方为借贷客户提供贷款服务的第三方中介机构。

以银行+小贷公司为例,其发展合作的动力源自于银行与小贷公司的优势互补。银行不擅长为小微客户提供服务,而小贷公司正好积累了小微客户的获客经验和风控技术;小贷公司存在资金短板,而银行可以为小贷公司推荐的小微客户直接提供具有成本优势的资金。

从网点到无网点,助贷业务的底层逻辑在于:一、银行等金融机构可节约铺设网点和搭建平台的费用;二、银行的规模效应、专业服务和助贷机构的服务下沉、了解客户的优势互补。

助贷在国际

在国际上,与助贷业务相类似的服务有银行代理业务、银行合作业务和金融聚合服务等。

银行代理业务在2000年前后发展起来,目前在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业务模式已较为成熟。例如,巴西银行拥有15300家代理商、印度的FINO拥有10000家代理商、巴基斯坦的easypaisa拥有10500家代理商,菲律宾的GCash拥有18000家代理商,其业务发展程度可见一斑。

银行合作业务并未形成较大规模。以英国的爱尔兰银行为例,作为成立于1978年的老牌银行,他们把自己定位为合作银行,他们通过银行+邮局的模式,通过邮局的1.1万家分支机构触达240万客户,可以理解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该合作模式在区域范围内的地方银行非常常见,其特征在于重传统和非互联网化。

金融聚合服务可以视为全体金融参与方的集合和参与方业务的集合。参与主体不单是银行,而是银行、保险、信托、证券等金融服务供应商,而其服务也从单一的支付、储蓄、存贷款,扩展到保险、信托和证劵等,可以说是金融一体化的集中体现。

助贷的发展

助贷推动了银行特别是小微银行的零售转型。但最初的助贷模式受限于金融的大环境和业务的局限性,并没有大规模推广开来,参与到助贷业务的机构无非就是电商巨头、银行和小贷公司。随着互联网行业兴起和不断发展,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为助贷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肥沃的土壤,场景化的贷款需求被挖掘出来。

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和信托公司的加入,使得助贷行业的业务模式变为“保证金模式”,即助贷机构提供获客、贷前审核等,银行仅是提供资金。其中最重要的是,助贷机构需预缴纳或者缴纳一笔保证金,用于支付借款人出现逾期情况时候的扣款。保证金起到了兜底的作用,在这阶段的助贷模式中,获客、风控、催收等缓解均由助贷机构承担,可以说大大降低了小微银行的运营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阶段的弊端在于,银行在与助贷机构合作的过程中,逐渐远离了核心的风控环节,一旦助贷机构爆发大规模的逾期事件时,最终风险仍是银行本身承担。由于这种模式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2017年,监管部门已经明令禁止。并且要求银行严守风控不外包,担保看资质的原则。

此后的助贷业务逐步演变成“担保模式”,助贷机构在获客时,只能进行贷前初审,最终的风控必须要由银行完成。同时,在贷款过程中,助贷机构还引进了融资性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第三方,由它们为助贷机构推荐的借款用户提供担保。担保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助贷的现在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互联网金融逐步走向正轨,助贷行业在担保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分化,甚至变更出联合贷款和纯助贷两种主要模式。除此之外,在助贷业务模式中,较为罕见的是信托模式,基于我国较少的信托机构数量和信托模式开展量,不过多展开叙述。

联合贷款模式的重要标志是助贷机构参与出资,和资金方联合承担放款资金,收入和风险按双方出资比例获取和承担。助贷机构的重心多是在获客、贷前初审和贷后催收环节,而资金方的重心多是在风控审核和放款。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头部的互联网平台在助贷业务上往往更有主导性,其品牌知名度和流量让一众小微银行趋之若鹜,使得助贷的助并未良好体现。跨区域经营、品资混同、过度获取个人信息等问题,层出不穷。2021年,监管机构硬性要求联合贷款模式中,助贷机构的出资比例不能低于30%,基于此,联合助贷模式的发展明显受到了不小的限制。

与之相对的是纯助贷模式,即助贷机构仅是获客、初审和催收,资金方完全把控风控和收、放款,助贷业务的主体仍然要以资金方为主,同时,资金方也需要承担主要风险,助贷机构参与贷款的主要方式是导流。

助贷的未来

助贷行业历经十余年,目前仍然处于井喷式的发展阶段,许多互联网金融上市公司的助贷业务均超过50%,助贷机构更是与资金方达成了深度合作。近年来,监管机构本着推广普惠金融的理念,不断要求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增加小额信贷的业务比重,而传统金融机构在这一领域经验非常有限,还闹出了诸如彩礼贷、墓地贷等让人啼笑皆非的产品。而在小额信贷领域深耕多年的助贷机构在面对小微企业借款和个人信贷业务更具丰富的获客和筛选经验。

因此,助贷业务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未来,助贷行业的发展仍需向着品牌化、标准化、线上化甚至平台化的方向发展。只有通过多年的运营积累客户数据和经验,才能打响自身品牌力;只有构建标准化的业务流程标准,才能更好消化客户,提升自身竞争力;只有将业务线上化,才能缩短走完业务流程的时间,提升自身效率;只有通过平台化运营,开放合作,才能降低获客成本,提升机构利润。

助贷业务的底层逻辑是围绕着如何通过更好的方式解决用户动态变化的问题。更好的方式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撑来开发产品,用户动态变化需要构建风控模型、梳理用户需求和画像。二者结合起来,就是需要银行、助贷机构、贷款人三者之间,形成更加有效的三足鼎立。站得稳只是第一步,在风云变幻的金融市场中,如何站得久,是我们大家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以上就是关于《一文读懂助贷行业发展史》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49645.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