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星通研究报告:国内北斗芯片龙头,业绩潜力待释放
(报告出品方/作者:长城证券,付浩、于夕朦、孙培德)
1.卫星导航行业龙头,发展前景广阔
1.1 公司主要发展历程及股权结构
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 2000 年 9 月 25 日,是一家围绕卫星导航、 微波陶瓷器件、汽车智能网联三大业务方向,为全球用户提供产品、解决方案及服务的 科技产业集团。历经 20 余年发展,公司“因北斗而生,伴北斗而长”,紧扣我国卫星 导航系统的建设和产业化推广,在国产替代的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自主研发的导航定 位芯片、模块、板卡、天线等基础器件/部件基础产品全面领跑行业,致力于打造“云 +IC/端”业务模式,推动位置产业“芯片、云服务、天线、惯导、汽车智联”五子联动 发展,全力构建智能时代的“位置数字底座”。 转型升级阶段,其前身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有限公司于 2006 年 4 月整体变更为北京 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007 年 8 月 13 日,在深圳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卫 星导航定位行业内首家上市企业。2009 年投资设立和芯星通,专业从事以北斗为核心, 高集成度芯片设计和高精度 GNSS 核心产品开发;2010 年 10 月 31 日,控股徐港电子, 进入汽车电子应用领域。
规模化发展阶段,2015 年 6 月收购华信天线及佳利电子,快速切入卫星导航天线等基础 产品的研发与制造领域,卫星导航基础产品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同时拓展了陶瓷元器 件业务;2017 年 2 月 17 日,设立定位科技,同年 8-9 月,收购加拿大 RX Networks 公 司和德国 in-tech GmbH,用以提供辅助定位服务以及切入汽车工程服务领域。2019 年 6 月,设立北斗星通智能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深化汽车智能网联业务布局。 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 年成立了高精度位置云服务公司——真点科技,并在 2021 年 5 月发布了 TruePoint“全球高精度云服务平台”。目前,高精度定位服务平台已经接入客 户开展测试。2021 年 10 月,设立芯片子公司芯与物,拓展物联网及消费类市场。2022 年 6 月,设立子公司融感,专业从事惯性及组合导航业务。2023 年初步形成了位置产业 “五子联动”发展格局。
2022 年 6 月 27 日,公司收到股东转来的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出具的《证 券过户登记确认书》,确认周儒欣、周光宇已完成股份过户登记手续。周儒欣先生与其一 致行动人周光宇先生共持有公司股份 132,431,059 股,持股占公司股本比例 25.86%, 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周儒欣,第三大股东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持 股 8.65%。截止至 2022 年年报,公司主要子公司包括:北斗星通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深圳市华信天线技术有限公司、和芯星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嘉兴佳利电子有限公 司、真点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其中北斗信服主要承担导航定位、物联网、地理信 息、通信、计算机、网络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销售、咨询与服务;华信天线主要业 务为卫星信号接收天线、移动卫星接收系统和无线数据传输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和芯星通主要承担卫星导航芯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1.2 主营业务布局
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涵盖卫星导航、5G 陶瓷元器件和汽车智能网联三个行业领域,主 营业务分类包括芯片及数据服务、导航产品、陶瓷元器件、汽车电子。 芯片业务是公司的核心优势业务,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地位。芯片主要作为终端、 接收机等产品的核心部件,主要应用于无人机、自动驾驶、测量测绘、精准农业、机器 人等行业应用领域,主要客户群体为终端、接收机的制造商或集成商。 数据服务主要包括云增强服务、云辅助服务、北斗海洋渔业服务。公司布局高精度云服 务业务,专注于位置数据服务市场,面向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定位、辅助定位、云芯一 体化和算法 IP 等产品和服务。2022 年下半年公司增资真点科技,落实“云+芯”业务 格局的发展战略,加速构建“位置数字底座”。海洋渔业位置数据服务作为公司传统优势业务,在传统业务基础上公司积极开拓智慧渔港业务,通过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运 营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导航定位、短报文通信(短信息)服务和基于位置的增值信息 服务。
导航产品业务方面,导航产品作为公司的传统优势业务,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主要包括 天线产品、国际代理产品(OEM 板卡、模组等)、信息装备产品(北斗应用终端、北斗 指挥设备等)、数据采集终端等。其中数据采集终端主要服务于快递物流、仓储配送、医 疗制药、零售快消、工业制造等行业的信息化市场,为行业用户提供从硬件设备到软件 系统整合服务。 陶瓷材料与元器件方面,公司是全球少数同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微波陶瓷材料、低温 共烧陶瓷(LTCC)和高温共烧陶瓷(HTCC)材料制备工艺技术并实现器件规模化制造 与应用的厂商之一。产品系列主要有陶瓷材料和基板、陶瓷元器件。陶瓷材料主要包括 微波介质材料、LTCC 材料、HTCC 材料、陶瓷基板等,陶瓷元器件主要包括微波陶瓷介 质器件和 LTCC 器件,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消费类电子、汽车电子、航空航天、 模块及芯片、元器件封装等领域。公司具备领先的微波射频器件仿真设计能力以及稳定 的大批量生产工艺技术能力,具有交期短、成本低、质量可靠等优势。
汽车智能网联业务方面,汽车智能网联业务主要包括智能网联汽车电子产品的研发、生 产和销售。产品主要包括智能座舱、智能中控、液晶数字仪表、远程信息处理器(T-BOX)、 集成式智能座舱以及相关车载电子产品,用于实现汽车的导航定位、车联网、车载娱乐、 综合信息显示等功能。2022 年,汽车智能网联业务推进深化“一体两翼”规划布局,“一 体”业务主要聚焦智能座舱和数字仪表等主要产品,并布局安全仪表、微座舱创新;“左 翼”业务布局高精度定位相关产品(卫惯组合导航、高精度定位、融合定位总成)、5G+V2X、 座舱内外视觉感知产品、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和高精度位置服务;“右翼”业务主要提供智 能座舱娱乐域软件整体解决方案开发服务、提供智能驾驶域系统软件、细分功能方案开 发实现,客户定位主机厂 OEM、传统硬件 Tier1 供应商、车载芯片公司、海外汽车行 业客户,及其它行业客户(为其提供嵌入式设备方案开发服务)。
1.3 短期业绩承压,战略性投入待释放
根据北斗星通最新发布的一季度报,2023 年一季度实现收入 9.90 亿元,同比上升 30.20pct,主要是汽车电子板块收入同比增速明显。2022 年年报显示,全年实现收入 38.16 亿元,同期下降 0.9pct。剔除并表因素影响(2021 年处置德国 in-tech,银河微波和云通三家控股子公司的全部或部分股权),收入增长约为 19.31pct。其中芯片及数据 服务业务收入为 9.72 亿元,同比增长 28.44pct。高精度芯片出货量持续翻番,基于自主 研发的 N4 芯片的系列模组发布并量产,成为高精度主力产品,实现了新旧产品的顺利 换代;低功耗芯片项目按期完成全掩膜流片,功耗指标达到业内领先水平;公司正积极 谋划面向综合 PNT 应用、支持 GNSS 和低轨卫星等多信息源接入的下一代芯片。数据服 务方面,云服务数据源获取取得重大突破,投资设立合资公司昆仑北斗;携手高通,通 过与骁龙移动平台的集成,推出智能手机高精度解决方案;下半年增资真点科技,落实 “云+芯”业务格局的发展战略,加速构建“位置数字底座”。
2022 年,导航产品实现收入 7.15 亿元,同比下降 28.12pct,剔除并表因素影响后下降 15.39pct。华信高精度天线和佳利标准天线的业务整合进一步深化,完成大客户双频替 代单频天线方案,为 2023 收入增长打好基础;高精度天线实现对割草机器人行业头部 客户的批量交付;智能网联天线在乘用车主机厂实现零的突破,商用车市场获得了东风 赢彻、苏州挚途项目定点。代理业务积极寻求突破,把握国产化替代机会,积极推广集 团内产品和聚焦自主产品方向,为未来业绩增长打好基础。 2022 年,陶瓷元器件实现收入 1.44 亿元,同比下降 11.51pct,主要由于 LTCC 大客户 需求减弱,运营商 5G 小基站集采项目延期。消费类市场的开拓取得新进展,取得多个 品牌客户供应商资格,获得批量订单。推进介质产品在 Wifi6E/7 应用市场开拓,需求快 速增长,生产线经自动化改造后已具备百万只/月的生产能力,为规模化订单生产提供了 坚实基础。 2022 年,汽车电子实现收入 19.85 亿元,同比增长 2.5pct,剔除并表因素影响后收入增 长 38.4pct。智能座舱、显示屏、高精度定位等产品线均取得重大项目突破,高端智能座 舱取得头部造车新势力的优质车型项目定点,取得红旗 5G+高精度定位项目。
2023 年一季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 2017.33 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 2,565.59 万元,下降 55.98pct,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减少 3,712.29 万元,下降 120.1pct, 利润总额较上年同期减少 3,783.84 万元,下降 115.23pct,营业利润较上年同期减少 3,809.49 万元,下降 116.16pct,主要原因是①(1)上年同期全资子公司和芯星通新增 单项特许使用费收入,该收入属于偶发性,影响归母净利润 2,660 万左右。(2)为了顺 应用户需求及多元融合发展等趋势,打造“云+芯”业务模式,构建位置数字底座,在 云服务、低功耗芯片、惯性导航等方向扩大战略性投入,影响归母净利润约 1,000 万元。
2022 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 1.45 亿元,同比下降 28.31pct。下降主要原 因是②(一)加大战略性投入:为了顺应用户需求及商业模式变更,多技术融合发展等趋 势,打造“云+芯”业务模式,构建位置数字底座,在云服务、低功耗芯片、惯性导航 等方向加大战略性投入,负向影响归母净利润约 5,700 万元;(二)并表口径变化:公司 为聚焦核心业务的发展战略,自 2021 年第三季度陆续处置了 in-tech 及银河微波等控 股子公司,并表口径变化同比负向影响归母净利润约为 3,020 万元。上述二项合计影响 归母净利润 8,720 万元。
2020 年以来公司的毛利率基本保持平稳,2020-2022 年公司的毛利率分别为 28.34%、 29.23%、30.23%,2023 年一季度毛利率下滑至 23.39%,降低 6.84pct。2019 年净利 率大幅降低 29.73pct,主要原因是当年计提资产减值以及研发支出费用化增加。2020 年以来净利率由负转正但自 2022 年走低,2020-2022 年分别为 3.56%、5.04%、1.92%, 2023 年一季度净利率再次转负,降至-0.63%。 2022 年公司芯片及数据服务业务毛利率为 63.38%,比上年同期增长 1.28pct;导航产 品业务板块毛利率为 38.72%,比上年同期增长 3.10pct;陶瓷器元件业务板块的毛利率 为 31.15%,比上年同期降低 6.35pct;汽车电子业务板块毛利率为 10.86%,比上年同 期降低 1.54pct。2020-2022 年导航产品的毛利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汽车电子的毛利 率逐渐降低。
现金流方面,2020-2021 年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水平较高,分别为 4.26 亿元、3.05 亿元,2022 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39 亿元,较上年同比变动 -178.29pct。其主要原因是③(1)2021 年收到较多的预付货款,导致 2022 年度对应合 同不能形成销售回款;(2)消费类芯片、云服务和惯性导航的战略性投入增加了 22 年 的经营支出;(3)为应对保供压力,22 年战略备货量增加,支付采购货款增加。2023 年一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为-2.4 亿元,同比降低 46.33pct,主要是由于 2022 年有较多的预收货款存量,导致 2023 年度对应合同不能形成销售回款以及采购货款增 加④。
2.卫星导航领域实现技术赶超,下游市场需求旺盛
2.1 卫星导航技术后来居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卫星导航系统是可提供高精度、全天时、全天候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的空间基础设施。 一般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空间段由多颗导航卫星构成星座;地面段 主要是发挥测量跟踪卫星轨道、工况控制管理等作用的地面控制部分,通常包括主控站、 监测站、数据传输系统等;用户段是跟踪捕获卫星播发的导航信号,根据导航电文的内 容按照协议解算出卫星轨道参数、用户所处位置高度及坐标、地理经纬度、行进速度、 标准时间信息等数据的导航信号接收设备,是卫星导航技术供给的末端,对接卫星导航 需求和应用⑤。
人类自发明卫星导航以来投入使用的独立的卫星导航系统仅有 10 余个。根据运行情况 和服务范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早期建设完成但已经停止运行的第一代全球卫星导航系 统,美国的“子午仪”(TRANSIT)系统和苏联的“圣卡达”(CICADA)系统。二是目前 正在运行提供服务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俄罗斯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naya NAvigatsionnaya Sputnikovaya Sistema,GLONASS)、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BDS)、以及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Galileo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Galileo)。 三是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如中国早期的北斗一号、北斗二号以及日本、印度分别建设中的 QZSS 和 NavIC 系统。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指一项允许用户利用兼 容设备处理包括全球系统和区域系统在内的多系统发出的信号,确定所在位置、速度和 时间的基础设施,是若干可兼容互操作使用的卫星导航系统联合构成的“系统之系统”。 2007 年联合国框架下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s,ICG)将 GPS、GLONASS、北斗系统、Galileo 四 大系统确定为 GNSS 的核心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运行的全球卫 星导航系统,是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的国 家重要时空基础设施。 1994 年,国家批准列入国家“八五”计划的“双星导航定位系统”工程研制项目正式立 项,系统命名为“北斗一号”。中国开始自主研制建设独立的卫星导航系统,拉开了以北斗产业为核心的中国卫星导航产业发展的大幕。直到上世纪末,北斗产业主要是围绕北 斗一号研制建设的卫星导航系统装备制造产业,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则为 GPS 应用产 业。直到 2000 年,GPS 应用产业的年产值仅有 4.4 亿元人民币,中国的 GPS 应用产业 “尚在降生前的痛苦挣扎期“⑦。
2003 年北斗一号全面建成开通,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独立拥有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虽 然其采用有限用户容量的有源定位体制,系统整体技术水平与 GPS 存在较大差距,但是 其标志着中国卫星导航产业源头技术不再是仅有建立在受制于人的GPS基础之上的 GPS 应用技术,而是还自主拥有了一整套有源定位体制的卫星导航源头技术。 围绕北斗一号的研制建设,中国的卫星导航装备制造业及北斗产业逐渐形成。受限于系 统能力和技术体制,应用场景和市场规模有限。21 世纪后,中国和全球 GPS 应用市场 快速增长,GPS 应用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仍然是中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的主流。
2002 年原国家计委发布《关于组织实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专项的公告》等政策推动中 国 GPS 应用产业发展。2003 年之后到 2012 年间北斗产业逐渐形成并快速发展壮大, GPS 应用产业也平稳快速发展。 至 2020 年,中国卫星导航产业伴随这一过程打造形成了全面自主的具有面向全球能力 的完整的北斗产业(包括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装备制造业和应用产业),中国卫星导航产业 发展进入新阶段,产业整体水平进入世界前列。由于北斗产业的快速发展和 GNSS 产业 的出现,中国的 GPS 应用产业快速被北斗/GNSS 应用产业所取代。
2.2北三替换北二,卫星导航市场新一轮需求放量
根据《2022 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报告,2021 年是北斗三号系 统提供全球服务后的第一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北斗应用产业化相关内容已被 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 纲要》,我国北斗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正全面迈向国家综合时空体系建设和发展的新 阶段。 2021 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 4690 亿元人民币,较 2020 年增长 16.29%。其中,包括与卫星导航技术研发和应用直接相关的芯片、器件、算法、软件、 导航数据、终端设备、基础设施等在内的产业核心产值同比增长约 12.28%,达到 1454 亿元人民币,在总体产值中占比为 31%,增速高于上一年。由卫星导航应用和服务所衍 生带动形成的关联产值同比增长约 18.20%,达到 3236 亿元人民币,占总体产值比重为 69%⑧。北三系统封全面组网后,卫星导航市场军用端装备需求预计将逐步放量,新型 装备武器列装进一步推动卫星导航产品收入的持续增长。
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链大体可以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上游基础产品研制、 生产及销售环节,是产业自主可控的关键,主要包括基础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数据等; 中游是当前产业发展的重点环节,主要包括各类终端集成产品和系统集成产品研制、生 产及销售等;下游是基于各种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及运营服务环节。 目前,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结构趋于成熟,国内产业链自主可控、良性发展的 内循环生态已基本形成。根据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研究,2021 年产业链各环节产值较 2020 年均有提升,但增速却有所不同。随着“北斗+”和“+北斗”生态范畴的日益扩 大,业内外企业对卫星导航器件、终端、软件、数据的采购的进一步增加,产业链上游 产值实现 437 亿元,同比增长 13.80%,在总体产值中占比为 9.32%。在“新基建”,以 及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的带动下,在各类北斗应用数字化场景落地的 带动下,终端设备采购和系统集成项目规模显著提高,中游产值实现 2035 亿元,同比 增长 14.97%,在总体产值中占比为 43.39%。下游运营服务的涨幅趋缓,疫情的持续使 不少企业遭遇经营困难,以至无法如期交纳位置服务相关费用,影响了部分位置服务企 业的营收,整体降低了产业链下游的营收增长率,2021 年下游产值为 2218 亿元,同比 增长 18.04%,在总体产值占比为 47.29%。可以看出,产业链下游的产值占比在逐年攀 升,可见下游市场的发展前景空前广阔。
2.3 卫星导航下游需求缺口放大,北斗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中国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产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满足全球范围内对 GNSS 产品和服务的广泛需求。北斗应用产业快速发展,2021 年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 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约 4690 亿元人民币。北斗系统提供服务以来,已在交通运输、农 林渔业、水文监测、气象测报、通信授时、电力调度、救灾减灾、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 广泛应用,服务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于北斗系统 的导航服务已被电子商务、移动智能终端制造、位置服务等厂商采用,广泛进入中国大 众消费、共享经济和民生领域,应用的新模式、新业态、新经济不断涌现,深刻改变着 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产品制造方面,北斗芯片、模块等系列关键技术持续取得突破,产品出货量快速增长。 截至 2021 年底,具有北斗定位功能的终端产品社会总保有量超过 10 亿台/套;行业服 务方面,截至 2021 年底,超过 780 万辆道路营运车辆安装使用北斗系统,近 8000 台各 型号北斗终端在铁路领域应用推广,基于北斗系统的农机自动驾驶系统超过 10 万台/套, 医疗健康、防疫消杀、远程监控、线上服务等下游运营服务环节产值近 2000 亿元⑨,广 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产生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大众应用方面,以智能手机和智能穿戴 式设备为代表的北斗大众领域应用获得全面突破,包括智能手机器件供应商在内的国际 主流芯片厂商产品广泛支持北斗。2021 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中支持北斗的已达 3.24 亿部,占国内智能手机总出货量的 94.5%⑩。 截至 2023 年 1 月的最新数据,高德地图调用北斗卫星日定位量已超过 3000 亿次,创造 了历史新高。此外,北斗系统还在平均单次定位调用卫星数量、民用定位精度等多个维 度超越 GPS 系统,正式实现了对于国内导航应用定位的全面主导,行业整体也因此迎来 了可观的全新增长空间和机遇。
2022 年 11 月 1 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显示,高精度芯片主要的应用领域为 35%来自 无人机,约 30%来自测量测绘和智慧农机,其他还有地基增强、自动驾驶和割草机器人 等领域。预计未来行业客户应用市场的需求仍将保持较高增速,特别是在割草机器人领 域比较看好。据 Grand View Research 的数据显示,2022 年全球割草机市场规模为 311.8 亿美元,并以年均 6.0%的复合增长率成长。由此看出,割草机器人领域的市场发展空 间广阔,有望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标准精度芯片方面,主要客户包括车载前装、手机、 可穿戴设备、共享单车、追踪器等,预计来自未来消费类芯片的收入会快速增长。
高精度数据服务方面,2021 年 5 月 26 日,北斗星通发布“TruePoint 北斗全球高精度数 据服务平台”。平台是基于北斗星通多年来在自主高精度定位芯片算法,全球卫星定位辅 助服务、高精度服务等领域的基础和优势,通过整合全球资源构建的全球化、全场景、 高可靠的高精度数据服务平台。2022 年下半年公司增资真点科技,落实“云+芯”业务 格局的发展战略,加速构建“位置数字底座”。真点科技主要提供高精度位置数据服务, 预计 2023 年底提供商业化服务。随着智能化时代到来,下游智能应用场景领域逐步扩 展,自动驾驶、无人机等市场潜在空间广阔,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SAE) 预计到 2026 年,全球自动驾驶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 780 亿美元。根据全球无人机市场 专业研究机构 DroneII(Drone Industry Insight)最新数据显示,2022 年全球民用无人 机产业市场规模约 304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15.6%。未来几年,全球民用无人机市场规 模仍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到 2026 年将达到 413 亿美元,复合年均增长率 8.0%。随着下 游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未来将继续保持增长,预计 2025 年将达到 5000 亿元。
下游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张有望在未来拉动公司高精度定位数据服务业绩增长,打造又一利润增长点。
2.4 十四五推动北斗+产业融合发展,产业景气度上行
卫星导航定位行业是国家重点支持和鼓励发展的行业,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 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国务院以及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委通过行业 规划等方式引导并鼓励卫星。导航产业发展十四五期间,政策将推动“北斗+”融合创 新和“+北斗”时空应用的不断发展,实现融合创新,与各行各业的信息化、智能化系 统实现应用融合,卫星导航产业景气度有望不断高涨。
3. 聚焦主业,卫星导航领域优势显著
3.1核心基础产品业内领先,构建未来利润增长点
北斗星通是我国卫星导航产业首家上市公司,也是最早从事导航定位业务的专业化公司之一,公司自主研发的导航定位芯片、模块、板卡、天线等基础器件全面领跑行业,在 《欧盟 GNSS 市场报告(2022)》多个行业应用领域中排名领先,2021 年荣登中国地理 信息产业百强企业榜首,自主研发的北斗定位芯片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11。 公司掌握卫星导航基础器件的核心技术,尤其具备领先的自主可控的芯片研发及产业化 能力。公司基于自主研发的 GNSS 芯片和核心 RTK 等高精度定位算法等,与外围电路、 相应的嵌入式控制软件制成带输入输出接口的板级或模块级产品。2009 年公司成立和 芯星通正式进行芯片布局,并于 2010 年发布首款产品 Nebulas。截至目前,公司自研 芯片拥有和芯星云 Nebulas 高精度芯片及和芯火鸟 Ufirebird 标准精度芯片两大产品系列, 工艺制程均已达到 22nm12,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其中,和芯星云 NebulasⅣ UC9810 芯 片采用 22nm 低功耗工艺,系公司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射频、基带及高精度算法一体化 GNSS SoC 芯片,支持全系统全频点 RTK 定位定向,兼备高集成度、高性能、低功耗、 小尺寸等特点,基于此颗芯片的模组已经批量供货,满足智能驾驶、无人机等高精度应 用需求,亦代表了业内领先水平。
公司高精度导航芯片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超 60%,车载前装(独立定位模组市场)超过 50%,面向消费类物联网市场的定位芯片已在多家头部企业批量应用。定向增发股票 募集资金主要是用于下一代系列导航芯片的开发。 2022 年公司高精度芯片完成升级换代,出货量持续翻番。芯片及数据服务业务收入为 9.72 亿元,同比增长 28.44%。高精度芯片出货量持续翻番,基于自主研发的 N4 芯片 的系列模组发布并量产,成为高精度主力产品,实现了新旧产品的顺利换代;低功耗芯 片项目按期完成全掩膜流片,功耗指标达到业内领先水平;公司正积极谋划面向综合 PNT 应用、支持 GNSS 和低轨卫星等多信息源接入的下一代芯片,未来三年公司利润增长点 预计在高精度芯片模组、天线等核心基础产品领域。
3.2 基本面优势显著,国内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扩大
2022 年公司高精度芯片出货量持续翻番,N4 芯片的系列模组发布并量产14,高出货量 及高达 63.38%的板块毛利率构成全年主要的营收驱动因素。公司正积极谋划面向综合 PNT 应用、支持 GNSS 和低轨卫星等多信息源接入的下一代芯片,新旧芯片的快速迭代, 有利于公司维持技术领先优势,稳固芯片业务龙头地位。 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的产业生态正向综合 PNT 与时空服务阶段的融合发展期过渡。各行 各业主动“+北斗”创新与应用渐成主流,北斗与其他技术领域,以及各行业的深度融 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到 2025 年,综合时空服务的发展将直接形成 5-10 亿个/年的芯 片及终端市场规模,复合增速达 19.6%15。卫星导航定位领域下游应用市场将在北斗系 统的多技术融合下,推动应用市场的多元化与蓬勃发展,有助于带动公司主营收入的高 增。
近年来,公司卫星导航相关业务毛利率常年大幅领先行业内可比公司平均水平。2022 年 北斗星通卫星导航业务板块毛利率为 63.38%,新一代芯片量产下规模经济效应得以显 现,相关业务的较高毛利有望增厚未来分部业务盈利业绩。 公司通过对重点业务板块和方向持续投入,以技术创新引领业务拓展。2022 年公司研发 费用大幅增长至 4.37 亿元,仅次于海格通信位于行业内可比公司前列,远高于可比公司 均值 2.98 亿元,公司在 SoC 芯片及高精度产品领域持续的研发投入有望稳固导航芯片 的领先优势,逐步构建“位置数字底座”。
2022 年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及存货周转率分别为 3.50 及 2.43,大于可比公司均值,公 司的应收账款流动性及存货销售情况在行业内表现亮眼;流动比率及速动比率稍靠后, 低于可比公司均值。
2022 年财报显示,北斗星通资产负债率 36.73%,2021 年资产负债率为 34.85%,低于 可比公司平均水平。公司于 2022 年向特定对象发行 A 股股票新增股份,待募集资金到 位后,公司资产总额与净资产额将同时增加,资本结构更趋稳键,资金实力将得到有效 提升,资产负债率得以下降,资产负债结构将更加稳健,有利于降低公司财务风险,提 高公司偿债能力,为公司后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3 超低功耗消费级定位芯片,有望实现国产化替代
随着社会的智能化,技术的快速进步发展,物联网应用的迅速普及,根据 IoT Analytics 发布的《物联网企业支出跟踪更新报告》显示,2022 年全球企业物联网总支出增长 21.5% 至 2010 亿美元,预计 2023 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增长 19%。报告预测,从 2022 年到 2027 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以 19.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并在 2027 年达到 4830 亿 美元。 目前的市场需求,正在沿着实现更快速、更精准、更连续、更节能的方向发展,而低功 耗、高精度、小尺寸的 GNSS 定位芯片将是物联网消费类应用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北 斗星通子公司芯与物自主研发的多款单频、双频物联网高精度低功耗 GNSS 定位芯片, 面向全球应用。其中,双频多系统定位芯片可同时支持 BDS、GPS、GLONASS、Galileo、 QZSS 及 NAVIC 定位系统,基于 L1+L5 双频联合定位,可实现出色的多径抑制能力,从 而有效改善产品在高楼间、树荫下以及城市峡谷场景的定位效果,广泛适用于物联网消 费类应用领域,尤其在可穿戴设备、共享单车、智能手机、定位卡等应用场景展现出了 优异的能力。公司开发的面向物联网、消费类领域的超低功耗双频定位芯片在保证精准 定位的同时,双频跟踪功耗可低至 10 毫瓦16,处于业界领先水平。预计推动实现消费类 定位芯片的国产化替代。
3.4 汽车电子“一体两翼”不断深化,市场空间广阔
公司汽车电子业务加速跃升。在国内行业中的品牌优势逐步加强,汽车电子+车载高精 度定位+汽车软件工程服务的“一体两翼”战略持续落地,在现有自主品牌客户基础上, 积极拓展合资客户和海外市场,出货量进入国内前三。汽车电子板块近三年来收入保持 高速增长,2022 年汽车电子业务实现收入 19.85 亿元,同比增长 2.5%,剔除并表因素 影响后收入增长 38.4%,主要由于吉利、长安等大客户收入增长显著。北斗智联生产制 造条件进一步优化,成为同时具备汽车电子前装研制量产能力和北斗高精度定位及服务 优势的汽车电子 Tier 1,已进入智能座舱第一阵营。BICV 推出下一代基于高通 8155 平 台智能座舱,实现长安 UNI-T 明星车型定点并完成开发交付,融合 DMS\360 的座舱增 强产品 CV-BOX 实现奇瑞平台化定点,取得哪吒等造车新势力的优质车型项目定点。17智 能座舱、显示屏、高精度定位等产品线均取得重大项目突破。公司 2022 年投资新设北 斗星通智联科技(南京)有限公司,用于提升开拓及承接项目能力,进一步促进 BICV “一体两翼“的业务发展。北斗星通目前面临的问题是毛利率偏低和研发投入比较大, 未来可能通过供应链降低采购成本、高端座舱产品逐步量产提升毛利率,同时通过研发 平台化建设和优化研发流程提升研发效率。
当前,汽车电子技术仍在持续深化、迭代,汽车电子设备成本占比提升。随着电子信息 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车载电子系统取得了长足进步,车载导航、车联网、娱乐 系统和影像系统的渗透率持续提高。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程度已经成为衡量整车水平的 主要标志。根据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的预测,全球汽车电子占整车价值比重预计将由 2020 年的 34.32%上升到 2030 年的 50%。目前,对于不同类型汽车,汽车电子在整车 成本中的占比不尽相同。由于采用电力驱动,新能源汽车的结构有别于传统的燃油汽车, 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三大系统成为汽车的核心功能部件,汽车电子成本占整车价 值比重将进一步提升。 从全球市场来看,在汽车市场平稳增长、汽车电子设备成本占比提升、电气化部件普及 率提高以及汽车智能化、低碳化发展等多重因素驱动下,汽车电子市场增长迅速。根据 Statista 预测,2020 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为 2,179 亿美元,到 2028 年有望达到4,003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 8%左右。
4. 陶瓷元器件业务蓄势待发,国产化替代助力市场开拓
4.1产能持续扩张,为未来业绩增长奠定基础
2022 年陶瓷元器件业务实现收入 1.44 亿元,同比下降 11.51%,主要由于 LTCC 大客户 需求减弱,运营商 5G 小基站集采项目延期。2022 年佳利电子公司提升生产线的自动化、 智能化与数字化水平,同时推行六西格玛质量项目和完成业务连续性(BCM)体系建设, 连续两年获得大客户颁布的优秀质量协作奖;持续推进三期募投项目建设,LTCC 全系列 产品线设备月产能超亿颗18,为 5G 小基站侧和大消费类领域应用系列化元器件的规模化 应用奠定产能基础。通过募投项目的条件建设,LTCC 陶瓷元器件年产能大幅提升,巩固 现有行业客户的基础上,狠抓国产化替代的机会,积极拓展消费市场。 2022 年消费类市场的开拓取得新进展,取得多个品牌客户供应商资格,获得批量订单。 推进介质产品在 Wifi6E/7 应用市场开拓,需求快速增长,生产线经自动化改造后已具备 百万只/月的生产能力19,为规模化订单生产提供了坚实基础。23 年计划进一步打开消费 类市场,实现规模出货,提高收入水平。
4.2 市场规模扩张,未来需求预计逐步释放
微波介质陶瓷元器件是射频系统的重要组件。射频前端器件市场规模受 5G 基站建设及 移动智能终端需求和单个射频器件价值增长等多重因素的驱动。在 5G 基站全面展开及 移动终端稳定出货的背景下,射频前端器件行业的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 对于基站射频前端器件,宏基站方面以单基站3 个天线扇面、单天线64 通道测算,据 QYR Research,每个单元使用 5-6 个 LTCC 器件(包括 2-3 个巴伦、2 个滤波器和 1 个耦合器) 计算,则单基站 LTCC 器件需求约 960 个,以未来每年全球 140 万 5G 宏站建设量推算, 年均出货量约 13.44 亿个;小基站以单基站 3 个天线扇面、每面天线 8 个 4T4R 单元计 算,据 QYR Research 每个单元 5 个 LTCC 器件计算,则单基站用量约 120 个,另据 SmallCell Forum 预测,到 2025 年,全球小基站新建数接近 600 万座,对应市场需求约 7 亿 个。
对于手机等终端射频前端器件,据 IDC 数据,2021 年全球 5G 手机出货量 5.59 亿部, 预计 2025 年可达 11.94 亿部,渗透率达到 78.25%。根据华新科技统计,手机从 4G 进 入 5G 时代,LTCC 的消耗量从每部手机 3-5 颗,攀升至 10-18 颗,保守估计以单部手机 10 个 LTCC 器件估算,则手机侧对 LTCC 器件的需求可突破百亿个。 根据《中国微波介质陶瓷行业产业链全景研究及市场前景评估报告》,2021 年中国微波 介质陶瓷行业市场规模为 63.29 亿元;预计 2023 年微波介质陶瓷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 80.09 亿元。 随着近两年全球 5G 基站建设的快速推进,以 5G 宏基站介质波导滤波器为代表的微波介 质陶瓷元器件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2022 年,中国微波介质陶瓷行业产量约为 58792 万只,预计 2023 年微波介质陶瓷行业产量将达到 59527 万只。 随着 5G 移动通信系统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 6G 通信技术开发工作的启动,移动通信设备 向着便携性、可移动性、微型化和小型化的方向发展,微波介质电子元器件不断向小型 化,轻量化,高集成度和高性能方向发展,并且 5G 基站建设对微波元器件需求量不断 增加。预计 2023 年微波介质陶瓷行业需求将达到 99593 万只。
4.3 LTCC 市场寡头垄断,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国外厂商在 LTCC 领域投入已久,日本、美国、德国等已进入产业化、系列化的阶段, 在产品质量、专利技术、材料体系、设备自动化、规格标准主导权等方面优势巨大,导 致了国内对于 LTCC 原料及产品的需求很大一定程度需要通过进口来满足。从厂商市场 占有率来观察,代表性的企业包括日本村田、日本京瓷、德国博世、日本 TDK、日本住 友、日本 NTK、日本太阳诱电(TaiyoYuden)、国巨、华新科技、璟德电子、奇力新等。 全球 LTCC 产业集中度高,其中,日系厂商在 LTCC 的市场和技术方面占据着主导地位。 国内厂商起步较晚,在技术积累方面也较为缓慢,导致 LTCC 产业与国外企业的差距越 来越大。随着高端市场对 LTCC 元器件、陶瓷封装、大功率陶瓷基板等需求的增长,国 内厂商也开始意识到 LTCC 技术的重要性和巨大的发展空间。此外,受国际贸易摩擦影响,LTCC 产品国产化替代的市场空间巨大。由于 LTCC 行业技术门槛较高,目前仅有少 数国内厂商在着手研发 LTCC 技术,形成批量供应能力的企业更是少数,技术能力和产 量水平目前还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相关领域的发展需求。
在 5G 通信时代,由于宏基站对滤波器小型化、轻量化、低成本的要求,传统金属腔体 滤波器供应商逐渐转向研发新型滤波器产品以满足通信技术更新迭代的需求。其中,介 质滤波器目前已经成为 5G 通信领域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之一,国内企业在基站用介质 滤波器领域已赶超国外企业,北斗星通子公司(佳利电子)、灿勤科技、艾福电子(东山 精密子公司)等微波介质陶瓷元器件厂商在这一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具体而言,行业内参与者具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方面,武汉凡谷、春兴精工、大富科技 等公司从 3G/4G 时代起作为通信设备生产商供应金属腔体滤波器等射频器件,后来开 始布局微波介质陶瓷元器件相关技术,目前部分厂商已经实现 5G 介质波导滤波器的批 量生产;另一方面,专业从事微波介质陶瓷元器件生产商,如北斗星通子公司(佳利电 子)、灿勤科技、艾福电子等企业较早进入微波介质陶瓷元器件领域,在陶瓷粉体技术、 陶瓷介质元器件制备工艺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研制的微波介质陶瓷元器件产品 能够适应 5G 时代射频器件小型化、轻量化、低成本的发展趋势。
5.研发投入持续增长,深化芯片产业布局
5.1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筑牢研发实力领先地位
公司高度重视技术创新,2020 年度至 2022 年度,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34,414.03 万元、 42,800.89 万元、58,855.25 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 30.78%,持续高额的研发投入确保 了公司研发实力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公司 2022 年年报中显示,公司全年研发投入同比 增加 37.51%,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 15.42%,同时研发人员数量占比为 34.32%,同 比增加 3.27%。2023 一季度北斗星通年研发费用较上年同期增加 2,783.12 万元,上升 40.09%,持续加大对核心业务和战略性业务的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始终是公司持续发展 的不竭动力,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公司在卫星导航领域掌握了高精度导航芯片算法设 计技术、云端辅助定位增强技术、高精度及导航型天线设计技术等一批拥有完全自主知 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芯片、模块、板卡等产品在国家主管部门组织的多次比测中排名第 一,技术水平行业排名领先。
为顺应用户需求与商业模式变革、技术融合发展等趋势,推动芯片、云服务、天线、惯 导、汽车智联“五子”联动发展,加速打造“云芯”一体化的业务模式,采取多技术融 合手段,构建全球领先的“位置数字底座”。目前,公司在研重点项目 88 项,主要研发 项目聚焦于高精度芯片及模组、高精度数据服务平台,助力“云芯一体化”战略的持续 深入;同时在天线、陶瓷元器件及汽车电子板块的智能座舱等项目的研发也持续推进, 在研项目顺利完成后,预计公司具有的较完整的产品体系将进一步完善,芯片、模组、 板卡、天线等优势基础产品赋能汽车智能网联、信息装备等业务,信息装备、汽车智能 网联业务带动基础产品销售。技术创新成果的积累有助于公司充分发挥业务协同优势, 推动了“云芯一体”、“云+芯+天线”的业务组合在智能机器人、汽车智联领域的应用, 发挥“大营销”机制和平台作用,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提供了全方位解决方案。
5.2定向募集资金,开展 SoC 芯片研制及产业化
2022 年开启的募投项目主要围绕卫星导航业务开展,旨在提升公司在卫星导航领域基础 器件产品竞争优势和整体研发能力。北斗星通 2022 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 A 股股票募集 资金不超过 94,500.00 万元。此次发行于 2023 年 4 月 6 日经深交所上市审核中心审核 通过。
(1)公司拟投资 42,335.20 万元用于面向综合 PNT 应用的北斗/GNSS SoC 芯片研制及 产业化项目。项目由公司全资子公司和芯星通组织实施。根据《2021 中国卫星导航与位 置服务产业发展白皮书》,到 2025 年,预期综合时空服务将直接形成 5-10 亿/年的芯片 及终端市场规模,总体产值预计达到 8,000-10,000 亿元规模。到 2035 年,预期构建形 成智能信息产业体系,创造形成中国服务品牌,直接产生和带动形成的总体产值规模将 超过 30,000 亿元。在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综合 PNT 体系的建设将为 公司芯片项目提供广阔市场前景。该项目建设周期为 36 个月,建成达产后,运营期内预计年均营业收入 53,288.80 万元,预计年均净利润为 16,301.50 万元;预计税后内部 收益率为 17.49%,税后投资回收期为 7.14 年(含建设期),项目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2)公司拟投资 23,067.59 万元用于车载功能安全高精度北斗/GNSS SoC 芯片研制及 产业化项目,本项目拟面向高级别自动驾驶需求,研制车载功能安全高精度北斗/GNSS SoC 芯片,并相应开发高性能的高精度北斗/GNSS 定位模组产品,可以进一步拓展高级 别自动驾驶市场,丰富产品种类和规格,巩固公司在高精度卫星定位导航芯片领域的技 术护城河,保持市场竞争力,为未来业绩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本项目建设周期为 36 个月,建成达产后,运营期内预计年均营业收入 31,716.29 万元,预计年均净利润为 9,443.64 万元;预计税后内部收益率为 17.09%,税后投资回收期为 8.84 年(含建设 期),项目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6. 盈利预测
主营业务拆分及估值比较
芯片及数据服务:北斗星通 2022 年度业绩说明会中指出,公司 GNSS 定位模组与 NVIDIA 平台已完成多源融合适配,携手为自主机器人及相关行业应用提供基于精准定位 的稳定、高效、便捷的应用开发环境。作为 NVIDIA 自主机器系统生态合作伙伴,和芯 星通可为自主机器提供高精度 GNSS 数据。公司 2022 年销售收入 38 亿元,净利润 0.73 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1.45 亿元。根据卫星导航定位市场的巨大发展空间, 公司导航定位芯片及天线等核心基础产品的领先优势,预计北斗星通 2023 年在芯片及 数据服务相关产品方面的营收增速可能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实现 30%-35%的增长,未 来随着行业扩容,业绩有望继续高增。
导航产品:北斗星通 2022 年度业绩说明会中指出,未来三年公司利润的增长点主要在 高精度芯片模组、天线等核心基础产品,公司在手订单充足,公司产品海外销售,特别 是模组、天线的海外销售预期有较大增长。目前公司天线业务致力开展全面上车战略, 第四季度在乘用车领域的车载天线销量有望实现显著提升。
陶瓷元器件:受国际贸易摩擦影响,LTCC 产品国产化替代的市场空间巨大。2022 年消 费类市场的开拓取得新进展,取得多个品牌客户供应商资格,获得批量订单。推进介质 产品在 Wifi6E/7 应用市场开拓,需求快速增长,生产线经自动化改造后已具备百万只/ 月的生产能力20,为规模化订单生产提供了坚实基础。未来进一步打开消费类市场,实 现规模出货,有望实现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长。
汽车电子:从全球市场来看,在汽车市场平稳增长、汽车电子设备成本占比提升、电气 化部件普及率提高以及汽车智能化、低碳化发展等多重因素驱动下,汽车电子市场增长 迅速。根据 Statista 预测,2020 年全球汽车电子市场规模为 2,179 亿美元,到 2028 年 有望达到 4,003 亿美元,年复合增长 8%左右。根据 iHS 数据,到 2030 年,中国汽 车智能座舱市场规模将超过 1,600 亿元,中国市场份额从当前的 23%将上升到 37%, 是全球最主要的智能座舱市场。北斗星通 2022 年智能座舱、显示屏、高精度定位等产 品线均取得重大项目突破,高端智能座舱取得头部造车新势力的优质车型项目定点,取 得红旗 5G+高精度定位项目。考虑到目前国内经济复苏趋缓,汽车电子市场的需求疲弱, 业绩实现预计平稳上升。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链接」
以上就是关于《北斗星通研究报告:国内北斗芯片龙头,业绩潜力待释放》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51783.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