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体无,老子用无,高下立辨

2023-07-16 05:43:32

 

有网友在文章《中西先哲的思想:起于天地之间的儒家人生观》后留言,认为老子远高于孔子。这篇文章就从逻辑上进行比较,看看孔子和老子到底谁更牛。

认为老子高于孔子的观点,与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看法类似。冯友兰先生将人分为了四种境界:第一种自然境界,第二种功利境界,第三种道德境界,第四种天地境界。在冯友兰先生的眼中,中国千古以来只有老子达到了这一境界。

实际上,《老子德经第三十八章》有“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的说法。可以说是将人的境界分为了五种:道、德、仁、义、礼。同样在《论语》中也有不同层次的人生追求:利、义、仁、德、道【详见:《中西先哲的思想:起于天地之间的儒家人生观》】。将两者作对比,就会发现老子的人生境界是从高到低排列的,而孔子的人生境界是从低到高排列的。所以,说老子的理想高于孔子的理想是合理的,这也是认为老子高于孔子的人数众多的原因。

但是,理想高就等于水平高吗?若是这样,白日梦者要笑醒。我们要比较孔子和老子,唯一合理的方法是将他们的思想置于同一逻辑体系之下进行比较。好在道家和儒家都起源于《易经》,都是对《易经》基于“吉凶”认识论的反思,目的都是为了赋予认识论以更广泛的普遍性,因而他们的思想本是同源的,因而是可以在逻辑上进行比较的。

比较两者的任务,其实在三国时期,已经由王弼圆满地完成了。据宋朝裴松之所注之《三国志魏书(二十八卷)》记载:

时裴徽为吏部郎,弼未弱冠,往造焉。徽一见而异之,问弼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也,然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者何?”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1]

为什么圣人不讲“无”,而老子要讲呢?王弼回答的是:圣人体无,无又不可说,所以不说。而老子是“有”者,所以要说“无”。此处圣人显然指的是孔子,纵观中国古代思想史也只有孔子能担此重任。

在中国传统逻辑中,“本末关系”相当于现代物理学中的“因果关系”,是推理的另一种充足理由律。“有和无”的关系是“无”为本,“有”为末。“无”须通过“有”展示自己,而“有”则合于“无”之理。“无”与“有”构成本末结构。

按照王弼的说法,孔子是“体无”,所以只说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即“有”,然而“有”之背后是“万物之所资”的“无”。也就是说孔子自身就是“无”,就是大道的化身。而老子则站在“有”的立场,去说“无”之理,是站在大道之外讲大道。

那老子用什么方法去说那不可说的“无”呢?答案是从“无之用”角度去说。“体”和“用”又是另一对本末逻辑概念,“体”为本,“用”为末。如果孔子是“体无”,那么老子就是“用无”。“以无为用”就是《老子》一书核心观点之一。比如:《老子》第十一章:

卅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然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有利,无之以为用。[2]

车轮的中心部分是空的,因为车轮需要套在车轴上。用陶做杯、碗,杯、碗中间部分是空的,因为要用来盛饭装水。房屋中间也是空的,这样才能住人。也就是说,“无”不仅不是无用,而是有大用。

《老子》中还经常提到另一个字“谷”,即山谷。“谷”与“无”一样,是一个很神奇的概念,它是由两边的山构建的一个空间,不包含任何物质,却有大用处。《老子》称之为“谷神”,认为是天地根: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3]

“无”的状态就如“谷”,什么也不是,却又有各种各样的用处。房屋绝不是墙壁和屋顶之和,而是包含了其中的空间。如果整体可以拆分成一个个小的部分,那么不含任何物质的“谷”就不可能存在。老子以“谷”为象,充分表达了“无”之理。

“无”的概念,从逻辑上来源于“道”,在经验上是“道”的一种展现方式。正如《老子》中所说: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不得,名之曰夷。[4]

这是对“道”的描述,“道”是不可见、不可听、不可捉摸的,是无物的。总之,“道”表现为“无”,道有用,就如“无”亦有用一样。而在经验上,车轮中心的孔、杯碗的中空,房屋的空间,山谷等等都验证了这样的推论。

把“无之用”作为道的表象,去说明“道”之“理”,那么离“无”越近越正确,就是理所当然的了。用现代逻辑语言讲,“无”之所以有用,是其中包含了无限的可能性。偶性展现越多,则实体之可能性被否定越多,当面临困境时,可采取的手段也就越少。从《易经》建立起来的“性命”两分的基本道理中,作为内因的“性”之可能性即是适应外部环境之“命”之可能性。唯有手段足够丰富,办法才会比困难多。

扯远了,总之孔子本身就是老子孜孜以求的“无”的化身,而老子尚处于化身大道的路上,怎么评判两位思想家,相比读者自有自己的答案。回到儒家和道家对人生境界或人生层次的看法上。道家一开始就将“道”作为追求的目标,显然就只能为少数高人所接受。而儒家从基本生活相关的“利”出发,虽然同样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决心,但是却把思想的重心放在“仁义”上,显然这更符合人类社会的现实:超越利益的高人始终是少数。因此,就人类实践意义上讲,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实用得多。

[1]李兰芬.《“体无”何以成“圣”?—王弼“圣人体无”再解》[J].中山大学学报.2008(4):124-131.

[2]《老子》[M].梁海明译注.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19-20.

[3]《老子》[M].梁海明译注.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11.

[4]《老子》[M].梁海明译注.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24.


以上就是关于《孔子体无,老子用无,高下立辨》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52456.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