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唐诗宋词里的重阳节,登高望远,赏菊抒怀

2023-07-19 23:34:23

 

果爸小启: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周易》以“九”为阳数,日月皆值阳数,并且相重,故名。

重阳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是一个古老的节日。

古诗词里出现重阳节,至少在南梁庾肩吾《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里就已经有了:“朔气绕相风,献寿重阳节。”

唐诗宋词里,涌现了许多记载了重阳节登高望远、赏菊抒怀以及怀乡思亲等习俗的佳作。

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蜀中九日/九日登高》(唐)王勃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初唐四杰”之一王勃,少年得志而又遭遇坎坷,经常离家为宦漫游,因此怀乡送别诗是王勃诗中最常见的一类题材。

除了这首《蜀中九日》,王勃怀乡送别诗的名篇还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出自这首诗。

咸亨元年(670年)重阳节,客居西蜀的王勃与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遥望故乡。时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诗人浓郁的乡愁,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诗人将自己浓浓的怀乡之情,融入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借无情之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深沉的情感,开启了唐人绝句寓情于景的先河。

语言简洁是这首诗的特色,用了近似日常的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北地来”,浅近易懂,亲切随和,是这首诗流传广泛的原因之一。

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是一位早慧的诗人,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创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王维只有17岁,却不尽然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和王维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有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首诗虽然不事精雕细琢,非常朴实无华,却极具感染力。

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感同身受,都能强烈地感受到了这首七绝的力量。

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这首诗,其实并非写于重阳节前后,而是对重阳节的一种美好憧憬,与故人的一次真情邀约。

全诗描绘了美丽的山村风光和平静的田园生活,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叙事自然流畅,没有刻意渲染,没有精心雕琢。

正是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诗意更显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该诗从而成为自唐代以来田园诗中的精品佳作。

李清照: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醉花阴》(宋)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著名诗评家司空图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而含蓄,正式“千古才女第一人”李清照这首名词的特色所在。

李清照婚后,丈夫赵明诚一度在外地为官,李清照赋闲在家。重阳节来临之际,才女的才情便有了用武之地。

在这首词中,李清照对赵明诚那苦苦思念之情缓缓溢出,一位不堪忍受离别之苦的少妇形象于是生动地立在读者眼前。

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悠远,却又明白如话,没有冷涩难懂之处,表达的感情却十分深沉细腻。

特别是词末三句,赵明诚特别喜爱,曾经移植到自己作品之中,却被友人不经意识破,其对妻子才情的仰慕,由此心悦诚服。

果爸思诗

在唐诗宋词里,重阳节是一个“追求健康”的节日,也是一个“寻觅快乐”的节日。

而在当代,重阳节的健康习俗、温馨礼仪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还衍生成了一个“尊老敬老”的节日——老人节,中华民族关爱老人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蔚然成风。

又是一年秋风劲,依旧九州重阳节。时代在召唤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去书写超越唐诗宋词的华美篇章。


以上就是关于《隐藏在唐诗宋词里的重阳节,登高望远,赏菊抒怀》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53632.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