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恐怖的小学课文——《小摄影师》
一、课文原文
1928年夏天,高尔基住在列宁格勒。他经常坐在窗子旁边工作。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高尔基正在读书,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桌子上。高尔基打开纸团,上面写着:“亲爱的高尔基同志,我是一名少先队员。我想给您照张相,贴在我们的墙报上。请您让他们放我进去。我照完相,立刻就走。”
高尔基从窗口向外望去,看见人行道边上坐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手里拿着一架照相机。
“是你扔的纸团吗?”高尔基问。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
过了一会儿,小男孩站在高尔基面前了。他仔细打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然后用手指了指沙发,说:“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
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你怎么了?”高尔基不知出了什么事。
小男孩哭着说:“我把胶卷忘在家里了。”
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
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
晚上,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来了一位摄影师。”
“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
“不是。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二、课文的官方评价与课文疑点
课文的官方评价很简单:本文表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爱护。尽管课文用了不少文字写小男孩儿,但小男孩儿之所以能进来,高尔基之所以那么顺从地听从一个小孩子的吩咐,他不放记者进来,而特别嘱咐要放小男孩儿进来……这一切无不体现高尔基对下一代有着特殊的感情,说明他非常热爱、关心下一代。
但是只有官方评价是不足的,这篇课文有以下疑点:
1.课文本身为杜撰,1928年高尔基在环游苏联,居无定所
2.苏联在1928年时相机十分珍贵,一个小孩在没有陪同的情况下如何可以自己使用相机?
3.当时苏联所有物品名义上归公,为什么小摄影师故意不使用高尔基的胶卷?
4.本文作者在中文互联网上只有该文一篇文章,教辅的背景资料给的是高尔基
(注:本文作者为苏联人,不可能不知道这些)
三、对于事件双方的动作的辨析
首先,这个小男孩没有通过预约或者推荐信等正规途径进入高尔基住宅(熟悉那个年代的人应该都知道推荐信有多重要),但是可以弄来摄影机。其次,注意行文顺序:”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而不是”突然,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高尔基侧过脸。“或者说小男孩哭是和高尔基侧脸有直接关系。接着“高尔基赶紧站起来,小男孩已经提着照相机跑出去了。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我在上面已经说到,当时苏联一切物品名义上归公,用谁的胶卷都是左手倒右手,小摄影师没有理由不用高尔基的胶卷。
四、试图去论证一种相对可靠的逻辑
首先,这种给高尔基唱颂歌的文章一般都是斯大林时期所写,肯定是经过大清洗检验的。中间的问题内务部估计早就发现了。
我尝试在网上搜索有关背景资料,包括作者名字,都没有收获。但是,我们可以有以下推理,借给小摄影师相机的一定是一个很有势力的组织,对于相机这种贵重物品的损耗貌似并不在意。其次,小摄影师本次摄影绝非主要目的。那又有什么可能的结果呢?
在当时的苏联,主要有几大反对势力:托洛茨基集团,布哈林集团,季诺维耶夫集团。那么这些集团的下场呢?大清洗时候被b了,我在阅读罪行里发现了很有意思的一条:“苏联总检察长维辛斯基指控布哈林委派社会革命党人芬妮·卡普兰刺杀列宁,暗杀基洛夫、明仁斯基、高尔基,是帝国主义的间谍。”当然,这里的暗杀高尔基指的是1936年的高尔基之死。
如果把小摄影师解释成布哈林派的杀手,一切就都解释通了:首先布哈林不可能写推荐信,不让高尔基挂了自然会赖到他头上。其次,高尔基看到小摄影师后,刺杀就已经失败了,小摄影师急于逃跑,编造理由。同时,布哈林集团也有能力提供摄像机。
那为什么作者会写这样一篇文章?第一、大清洗时期这种污蔑的文章很多。比如《列宁在1918》里,布哈林、托洛茨基、季诺维耶夫坐在一起,只有了解这几个人的主张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第二、我这篇文章就是水盐值用的,感谢观看。
以上就是关于《最恐怖的小学课文——《小摄影师》》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53780.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