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经济“发展”“管控”两手抓 "无噪商街”便民不扰民-夜经济策划方案
央广网长春4月22日消息(见习记者舒震)20日,家住在隆礼路附近的王女士来到了朝阳区桂林路派出所(下称桂林所),为全体干警送来了锦旗。“真的太感谢这帮小伙子了,没有你们反复几次的沟通,我们这些日子所受到的噪音困扰就不可能这么快解决,生活在这里我们感到很幸福。”王女士激动地说道。
群众为桂林路派出所赠送锦旗(央广网发 桂林路派出所供图)
今年三月份,王女士所住的居民楼旁边新开了一家大型酒吧,里面传出的噪音让王女士没有睡过一次好觉,忍无可忍的王女士来到桂林所,在与当日正在值班的姜志国所长交流后得知,该酒吧因为扰民问题已被桂林所约谈多次,但由于营业面积大,客流量大,酒吧管理者缺乏经验等原因导致其整改效果并不理想。目前,所内也正在研讨该酒吧下一步的整改措施,王女士的到来正好与所内安排不谋而合。
当晚,桂林所就组成了噪音考察组前往酒吧进行走访调查,在酒吧管理者的陪同下,考察组对酒吧内的隔音设施进行检查,发现其存在多处隔音设施安装不到位、门窗未进行隔音处理等问题,随后民警通过调试酒吧内音响的音量,以电话连线方式联系在家中的王女士,找到居民能够接受的音量分贝,最终把酒吧音响分贝控制在居民满意范围之内。“我们将尽快完善酒吧的隔音设施,最大限度地控制音量分贝,降低噪声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为桂林路打造‘无噪商街’贡献绵薄之力。”酒吧负责人对桂林所提出的整改意见表示同意和认可。
民警在桂林商圈进行日常巡逻(央广网见习记者舒震 摄)
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噪声扰民问题在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中,一度占到了41.2%,排各环境污染要素的第二位。在市民反映最多的噪声来源里,改造机车、门店装修、商家引流等噪音都会对居民的居住环境带来极大的困扰。而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早在1997年就已正式实施,但是大部分人并不了解这部法律,这就造成了一个热门问题有一部冷门的法律。
但是过度的控制商家经营行为也会对地方的经济发展产生阻碍。那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控制好噪音对市民带来的困扰,这就需要我们有关部门深入群众,实地探查、根据实际情况,加大普法宣传的力度,制定出适应特定情况的解决措施,让市民满意的同时商家也能够更好地经营。
据了解,年初以来,长春市的经济呈复苏态势,桂林路商圈也迎来了回暖,随之而来的商户扰民情况剧增,多有沿街商户为招揽顾客放置高音喇叭,音乐烤吧、酒吧等娱乐场所音响雷动,对周边的居民的生活产生了困扰。
桂林所以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为工作目标,在商户正常经营与居民良好居住环境两手都要抓的大环境背景下,在今年3月初,桂林所经过综合研判提出了无噪商街这一理念并实施推进,在不影响商圈经济复苏的前提下对噪音现象进行了管控。截至目前,桂林所每周接到因为噪声扰民的举报和投诉件较3月初已下降60%以上,“无噪商街”的良好效应已初步显现。
民警开展普法宣传(央广网见习记者舒震 摄)
桂林所在打造“无噪商街”期间,采取了“止噪、减噪、无噪”三步走战略,为进一步推动“无噪商街”建设提供了强劲“引擎”。
其中,“止噪”即对巡逻、武警联勤过程中接到群众举报的商户噪音扰民问题进行及时出警,及时制止,及时调低、关闭商户所设喇叭,做到出警迅速,制止迅速,及时止噪。
“减噪”即安排社区民警通过对辖区内商户进行走访告知,并对噪音频发的商家悬挂减少噪音告示牌,两周内表现较好进行摘牌,同时巡逻警力开展高频率巡逻,对噪音现象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置,联系城管部门对噪音商户进行管控,对整改效果不好的商户进行所内约谈,改变商家观念,从噪音的根本上进行减噪。
“无噪”即通过前期工作,在减少噪音为居民带来的困扰的同时,进一步推动长春“无噪商街”建设,把“无噪商街”的良性效应扩展至桂林所管控范围内的整个辖区,促成辖区居民生活和商圈经济发展的两协调、两发展。
桂林所所长姜志国表示,未来,桂林所将继续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标准,着力打造商业发展和群众民生相结合的良好生态环境,桂林商圈夜经济在“发展”“管控”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同时,真正达成“无噪商街”的建设,为长春市的经济发展贡献公安力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以上就是关于《夜经济“发展”“管控”两手抓 "无噪商街”便民不扰民-夜经济策划方案》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54156.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