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坦厂到中国式“在家上学”,高考当前,听孩子告诉你该为他们做点啥?-毛坦厂是哪里的学校
不失联,需要你的加星
点击上方蓝字→主页右上角 ···→设为星标⭐
大家好啊,我是朵朵~
再有一个多月,又有成千上万的学子将要迎来 2023 年高考,对大部分中国孩子来说,这是人生必然需要跨过的一道关卡。
从他们出生那刻起,许多父母就已经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场尚未到来的考试做起了准备。但孩子真实的想法究竟是什么?除了督促,还有哪些更值得做的事儿?
今天不妨和朵朵一起,到纪录片中找找答案。
小字告诉你,文末有惊喜~
《高考》
安徽六安毛坦厂镇,常年租住着 8000 多户陪读家庭,是当地居民人数的两倍,甚至整个小镇都在依靠复读考生的家庭维系运转。
在这里,有许多普通高中的真实生活写照。
2015 年纪录片《高考》拍摄下了毛坦厂的故事,片中弥漫着朦胧的灰色基调,像极了孩子们被考试填埋的青春。
老师将这儿比作 " 修理厂 ",与衡中的 " 铸造厂 " 相对,在毛坦厂复读的孩子被视为上一次考试的失败者,他们大多是留守儿童,没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
中午,学生大约有 10 分钟左右的时间吃饭,陪读家长会把饭菜送到校门口,孩子们就站在那里把饭吃完,没有人陪读的孩子,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
正值青春的少年男女在这里学会了反省和自查,他们常以失败者自居,挂在嘴边最多的话就是:我现在的学习态度不够好、我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
老师们讲话也总是不留情面,眼神里常常带着审讯的意味,许多天性和本能都成了错误,成绩是评判一个孩子好坏最直接的标准。
是老师们缺乏师德吗?恰恰相反。这里的老师相当认真负责,尽管一个班有百十号人,他们还是事无巨细地关注着每一个孩子的状况,恨不得一天 24 小时驻扎在学校。
当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成绩下降时,老师就骑着电车在晚自习后到他的出租屋检查,看有没有私藏和学习无关的用品。
学生、老师,甚至家长都像联动的机器一样疯狂运转,在他们共同的努力下,专科成绩的孩子有望够一够本科,普本的孩子可以搏一搏重本。
因为对毛坦厂的孩子们来说,早一点接受命运不公,或许就能早一步逆天改命。
《高考 2020》
2020 年,5 位国内外知名纪录片导演分别奔赴北京、上海、南京、鄂尔多斯、武汉,以不同的视角记录了疫情影响下,那场属于中国学生的" 集体战争 "。
在中国,从某种程度来说,高考甚至不是考生和家长自己的事。每年考试,警察、医生、司机乃至全社会都会自发行动起来,为考生们提供便利。
交警在考试区域附近,进行小范围封路;特警、公安、消防、救护人员逐一分散在考点周围,应付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司机志愿者们不仅免费接送考生,还会提前踩点熟悉路况,确保万无一失。
在拍摄的外国导演看来,大概很难理解这样全民出动的保驾护航是否必要,但对每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来说,我们都愿意为即将完成高考体验券的孩子们做点什么。
《我是 XX 生》
与前两部片子无形的紧张和压抑不同,《我是 XX 生》里出现了更多包容、热情和色彩,这是一档关于高校专业的纪录片,每集以四位同学的视角走进四个不同的专业领域。
他们可以驾驶无人机、开坦克,到孔庙、敦煌游学,在西南边陲的科研孤岛与动植物相处,一周吃上十几二十斤小龙虾 。
国学、殡葬、考古、刑侦、电竞、烹饪、数媒、服装设计……只要打开视野,每一种专业都能成为一个认识世界的新维度。
作为家长,如何为孩子提供更丰富的选择,创造更公平的环境,帮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是比追求成绩更有意义的事情。
《人生第一次》
除了高考,人生还有许多重要时刻等待达成。
从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到老人与世界的最后一次道别,《人生第一次》导演们选取了12 个生命中的重要节点,组成了千千万万普通国人的日常缩影。
" 长大 " 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在中国,很多孩子的命运和高考相关,在高考的语文试卷上,许多作文题目里有这样一句话: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或许,诗歌很难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但在那些偏远山区,一些乡村学校却不遗余力地尝试将诗歌作为必修课。它让早慧的孩子们有了一个可以宣泄情感的出口,透过诗歌,他们把那些说不出口的思念和五光十色的想象,变成浪漫的字符流淌在山间。
孩子们才华,不该埋没在大山里。
️
《箭厂 时代当下》
2016 年,箭厂视频在 B 站推出了《时代当下》系列,每集十来分钟的体量,以独特的视角解构了形形色色的个人与群体。
从黑道大哥转行的入殓师、陨石猎人,到深夜干预自杀的盲人接线员、抱团养老的陌生人……都是他们关注的对象。当然,也包括那些新时代的青少年们。
他们中有的在和同学一起进行模拟联合国,将自身带入政府高官、企业高管以及各界代表,聚集在一起输出观点、讨论议题。
也有的选择不去学校,自己在家由父母授课,或者独立进行课题研究,一边自学编程,一边参与社会活动,完完全全只做想做的事。
当我们足够了解孩子、了解生活、了解社会时,也许就能从容接受:像大多数人一样活着,并不一定是人生的最优解。
通过这些形形色色的记录,父母会更容易找到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也更便于看到视野之外,那些与他们同龄的小朋友们正在经历些什么。
说到纪录片,它也渐渐成为许多老师辅助教学的新方法。
今天的孩子大多生活在家庭与学校两点之间,很难从日常琐事中发现更多值得描绘的亮点,「语文老师吴小轶」就鼓励学生多到纪录片中寻找灵感、体悟人生。
她从 B 站挖掘了十多部立意独特、选题新颖、语言优美的精品纪录片,推荐给学生。
包括:《书简阅中国》、《诗词中国》、《人生七年》、《如果国宝会说话》、《人生一串第三季》、《但是还有书籍》、《人间世第一季》、《今生,请多指教 3》、《曹雪芹与红楼梦》、《无节制消费的元凶》等等。
其中不少,朵朵也曾向大家反复安利过。
有偶无独,历史老师「无心插柳柳成荫太难得」也准备了一份学历史的 " 白嫖片单 ",内容严肃深刻与趣味娱乐并存,带学生用这种更有趣的方式打开历史。
比如《历史那些事》中,为什么来自蜀中的苏轼吃羊蝎子不蘸辣椒蘸白糖?陈老师答:因为辣椒原产于美洲,明朝末年才传入中国,作为宋人的苏轼自然无福消受。
地理老师「羊羊的地理教室」更是长期在 B 站连载【看纪录片学地理】系列,用每节课前 3 分钟的时间,带学生 " 看 " 懂一处地理知识。
《航拍中国》、《七个世界,一个星球》、《地球脉动》、《绿色星球》、《决胜荒野》这些经典自然地理大片,都是她常用的 " 课件 "。
聊到南极州,就放 BBC 的《七个世界,一个星球》,谈起黄河三角洲,可以看《航拍中国》山东篇,课本上的内容不够讲时,还有世界顶尖团队的大制作为学生查缺补漏。
也许不是所有孩子都有相同的起点,但纪录片确实在很大程度上缩短这之间的距离,作为父母如何帮孩子筛选并利用好这些资源,变得尤其重要。
五一假期,B 站正好开启了" 纪录片开放周 "活动。
5 月 1 日 -5 月 7 日期间,3000+ 不同题材类型的纪录片限时免费,前文提到的所有片源,全!部!不!花!一!分!钱!
从旷野自然,一餐一饭,到科幻冒险、时空倒影…朵朵推荐过的大片几乎一部不落,快点带娃去挖宝薅羊毛吧!
最后,大家不妨在评论区分享出你最喜欢的纪录片作品(截止时间:5 月 8 日中午 12:00 前),朵朵会随机送出笔袋、抱枕、帆布包、笔记本等不同精美奖品哒~
推荐阅读
▼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公众号
和娃去博物馆,不懂找我
▼
我今年的快乐次数↓↓↓
以上就是关于《从毛坦厂到中国式“在家上学”,高考当前,听孩子告诉你该为他们做点啥?-毛坦厂是哪里的学校》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54256.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