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太冲穴-消化系统的治疗

2023-07-24 04:28:45

 

导读

:太冲穴归属足厥阴肝经穴,有缓解治疗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五官科、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外科疾病等。太冲穴的位置: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详情本文太冲穴的准确位置图及穴位疗法。

太冲穴的准确位置图

图解太冲穴的位置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第1、2跖骨结合部之间凹陷中【取穴方法】拇趾、次趾夹缝向脚背方向二横指后,即是太冲穴。取太冲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穴位解剖】在母短伸肌腱的外侧;浅层布有足背静脉网,足背内侧皮神经等。深层有腓深神经和第一趾背动、静脉。布有腓深神经的分支,足背静脉网及第一跖骨背动脉。

穴名解说

太冲穴 Tài chōng(LR3),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属足厥阴肝经。输(土)、肝经原穴(原穴的含义有发源、原动力的意思,也就是说,肝脏所表现的个性和功能都可以从太冲穴找到形质)。别名:大冲穴。【穴位含义】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向上冲行。(1)“太冲穴”。“太”,大也。“冲”,冲射之状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向上冲行。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因受热而胀散化为急风冲散穴外,故名。大冲名意与此穴同。(2)“肝经俞”。“俞”,输也。本穴物质为热胀的风气,在本穴为输出之状,故为肝经俞穴。(3)太冲穴属土。属土,指太冲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行间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胀散,胀散之气性热燥,表现出脾气的燥热特性,故其属土。【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急行的风气,其性热燥。【运行规律】循肝经上传中封穴。【功能作用】燥湿生风。

太冲穴位的作用功效

1、消化系统疾病:腹痛腹胀,咳逆纳差,大便困难或溏泻。2、心血管系统疾病:心绞痛,胸肋胀痛。3、神经系统疾病:高血压,头痛头晕,失眠多梦。4、五官科疾病:目赤肿痛,咽痛喉痹,青盲,耳鸣,耳聋。5、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收缩不全,遗尿,癃闭,淋病,阴缩,泌尿系感染。6、外科疾病:疝气,乳痈,肠炎,颈淋巴结核。7、其他疾病:肝炎,血小板减少症,四肢关节疼痛,肋间神经痛,下肢痉挛,各种昏迷。【功效作用】回阳救逆、调经止淋【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脑血管病、高血压、青光眼、面神经麻痹、癫痫、肋间神经痛、月经不调、下肢瘫痪等。揉太冲穴可给心脏供血,对情绪压抑,生闷气后产生的反应有疏泄作用。配合太冲穴向行间穴方向推,起消除肝脏郁结的作用。【太冲穴位配伍】太冲穴配大敦穴治七疝;泻太冲、补太溪穴复溜穴治肝阳上亢之眩晕;太冲穴配合谷穴为开四关又治四肢抽搐;太冲穴配肝俞穴膈俞穴太溪穴血海穴治贫血、羸瘦;太冲穴配间使穴鸠尾穴心俞穴肝俞穴治癫狂痫;太冲穴配复溜穴缓解治疗乳痈。溏泄:神阙穴三阴交穴、太冲穴。行步难移:太冲穴、丘墟穴急性病毒性肝炎:足三里穴、太冲穴透涌泉。行步艰难:太冲穴、足三里穴中封穴虚劳浮肿:肾俞穴(灸)、太冲穴(灸)。女人漏下不止:三阴交穴、太冲穴。赤眼:迎香穴临泣穴合谷穴、太冲穴。寒热痹痛:合谷穴、太冲穴。生气(肝火)时按太冲穴中医认为,肝为"将军之官",主怒。生气指的就是发火,或郁而不发,或干生闷气。人体能量在"怒"时,往往走的是"肝经"路线。太冲是肝经的原穴,从理论上讲,原穴往往调控着该经的总体气血。人生气之时,肝也会受到影响,太冲这个肝经的原穴便会显现出一些信号,表现为有压痛感,温度或色泽发生变化,对外界更为敏感,甚至于软组织的张力发生异常。从实践上讲,生气、发怒症状的病人往往太冲穴出现异常。通过对太冲穴的针灸、按摩等,确实可以疏解病人的情绪。太冲穴在足部的反射区为胸部,按压同样可疏解心胸的不适感。从个人保健角度来说,按的方法也是有讲究的。若按压太冲穴时有压痛感,那说明肯定有问题。如果没有也不妨多按揉,因为有时麻木、气血不通等也可能导致没有压痛感。用力应以适度微痛为宜,循序而进。位置可以在太冲穴附近,有时也可能在肝经的其他有结节、压痛感的部位,比如说蠡沟穴。切忌用力过大,否则会导致皮下淤血。一般一个穴按四五分钟即可。按压后可以喝少量的水,以助代谢。 足浴加按摩太冲穴可治感冒感冒初起,有流涕、咽痛、周身不适等感觉时,可通过按摩脚上的太冲穴减轻感冒带来的不适,甚至可以使感冒痊愈。具体方法是:先用温水浸泡双脚10-15分钟,而后用大拇指由涌泉穴向脚后根内踝下方推按,连续推按5分钟,然后,再用大拇指按摩太冲穴(大脚趾与二脚趾缝上1.5分处)由下向上推按,双脚都按摩,每侧按摩5分钟。按摩后,即刻会感到咽痛减轻,其他症状也会随之减轻;甚至痊愈。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

【疗法原则】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按摩太冲穴的手法: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冲穴,有酸胀感为宜,1分钟后再换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冲穴1分钟。太冲穴治感冒:在感冒初起,有流涕、咽痛、周身不适等感觉时,按摩脚上的太冲穴减轻感冒带来的不适,甚至可以使感冒痊愈。具体方法是:先用温水浸泡双脚10—15分钟,而后用大拇指由涌泉穴向脚后根内踝下方推按,连续推按5分钟,然后,再用大拇指按摩太冲穴(大脚趾与二脚趾缝上1.5分处)由下向上推按,双脚都按摩,每侧按摩5分钟。按摩后,即刻会感到咽痛减轻,其他症状也会随之减轻;甚至痊愈。

【穴位养生】这5穴位最养肝,碰碰就有效!

现代生活中,很多人总感觉被一种挥之不去的疲惫感“包围”。特别是一些工作压力大、长期精神紧张或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轻则乏力、口干、胃口差,重则全身酸痛、夜不能寐,甚至脾气也跟着暴躁起来。

在中医看来,这些症状大多与人的肝脏脱不了干系。

一方面,“肝主筋,筋司运动”,这里的“筋”泛指全身的肌腱、韧带等,与人的体力和活动能力息息相关。中医典籍《素问·经脉别论》认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说明肝的气血可以抚养筋,肝布散精气到筋,发挥濡养作用。肝脏功能正常,肝血充盈,人体就会筋强体壮,身体轻松、灵活,有较好的耐受力,劳累之后也容易恢复精力。而肝脏出现血虚、阴虚等不足时,筋就会失去“营养”,不堪重负,导致疲劳、体力下降等不适,甚至波及其他脏腑功能。

另一方面,肝脏还承担着身体的“疏泄”功能,并通过调畅周身气机升降,使脏腑器官各司其职、协调动作,维持正常功能,以应对各种外来“打击”。精神过度紧张或长期消沉抑郁,超过肝脏的调节能力,就会导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引发精神疲乏、头晕眼花、身体调节能力和免疫力下降等一系列“亚健康”症状。

因此,护肝对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首先,在饮食上保持均衡,少吃油腻、辛辣食物。特别是要注意戒烟限酒,酒精需要通过肝脏分解,饮酒过量可对肝脏造成难以逆转的损伤。其次,要学会制怒,动怒伤“肝气”,尽量让自己心平气和、乐观开朗,即便真的生气了,也最好不要超过三分钟。最后,身体要动起来。散步、慢跑、快走、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有助于消耗体内热量,控制体重增长,给肝脏“减负”,对已经有脂肪肝等问题的人来说,就更要加强锻炼了。

这5个穴位最善于养肝护肝

肝脏是人体代谢的主要器官,饮食、睡眠、压力等都会影响到肝脏的健康,中医认为,按摩相关的穴位可以起到养肝的功效,下面我们来看看养肝的主要5个穴位。

1、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也就是说在脚的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双侧对称,也就是两个。这个养生要穴是肾的原穴,是储存肾脏元气的仓库。肝属木,肾属水,树木需要水的浇灌才能健康成长,所以养肝必须要滋阴。用太溪调动肾脏的功能,能够更好地“滋水涵木”。

2、大敦穴

大敦穴位于大脚趾内侧的趾甲缝旁边。“敦”是厚的意思,“大敦”就是特别厚。大敦穴又是一个井穴,“井”是源头的意思。在脚拇趾趾甲边际最靠第二趾之外有“大敦” 穴。

大敦穴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大敦穴”可以按摩,也可以艾炙,能达到清肝明目之功效,可使您头脑清晰,神清气爽。

3、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太冲穴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肝经的原穴,大约相当于储存肝经元气的仓库,按摩刺激太冲穴,能很好地调动肝经的元气,使肝脏功能正常。

4、肝俞穴

肝俞穴位于背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是肝的背俞穴,是肝的元气在身体背部汇聚而成的“水潭”,肝俞是养肝不可缺少的养生要穴。肝俞与太冲搭配,在中医里属于“俞原配穴”法,能够补肝阴,养肝柔肝。它的取法是俯卧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缩(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5、行间穴

“行间穴”位于大脚趾和二脚趾缝上。它是一个火穴,肝属木,木生火,如果您肝火太旺,就泻其心火。而“行间穴”就是一个泻心火的穴位。肝火盛,多揉“行间穴”,就可以把心火从这里散出去了。

治便秘艾灸这五个穴位,排出毒素一身轻松!附食疗方

便秘会加重肺气肿、自发性气胸、高血压等疾病的症状或发生意外。便秘可以引起或加重痔疮、肛裂、肛门感染、直肠脱垂等肛门直肠疾病。

治便秘的艾灸方

艾灸

天枢

天枢——天枢穴属于足阳明胃经,是手阳明大肠经募穴,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艾灸此穴可疏通大肠腑气,是津生而便通。

艾灸

大肠俞

大肠俞——属足太阳膀胱经,大肠之背俞穴,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艾灸此穴可固本培元,梳理腹中气机。

艾灸

支沟

支沟——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是治疗便秘的主要穴位,艾灸此穴可泄大肠实热而通便。

艾灸

足三里

足三里——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膝盖骨下缘)3寸,距胫骨前缘约一横指

处。艾灸此穴能调理肠胃,宽肠运便。

艾灸

上巨虚

上巨虚——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主治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下肢痿痹

治便秘的食疗方

  1.鲜笋拌芹菜:

  鲜嫩竹笋100克,芹菜100克,调味料适量。将竹笋煮熟切片,芹菜洗净切段,用开水略淖,控尽水与竹笋片相拌,加入适量熟食油及调味料,拌匀即可。

  2.雪羹汤:

  海蛰100克,荸荠150克,香菜少许,调味料适量。将海蜇温水泡发,切碎;荸荠洗净、去皮、切片,共煮汤,熟后加入香菜、调料即可。有清热化痰,利湿通便之功效。

  3.木耳萝卜汤:

  黑木耳100克,白萝卜250克,调味料适量。将黑木耳水泡,洗净;白萝卜洗净、切块。加调味料如常法烧汤,佐餐食用,每日二次,常食。

  4.豆芽雪菜豆腐:

  黄豆芽250克,豆腐200克,雪菜100克,调味料适量。黄豆芽去洗净,豆腐切成小块,雪菜洗净切小丁。炒锅放油烧热,放入黄豆芽炒香后加水适量,在旺火上烧开,待豆芽烂时,放入雪菜、豆腐改小火炖熟,佐餐食用。

  5.黄豆籼米粥:

  黄豆30克,籼米50克。将黄豆洗净,浸泡12小时;籼米洗净,与黄豆同下锅,煮成粥,代主食用,每日二次。

  6.葵花子粥:

  葵花子肉25克,粳米50克。将粳米洗净,与葵花子肉一同放入锅中加水,用文火煮成粥,代主食用,每日一次。可通便降脂。

  7.五仁粥:

  芝麻、松子仁、胡桃仁、桃仁(去皮、尖,炒)、甜杏仁各10克,粳米200克。将五仁混合碾碎,入粳米共煮稀粥。食用时,加白糖适量,每日早晚服用。可滋养肝肾,润燥滑肠。适用于中老年气血亏虚引起的习惯性便秘。

  8.红薯粥:

  红薯50克,小米50克。将红薯洗净去皮,切成一寸长,五分厚的小块。小米淘净,两者同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至米烂成粥。每日2 次,早、晚餐服用。

举报/反馈


以上就是关于《疗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太冲穴-消化系统的治疗》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54804.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