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读书的100种相遇:从“公主与恶龙”到“云阅读听书”-与读书有关的寓言故事

2023-07-25 01:50:04

 

  “与世界上所有的美好类似,感受到阅读真正的美好也是可遇不可求的,而当下的人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真的可以有‘一百种’方式与之相遇。”中国青年作家石一枫曾在北京一场活动上说。又是一年世界读书日,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类社会中,被认为“与文明共存”的阅读也有了不同于从前的样貌。

  可以有“一百种相遇”,正是当下的人们与阅读。从纸质到线上,从深读到浅度,从看到听,各种媒介,各种路径,千百年来,阅读从未如此多样。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北京的中国国家图书馆,读者享受阅读乐趣。(图片来自中新社)

  世界读书日:缘起“公主与恶龙”的传说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人们发起读书倡议的日子,每年“4·23”前后,世界各地都会围绕图书举办各式庆祝和宣传活动,营造书香氛围。在中国各地,特色活动层出不穷。

  设立世界读书日的建议是由西班牙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其灵感源自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的一个传说: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勇士乔治只身战胜恶龙,解救了公主;公主回赠给乔治的礼物是一本书。从此书成为胆识和力量的象征。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在世界文学界,4月23日是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日期。这个日期正好与英国文豪莎士比亚、西班牙文豪塞万提斯和秘鲁作家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三人在1616年的逝世之日相吻合。

  世界读书日的主旨宣言是,“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们,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北京的中国国家图书馆,读者享受阅读乐趣。(图片来自中新社)

  中西方关于何时开始爱读书有个“巧合”

  欧洲在中世纪以前,书的制作几乎全靠抄写。到了中世纪,很多国王和贵族都不识字不能读书,读书权被控制在教皇和高级僧侣那里。

  1440年前后,来自神圣罗马帝国的金匠约翰·古腾堡发明了一种活字印刷机,里面的金属字母模块可以移动和替换。这使印刷大量书籍、杂志和报纸成为可能,印刷机成为大众传播的第一个工具。通过这种方式,知识能够传播给人民大众。在文化史上,这项发明的意义仅次于文字本身。

  而巧合的是,在中国,百姓普及知识并喜读流行“话本”也是在明代后期。印刷术的发展还有助于扫盲。大量知识通过书本传播,阅读被视为人人都应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因此,识字的人越来越多,识字的人一多,人们就更加注重书面文字。

  

  ▲福建福州,乘坐地铁的市民正在使用手机。(中新社资料图片)

  碎片化阅读会毁掉阅读吗?

  “听书算‘读书’吗?’”“随时随地的信息潮涌会影响阅读的本质吗?”……随着时代的“碎片化阅读”的趋势引发颇多的焦虑。

  对此,著名翻译家、学者刘文飞认为,事实证明,碎片化阅读不可能毁掉阅读本身,“我觉得用手机去读一首诗,完全也可能是深层次的阅读,虽然是碎片化的。”碎片化阅读无遗正在逐步改造社会的文化传播模式,他认为不必据此批判公众的“浮躁”“肤浅”。因为,媒介传播的变革浪潮,是不可逆转的。

  石一枫认为,最重要的是与阅读的“相遇”,“不管是在手机上无意中看到的一段文字,还是郑重其事打开的所谓大部头,能感受到阅读的美好,才是最重要的。”“阅读这么好的事,只要你能找到自己的方式与之发生连接,怎么样都值得肯定。”这位青年作家说。

  “对标所谓的碎片化阅读,什么是完整化阅读呢?”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文学评论家、诗人杨庆祥反问道,“如果理解为真正沉下心完成一次大体量的阅读,那么这样的阅读形式其实一直以来都不属于大多数情况,这种阅读状态值得追求,十分珍贵,但因为方方面面的原因,实际上在很多人身上并非能经常发生。所以,现实中并不存在所谓完整阅读和碎片化阅读的二元对立。”

  “对阅读者而言,关键是要培养一种鉴别能力来处理海量信息。这其中的悖论是,如果读者想获得准确信息,就必须拥有更海量的信息。在‘后信息化时代’的语境中,首先应该做的不是去拒绝,或者刻意切断一些信息接受渠道,而是应该通过更多没有成见的自由阅读去获得更强的判断能力。这种判断力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能成为一个有能力的阅读者。”杨庆祥继续说。(完)

  综合中新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北京晚报》、澎湃新闻


以上就是关于《与读书的100种相遇:从“公主与恶龙”到“云阅读听书”-与读书有关的寓言故事》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55038.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