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发起狠来更可怕-读书人的事情那能叫反派吗
不读书真可怕,读了书更可怕。
北京郊区,有一家很神奇的宾馆。
在帝都,神神秘秘的宾馆有很多。有些连招牌都没有,表面看是繁华商圈里一个朴实无华的存在,其实身价过亿都很难一睹她的芳容。
有些倒是谁都可以大大方方地进去参观,但想住上一晚就得狠下心出一回血。
斯基说的这家宾馆看上去也很朴实,周正的建筑配上红色中文、绿色拼音的招牌,一股扑面而来的年代感。
在互联网平台上,很难找到这家宾馆的预订信息。很多人会问:
这是普通人可以住的宾馆吗?
尽管江湖上流传着一些这家宾馆的传说,但确确实实这是一家普通人就能住的宾馆。这家宾馆的名字叫“京丰宾馆”,与另外一家神秘的宾馆就差了一个字。
它的传说与一个行业的起起伏伏有关。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了每年特定的时间,一帮人会在京丰宾馆抢订一个房间,然后放出风声:
京丰宾馆xxx房间,欢迎各位前来指导交流!
听着很像某种不可描述的接头暗号,如果不懂行的人会错意,草率赴约那是会失望的。因为敲开房门一看,床上躺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堆书。
还有一帮搞批发的书商们,站在床前对着那堆书品头论足,然后从随身带的行李箱里掏出一捆捆现金,换成品相好、涵养高的书。
收钱的人,也没有闲心一张张数钱,拿尺一量心里就有数了。这个场景,应的就是宾馆那个流传最广的传说:
书放床上卖,钱拿尺子量。
会错意的人只能唯唯诺诺地退出去,嘟囔一句:
古人诚不欺我,书里果然有黄金屋,可惜没有颜如玉。
拿一大摞现金换的书,出了京丰宾馆都去哪了呢?很大一部分流向了当年的地摊。
现在年轻人练摊儿都拿煎饼、烤肠练身手,教他们这么干的,是一个个短视频。
《那些不起眼却很暴利的小生意》《摆摊4次血亏2000,犯了5条大忌!!》《摆摊绝活,我只服老板娘》……年轻人一个个在短视频的海洋里淘金。
期望学最狠的招,冒最少的险,赚最多的钱。然而大海淘金的成功率,比大海捞针高不了多少。
再说了,在练摊最赚钱的时候,是没人教咱怎么练摊的,因为大伙都在忙着练摊儿赚钱。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算是练摊的黄金年代了,其中练摊儿的顶流之一就是卖书。
那会儿,一个书摊就可以包办你的人生。可以教你做人,比如《拍马技巧》;也可以教你做事,比如《“下海”指南》。
当然别以为地摊文学主打的是“地摊”,是玄幻、武侠、侦探系列的一锅乱炖,事实上文学、社科的成分也很大。《陈寅恪与中国文化》《中国考古地图》《平凡的世界》也会出现在地摊上。
那时候,大伙儿赶时髦的事就是买书、读书,这种风气很快出现了“人传人”的现象。
连大爷去公园晨练,看到的年轻人都不带谈情说爱的,全在切磋文学。
当然,一本书一借一还,有时候比月老牵线还管用。
北京的女青年下班,自行车的篮框里放着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和西红柿;公交车上中学生的书包里,都有一本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
王慧娟是上海南京东路新华书店的退休职工,在她的记忆里,书店最火爆的时期就是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
那个时候人们读书如饥似渴,各种书都要,文艺书、社科书、文化教育方面的书、科技书都要的。读者从四面八方涌来,柜台里面都站满了人。
但那时候一个县城能有一家新华书店就不错了,所以地上铺一块布就能卖的书摊,就成了大多数人的平替。
地摊文学来势凶猛,一夜之间火车站、汽车站、大街小巷全都铺满了书。
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买书场景从此构成了:
上书店选高配,下地摊淘低配。
练摊儿的卖书老板也不吆喝,自个儿捧着一本书在那儿沉浸式阅读,摆出一副“爱看不看,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姿态,就可以闷声发财了。
有些畅销书买不到、借不到,年轻人甚至愿意亲自手抄。
可惜,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氛围消失了。年轻人混网吧、打游戏、看电视,正经看书的越来越少。
大伙儿进入了一种“人均阅读浓度低,书本含量不达标”的状态。
阅读氛围淡了,书商们的生意自然就往下走了。
到了2006年,京丰宾馆的房间虽然在图书订货会期间还是会被抢订,但各个房间门口挂的“特价书”还是暴露了书商们的日子并不好过。
这种迷茫的日子持续了近10年之后,出版社在这几年又看到了新的曙光。
他们发现年轻人的氛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帮年轻人喜欢的节奏是:
读冷门的书,玩极限的挑战。
现在大受年轻人欢迎的书叫什么?估计大伙儿都猜不到——《社会心理学》。一本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一听书名就不明觉厉的书。
最近跟着《社会心理学》一起破圈的,还有很多经管理财、运动健身、医疗健康类书籍。
00后还一边读经典文学,一边买入教辅资料、计算机、法律等工具书,偷偷补课,都想当那个“斜杠”青年。
他们打的读书口号是:
不做恋爱脑,搞钱需趁早。
不过斯基也怀疑,年轻人在整一个出奇制胜的新招,用内卷打败内卷。毕竟——读书破万卷。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从2014年开始,全民阅读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逐渐地,中小学生的阅读氛围就被带起来了。只是一开始,整个社会的气氛组还没有到位。
其实没有什么氛围,是羊毛党带不起来的,这方面PDD最擅长。
PDD从2021年4月起就搞“多多读书月”,主打一个普惠,一个长期。羊毛党啥都不怕,就怕长期薅羊毛,容易上瘾。
最近,斯基和生姜、大头他们发现楼下汉堡店甜筒打骨折,5支甜筒券只要10块钱。
平时不吃甜食的几个大老爷们,现在天天餐后人手一甜筒。但凡这玩意儿有点营养,高低得整它一个“一天三顿小甜筒”。
读书这件事就不一样了,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找不到任何副作用,除了容易沉迷。
所以“多多读书月”才搞了四季,“囤书癖”、“拼书怪”通通都冒出来了。
“拼知识”呈年轻化,新青年仍为PDD图书消费主力
在豆瓣,有一个专门的拼书小组已经盖起拼书“万层高楼”,名字叫“山倒组”。翻译翻译就是: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其中,一个自首季“多多读书月”便开始搭建的拼书楼,层高至今已超过50屏,并且随着每季读书月的到来,重新活跃起来。
年轻人买书,买出了批发商的优越感。
去年两季“多多读书月”活动中,一次性购书达到5本以上的用户比例约36%,恨不得一次性把一年要读的书买回家。
在这种氛围下,出版机构和创作者的好日子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地回归了。
和当年在京丰宾馆抢订房间一样,他们纷纷进驻PDD。
去年两季“多多读书月”活动中,PDD联合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中信出版集团、果麦、理想国等上百家出版社、图书品牌,通过百亿补贴频道官方补贴近1200万册经典著作。
第五季“多多读书月”继续投入亿元级读书基金增强官方补贴力度,扩大力度让大伙儿薅羊毛。
除了往季“老朋友”,这次还吸引到数十家国内优质出版社、图书品牌全新进驻。有创立于2019年,深耕社科与艺文两大领域的新兴图书品牌——“一頁folio”,有跨越世纪沧桑,出版过众多传统典籍的业界泰斗——中华书局。
哎,这读书的风气再这么整下去,斯基很难不被同化啊。
来源:老斯基财经(ID:laosijicj) 作者:船长斯基
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以上就是关于《读书人发起狠来更可怕-读书人的事情那能叫反派吗》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55261.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