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朝皇帝形象转变,不穿龙袍的历史因素-宋朝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

2023-07-31 02:06:50

 

要探究这一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明晰龙这一神话生物在封建时代的形象以及其所蕴含着的象征意义。

从现存的文字与图像资料之中,我们可以大体推断出龙具有两重含义:第一,蜿蜒条状的动物,如猪婆龙形容的就是扬子鳄。第二,具有神性且蕴含强大力量的动物。

我国出土了汉朝以及汉朝以前的文物,在这些文物中,龙纹大量用于金石器皿这类祭祀器具之上,位置一般处在画面的下部或者侧边,很少有出现在主位。

由此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推断,龙这一形象在此时并不属于祭祀的对象,祭祀的正主应当是代表着上天的各类神明。

秦汉时期,在人们眼里龙并不是皇权的象征,龙作为神性的代表,是神仙以及帝皇的坐骑,承担着交通工具的作用。

许多成语也层面展现了这一观点,如龙驭上宾、龙驭宾天,这类词都是形容皇帝驾崩,许多人可能认为里面的龙是形容皇帝本人,实际上是以皇帝乘龙升天来隐晦表达皇帝离世。

到了唐代,李唐皇室常常借助一种叫做投龙简的手段向天地神灵转达自己的愿望,在这种仪式之中,龙扮演的角色就是天地与人之间的交感信使。

龙究竟是从何时起渐渐从信使、坐骑的身份转变为皇权的象征了呢?

龙袍之争

一身明黄袍服,上绣十二条长龙,明清帝王的形象通过影视剧深入人心,似乎龙袍就该是如此。

实际上,龙袍由来已久,在封建时代,服饰的主要功能就是用以区分人的等级。

“布衣”一词形容的是没有功名的平民百姓,而王公贵族则穿着华丽,在这种情况下,帝王将相的权力之争甚至延续到了服饰之上。

强化帝王与其余大臣在服饰上的区别,能够显著彰显皇权,提升皇帝权威。龙袍就是皇帝的礼服,具有显著的权力属性,用作祭典之中,表现对上天的敬意。

但在明清以前,不仅是皇帝可以穿带有龙的袍服,一定品级的大臣也同样有在衮服上绣龙的权力。

公元508年,南梁朝堂之上就曾经争论王公衮服是否应当画龙,当时梁武帝做出了一些遏制王公诸侯穿龙袍的手段,然而并没有达成目的,王公诸侯之后仍然继续身着龙纹衮服。

梁武帝的尝试失败了,王公大臣仍然享有身着龙纹衮服的权力,改龙为凤的举动失败了。

人们总是会追逐“稀少”与“禁忌”,“禁酒令”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挑战人性,南朝百年腥风血雨,朝代更替频繁,皇权衰落。

十二华章之中原先代表天子的只有日月星辰,而皇帝刻意打压大臣使用龙纹,反而凸显了龙的不平凡。

随后的历朝历代,皇帝们时不时提出希望以十二章以外的动物代替龙,作为大臣衮服之上的纹章,到后来甚至希望以华虫(十二章之一,名次仅在龙后一位)替代龙,然而均被朝臣拒绝。

龙的特殊性在这些政治运动之中被不断强化,似乎超脱了曾经的坐骑与信使身份,更进一步成为了皇权的某种象征。

龙袍的皇权象征意义真正显著还要数宋末元初,南宋皇帝见无法限制大臣使用龙纹,干脆另辟蹊径,限制大臣所使用的龙类型,由升龙改为降龙,意味大臣无法“乘龙欲上天”,表明了自身皇权乃天授。

而元代统治者则更进一步,重新定义了龙这一神话生物的外貌特征,五爪两角的才是真龙。

南宋时期流传的龙形大多是四爪或者三爪,元朝时期,官方屡次禁止民间以及官员使用龙凤纹,却没能得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干脆把他们使用的龙“开除龙籍”,只承认自己这五爪龙象征着帝皇。

龙袍从此进入了五爪龙时代。

画像疑云

研究完龙的形象变化,接下来该探讨为何宋朝皇帝不穿龙袍这个问题了。

从如今流传下来的宋朝皇帝画像之中,我们能够发现一个神奇的特点,画像上的宋朝皇帝统一佩戴一顶长翅帽,一身红衣,十分简约,身上并没有绣着龙纹,比起帝皇更像一个读书人。

难道宋朝皇帝真的不穿我们印象中的龙袍吗?

其实我们从一个最基本的逻辑的角度出发,如果宋朝皇帝不穿龙袍,那他们又为何要费尽心思限制大臣衮服的形制,最终区别皇帝与大臣所穿龙袍的龙类呢?

显然,我们能够得出一个结论,宋朝皇帝是穿龙袍的,不仅穿,而且十分重视龙袍,重视龙这一形象所代表着的帝皇权柄。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也”,对于一国之君来说,祭祀与战争的重要性是相当的。

而龙袍大多数时候都是用于祭祀或是重大庆典之中,是一种庄重的礼服,平日里基本不会穿着,日常的袍服其实也是“龙袍”,但要朴素很多,和我们印象中的龙袍相差较远。

而王公大臣们穿着带有龙纹的衮服也同样是用于祭祀以及庆典之中的,他们也并非每一日都穿着这些龙袍。

宋乾德元年,太祖赵匡胤就责备礼部设计的龙袍十分繁琐,行动不便,华而不实。

礼部官员闻言只得撤去那些“华而且重”的装饰,把龙袍又改了回去,然而这样一来,龙袍又无法与大臣们的衮服区别开来。

若是有什么重大的庆典,皇帝站在一群大臣之中显得平平无奇,无疑是十分损伤帝皇权威的。

因此即使再不情愿,赵匡胤还是让礼部把龙袍改了回去“增侈如故”。看到这里,想必大家也明白了,“宋朝皇帝为什么不穿龙袍”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其实并不是不穿,而是因为如今一些影视剧和网络不完整信息的影响,导致大众印象产生的误差,事实上,只要去进行求证,就能发现宋朝皇帝是穿龙袍的,只不过不是日常一直穿着。

那这又有一个问题,还是要回到那些宋朝皇帝的画像之中,为何宋朝皇帝那么喜欢穿红色袍服,头戴长翅帽?

新朝气象

这跟新朝气象有关,现在说起宋朝建立,绕不开的就是陈桥兵变,后周皇帝柴荣离世,只留下孤儿寡母与一群骄兵悍将。

赵匡胤身为先帝柴荣的结义兄弟,深受柴荣厚恩,当时的他是否有篡权的想法我们已经不得而知,然而他手下的将领们无疑继承了唐末以来的藩镇牙兵习气,簇拥着赵匡胤发动了兵变,篡夺了后周江山。

因此宋朝开国之时出了要解决其他割据政权外,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解决骄兵悍将的问题。

对此,除了民间传闻的“杯酒释兵权”外,赵氏皇族开始与将门进行广泛联姻,娶将门之女成了“风尚”,给予他们一定的特权的同时又大力提拔读书人。

宋朝大开科举,网罗民间人才,“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一劝学之句也正是来源于宋真宗。

宋朝的政治基础正是“陛下与士大夫治天下”,读书人广泛进入政府之中,这也导致到了宋朝中后期,三冗问题变得显著,其中之一便是冗官,即官员数量过于庞大,且官府职能相互重叠,效率十分低下。

而且另一边,曾经的武将地位下降,可以说是“重文轻武”,并且皇帝世代与几个固定的将门联姻,如种家、姚家等又长期占着军界大量职位。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人们渐渐失去了汉唐那种“功名只在马上取”的豪迈,“好男不当兵”成为了社会的共识。

在这种背景下,宋朝皇帝必然要重新考虑自身的形象建设问题,因此他们选择了把自己的外表包装得更像读书人,这便是宋朝皇帝形象改变的一大原因。

又由于长期战乱,为了发展经济,朝廷开始倡导节俭,皇帝作为万民之主,封建社会道德的顶点必然要起到带头作用。

因此出于政治考量,宋朝皇帝平日里的衣着必须简单,不可以过于奢侈。

而按照封建社会提出的五德始终说,宋朝属于火德,因此衣服多用红色,彰显皇朝德行,所以多穿不那么华丽的红色袍服。

而长翅帽则是皇帝用以限制大臣们在朝堂之上交头接耳,防止朝臣结党而创造出来的。

可以说宋朝皇帝形象的改变都源自宋王朝自成立以来先天具有的种种缺陷以及弥补缺陷所导致的新的社会现实。

结语

此时问题的答案就十分明显了,宋朝皇帝之所以在画像上清一色的红袍、长翅帽打扮,完全是出于政治的考量。

而且宋朝皇帝并非不穿龙袍,而是日常不穿,龙袍一来,华而不实,穿着不方便;二来,穿着华丽的龙袍也与朝廷宣扬的节俭相违背;三来,有违宋朝皇帝贴近士大夫、读书人的人设。

所以便有了广泛的这个误解,这也再次反应封建帝王思维的底层逻辑也正在于此,一切都是为了统治罢了。

举报/反馈


以上就是关于《浅谈:宋朝皇帝形象转变,不穿龙袍的历史因素-宋朝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56614.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