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还是“安康”-快乐安康还是安康快乐哪个对
人生的意义在于反对,而不在于赞同。赞同者多一个少一个无所谓,世界上缺少的是反对者。
端午一到,某民俗大师、非遗专家便从没人知道的领域里跳出来,指指点点,告诉大家:端午节不能说快乐,要说安康。感觉每收到一条祝福“端午安康”的信息,就总觉得这好像说的不太像人话。
那么问题来了,国家正式将端午节列为法定节假日并不久,在列为法定节假日之前大家虽然也会吃粽子喝雄黄酒,但似乎少有互相致以节日问候的习惯,那说“端午快乐”或说“端午安康”是不是真的有是非之分呢?凡考据者,必先考其源。于是我们试图从快乐和安康两个词来考察,它们最初是怎么用的。
快乐,是来自于佛教的词汇。其证有四:1.汉译佛经中屡见“快乐”一词,2.目力所及的经学文献中,最早使用到“快乐”一词的是唐代史徵的《周易口诀义》,3.正史中最早使用到“快乐”一词的是《宋书》,4.目力所及诗文集中最早出现“快乐”一词是唐代。
这意味着,至少在佛教全面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并没有以“快乐”来表达相应意义的用法。不过,用“快”、“乐”等单字也能表示相似的意义。“快乐”在佛教中的意义,用《佛学大辞典》的说法是“心快身乐”,《无量寿经》:“彼佛国土,清净安隐,微妙快乐。”《三藏法数》对“快乐”的解释是:“谓此涅槃之理,无生死逼迫之苦,有真常寂灭之乐,故曰快乐。”原来如此!难怪“彼佛国土”谓之极乐。看来,快乐之义本是一种修行的境界,修行深的人或许能在生命期间内体会到,修行浅的人恐怕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才能体会到吧。
后来,“快乐”一词也就被世俗运用了,意思就是开心、happy、joy、pleasure等等。《衣锦还乡》第四折,说“俺永享快乐”,大概就和今天“生日快乐”、“新年快乐”意思上差不多吧。
安康,这个词使用的情况要较早于“快乐”,《三国志·吴志》中用到“扶危定倾、安康社稷”,《晋书》中亦名为“安康”的地方。细究其义,不过就是安定康乐、安好康健。敦煌变文《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勤奉昼昏知动静,专看颜色问安康。”《七侠五义》:“自从送了施俊回家探望父亲,幸喜施老爷施安人各俱安康。”这意味着,安康是子女对父母的问候,是孝的体现。所以看清宫戏皇上总是到太后那里“请安”,当然“请安”也能慢慢拓展到朋友之间,但这种问候的内在逻辑是抬高对方压低自己,以显示尊敬和客气。
知道了“快乐”和“安康”之义,在来看某些专家的观点。他们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屈原和曹娥的故事,这些都是悲壮的情节,不能用“快乐”。这就如同这帮人把寒食节认为是起源于介子推,却不知先民有断火换火的习俗一样,无知者无畏,故而才敢哗众取宠。那就顺着他们的观点来看,我们互祝快乐,实际上蕴含着希望悲壮的人物能够往生极乐有个好的归宿,又何尝不可?那见谁都问安康,满世界地认爸爸,这样就好吗?
再顺着这些专家的逻辑说,既然端午不能互祝快乐,那么新年可以么?大过年的一见面就说“新年快乐”,难道这是希望对方早早“涅槃”吗?那“生日快乐”呢?所以语言在实际运用中是非常复杂的,它有着本来的意义,也有在不断使用中所赋予的新意义。传统节日不也是如此,有着本来的、最初始的功能性源头,也会发展出着丰富的象征性意义。所以纠结于祝福的时候到底该用哪个词,有什么意义呢?本来被升格为法定节假日的端午,就已经不再属于民间,而是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们在这个时间里,交流下感情,互相问候一下,所谓的专家又去搅合什么?一大早收到一堆祝福信息,没一句说的像个人话。
哦,又去查了查所谓的非遗专家杨广宇,就是他提出的要说“安康”的观点。但是,查无此人!


以上就是关于《“快乐”还是“安康”-快乐安康还是安康快乐哪个对》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58316.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