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半导体技术曾超过美国,最后被美国打压,才没落了(日本半导体崛起的原因)

2023-08-10 13:02:35

 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彩故事、分享不一样的历史瞬间!

2022年底,美国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一反常态地频繁与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西村康稔通话,并且每次都是吉娜·雷蒙多主动联系西村康稔,连外交礼仪都顾不上了。

关于谈话的内容,日本共同社给出了解释:雷蒙多希望日本与拜登政府保持一致,加大对中国芯片战争的力度。

消息一出,日本国内一片哗然,美国政府践踏日本主权、强迫日本拿国运为美国下注不说,中美间的芯片战争还勾起了日本人不堪回首的回忆。

稍微有点年纪的日本人都记得,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曾是半导体领域的霸主,然而短暂的辉煌过后,美国人用霸权一步步将日本半导体产业扔进深渊。

日裔瑞典经济学者霍素克·李·牧山浩石气愤地撰文称:当美国政客要求日本政府停止向中国出口相关产品时,一向以沉着稳健示人的日本官员都忍不住严辞回绝。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过往,能让日本人如此敏感?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浮沉又带给日本和中国怎样的经验教训呢?

强权底下结出的半导体产业硕果

在中美芯片战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半导体产业、集成电路产业、电子芯片产业等名词不断进入大众视线,同时也引起了许多人的困惑:这些名词到底有什么区别,又为什么总是同时出现?

半导体的定义很简单,就是导电性能在导体与绝缘体之间的材料统称,半导体产业也就是在这种材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产业。

半导体产业通常包含四个领域:集成电路、光电元件、分立器件、传感器。这其中集成电路占据了整个产业八成以上的产能,而芯片又是集成电路的主要形式。

因此严格来讲,这三个名词是依次向下包含的关系。但它们所涵盖的内容高度重合,通常这三者又可以同一个产业看待。

当下普遍观点认为,日本的半导体产业起步很晚,其实这是一种片面认知。事实上从1947年美国人威廉·肖克利发明晶体管时算起,人类跨入半导体时代不过才七八十年。

而1952年,日本人盛田绍夫就用2.5万美元买下了晶体管技术专利。3年后日本又造出了自己的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在这个产业尚未受到广泛关注时,日本人就掌握了核心技术。

只不过当时的日本百废待兴,尚未从战败的阴霾中走出来。相较于其他产业,这项新诞生的技术前途未卜,对促进日本社会重建没有多少帮助,自然不在优先发展之列。

而大洋彼岸的美国对半导体产业则持完全不同的态度。1955年威廉·肖克利回到老家圣克拉拉谷创建了自己的实验室。

不久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成为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高科技心脏,它也获得了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硅谷。

1958年,德州仪器公司的杰克·基尔比创造出世界上第一块集成电路,次年仙童半导体公司创始人罗伯特·诺伊斯研制出硅晶片集成电路。

这两人并列集成电路之父,而这两家公司也是美国高科技企业的代表。德州仪器自不必多说,不论是军工还是民用,它的名字如雷贯耳;

而仙童半导体也是名噪一时,不过现在人们更熟悉的是它孕育出的另一个企业——英特尔。

当五六十年代美国人带着半导体产品来日本拓展市场时,他们发现这里的半导体技术还没有得到应用,日本民众基本还不知道半导体的概念。

来自美国的高科技产品使日本人大开眼界,半导体产品需求量激增,而此时日本社会也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日本政府下定决心在本国发展这项新兴技术。

在冷战的大背景下,日本是美国围堵苏联、中国两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前沿阵地,也是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的后勤中心,美国政府对这个马前卒有求必应。

当日本渴望得到更多半导体相关技术时,美国政府正好做了这个顺水人情,在两国企业间牵线搭桥,一大批前沿技术进入日本。

引进技术的同时,日本的人才储备也在同步进行。前文提到过,盛田绍夫购买了威廉·肖克利的晶体管技术,而他的妹夫岩间和夫则被送到美国贝尔实验室学艺。

四年间,岩间和夫靠着蹩脚的英文学习了半导体技术的方方面面。美国人对他很友好,只提了两项要求:不准拍照、不准记笔记。

岩间和夫阳奉阴违,每天晚上回到宾馆,就凭借记忆把白天了解到的技术记录下来。四年后他带着256页笔记和脑海中的记忆回国,将这些笔记总结成《岩间报告》。

岩间和夫靠学来的技术成为“日本半导体之父”,《岩间报告》也被日本人奉为圭臬。

对于日本人明里暗里的技术引进,美国人并未放在心上,他们始终认为自己站在半导体行业的制高点,日本人只是凭借自己施舍的小恩小惠填补一下自己看不上的低端市场罢了。

但他们没有意识到,日本人发展半导体产业用上了举国之力。

与那时的许多产业一样,日本以日立、三菱等大型企业为核心,带动相关技术发展。在消费模式上以民用产品为着力点,为整个产业提供推动力。

50年代末,日本就取代美国成为晶体管最大销售国,不知不觉间,日本人已经蚕食了大半个半导体市场,美国人只剩下用来保命的核心技术。

60年代,美国率先进入LSI(高密度集成电路)时代,IC(集成电路)技术成为核心科技。

1966年起,日本政府正式将集成电路列入产业统计,通过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本国产业的法案。

美国企业的产品,只有极少数高端产品能够进入日本市场,并且想要打入日本市场得拿技术来换。

1970年英特尔研发出第一个DRAM芯片,半导体产业再次革新,进入DRAM时代。但仅仅两年之后,日本就研发出了自己的DRAM芯片。

1976年,日本政府出资400亿日元,又说动富士通、NEC、日立、东芝、三菱电机5家巨头企业共同出资320亿日元,建立了VLSI(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共同研究所。

依靠VLSI研究所的工作,日本拿下了4000多项技术专利,DRAM容量从1k逐步扩大到16k、64k,实现了对美国技术的反超。

除了技术质量高于美国同类产品,日本半导体产品的价格还普遍比美国产品低10%以上。

1985年,日本在半导体产业中的市场占有率达到47.6%,远超美国的39.8%。

1986年,曾经在半导体领域呼风唤雨的英特尔被日本产品挤兑得亏损1.73亿美元,公司不得不进行了7000人的大规模裁员。

这一年,英特尔的股东们聚在一起开了一次会议,认真地讨论了英特尔的破产流程。好在关键时刻IBM出手收购了英特尔公司12%的债券,英特尔这才得以苟延残喘。

直至此时,美国人才体会到什么叫“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于是凭借着自身的强大,美国开始向日本的半导体领域施压……

80年代的美日半导体战争

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为了摸清日本的底牌,美国派人到日本探查,可得到的消息却令他们头皮发麻!

当时日本人除了在进行主流的16k芯片研发外,已经将视线转移到了下一代的64k产品,甚至连更下一代的256k芯片都已进入了研发阶段。

同时日本产品技术领先、质量占优、价格实惠,美国从业者仅凭自己的力量无论如何也无法战胜日本同行。自己无能为力,就只能借助更高级的势力了,他们转而向美国政府寻求援助。

技术是二战以来美国在全球称霸的根本所在,经济得失倒在其次,美国政府不能容许的是日本动摇美国称霸的根基。

1977年,SIA(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公布了自己的“调查结论”:日本半导体产业之所以大获成功,是因为日本在美国进行倾销,美国政府必须介入。

于是日本人一路摸爬滚打发展起来的半导体产业,在SIA口中成了垄断行业的恶霸、侵蚀美国的蛀虫。

而美国政府对这一结论持默认态度,顺势接下了这场半导体战争的主导权,只是此时执政的卡特政府没有立即发起反击。

1982年,美国总统从卡特变成了里根,这个提出“星球大战”计划的政客深谙保护美国本土科技的重要性,而此时半导体战争的舆论也已发酵多年。

在里根的推动下,美国商务部宣布将对日本企业的倾销行为进行调查。

日本政府从这项政治行动中嗅到了美国人的危险,通产省立即要求各大企业减少对美国的出口量,并提高售价,力求避免与美国政府的摩擦。

一切照美国政府的意愿调整之后,日本政府和企业都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们的行动反而成了美国政府的口实。

仅仅半年后,美国司法部又批评日本企业用减产增价的方式不正当获利,还是要对他们进行调查。

美国人两头堵的操作让日本人目瞪口呆,他们只能派出工作小组与美国政府沟通,沟通的内容也很简单:自己怎么做,美国政府才能放过自己。

如此不加掩饰的打压,日本人也只能忍气吞声,谁让自己的命脉掌握在美国人手里。

当年11月,两国签订了《关于原则问题的协议》。表面上看,这份协议平淡无奇,只是告诉日本:贸易自由是大势所趋,两国都要维护贸易自由。

但实际上它还有一层含义:都贸易自由了,你日本的半导体进口限制得放开,让美国企业进入日本。而这直接击碎了日本二十年来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护盾。

但这份协定还仅仅是一个开始,1985年SIA又接连三次向美国政府请愿,声称美国芯片行业将在与日本同行的竞争中一败涂地乃至消亡,要求发起301条款诉讼。

所谓301条款,起源于美国的《1974年贸易法》,一旦贸易代表办公室认定他国政府的贸易政策不合理,即可由美国政府采取单方面强制性惩罚措施。

这一次SIA将矛头直指日本政府,日本政府也不得不再次退让。1986年两国签订了第一次《半导体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日本必须降低在美国和全世界的半导体市场占有率,提高产品价格;二是美国企业须在日本至少占有20%的市场份额。

换句话说,就是日本产品做的再好再实惠,也得自动给美国企业让路,并且把本土市场也拱手相让。

协定签订一年后,尽管日本已经按要求做了,可美国政府还是宣称日本政府没有履行协议要求,对日本半导体产品进行严格的进口限制。

日本忍了5年,原以为《条约》到期,自己终于可以大展宏图,可1991年真的到期后,日本半导体产业非但没有迎来重生,反而一头撞上美国人早已规划好的新一轮《半导体协定》。

到1994年,日本半导体产业已经行将就木,日本政府宣布,他们已经按协定完成了各项使命,这份条约可以结束了。

但他们事先没有问过美国政府的意见,所以新就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告诉他们:协议非但不终止,反而要延长时间。

1996年协定原定结束时间前后,东芝、日立等日本企业不堪围堵,纷纷宣布退出DRAM领域,日本半导体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从一半以上降到28%,到2020年代更是降到了10%左右。

90年代以前,全球盈利前十的半导体企业中,日本独占其六,到今天这份榜单已经没有日本身影。

面对大好形势,美国政府欣然接受终止《半导体协定》,但日本半导体产业已经衰败,十多年时间里他们的技术从世界顶尖沦为鸡肋,再想重回技术巅峰只能是痴心妄想。

与此同时,韩国、中国台湾等地的半导体产业迅猛发展,与美国一同牢牢掌握着半导体市场。

美国乐于见到这种技术分散、对自己不构成威胁的局面,但日本却难以再打入丢失的市场。日本半导体产业倒下了,它死于美国的霸权,更死于日本人自己的不战自溃。

中美芯片战中的各自抉择

《邓析子》云:不进则退,不喜则忧,不得则亡。

美国的半导体产业实实在在地印证了这一说法,失去日本这个强劲对手之后,美国半导体的发展速度与上个世纪相比,可谓一落千丈。

加上美国美其名曰去工业化,实则自我阉割的政策倾向,他们在半导体领域独步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近十几年,美国兴建的半导体工厂多达139家,但这其中只有17家位于美国本土,其余的122家都设在韩国、中国台湾等地区。

目前美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市场占有率为12%,并没有比日本强多少。而目前最先进的10纳米以下芯片产能,92%集中在中国台湾,8%集中在韩国,美国的占比为0。

随着美国本土半导体产业的衰落,相关人才也逐步向海外流失,曾经代表世界科技最前沿的硅谷早已不复往日荣光。

与此同时,半导体领域的后起之秀——中国开始发力,经过几十年的磨砺,中国半导体产业具备了同美国同行竞争的实力。

为了发展半导体产业,中国政府投入了1000亿美元的资金用于发展技术、吸纳人才,大量美国精英在硅谷失去立身之地,转而投向中国公司。

美国人自己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会成为世界第一大芯片生产国。

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人还是有危机意识的,驴象两党在议院从未停止争吵,不过在发展半导体产业上却罕见地达成了一致。

他们在本世纪10年代就曾出台法案重振半导体产业,也曾打压过中国的中兴等企业,然而收效甚微。

2020年拜登击败特朗普,赢下美国总统选举,他所属的民主党也拿下了参众两院多数席位,新一届美国政府和立法机构就此形成。

民主党是一个擅长喊口号和转移矛盾的政党,拜登是一个典型的民主党人。每当美国国内形势恶化,民众对民主党的不满加剧时,他们总能挑起外部争端,转移美国民众的注意力。

许多中国人认为,相较于鹰派云集的共和党,民主党更加开明,民主党执政有利于改善中美关系。殊不知,中国是历届民主党政府转移国内矛盾的主要发力点,我们因此没少吃苦头。

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经济恢复缓慢,社会撕裂反而加剧,宗教、人种、性别……只要存在不同群体的层面,全都面临着尖锐的对立。

人们对拜登政府的执政能力日渐不满,到2022年,拜登的支持率已经降至冰点。

这一年,拜登政府接连出台了三部与半导体产业相关的法案。毕竟发展半导体是全美上下一致支持的。

2022年1月,《美国芯片法案》作为年度国防财政法案的一部分获得通过。这份法案的核心内容是,政府出资100亿美元建立半导体技术中心、激励半导体制造业。

6月8日,《创新和竞争法案》获得通过。与芯片法案相比,这份法案涵盖的领域更为宽广,政府出资规模也更达到了2500亿,其中半导体相关领域是重要部分,独占其中520亿美元。

在这520亿美元中,有390亿将被用于建造美国本土芯片工厂。

同月17日,《促进美国制造的半导体(FABS)法》也在参议院通过。这份法案可以算作《创新和竞争法案》的补充,根据这份法案,美国政府将对半导体产业提供25%的投资抵税优惠。

以上三份法案的目的,还可以视作是刺激美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向来不反对也不畏惧良性竞争,如果美国政府的动作仅限于此,绝不会引起中国的强烈反对,说不定还可以从中发现机遇,形成两国共赢的局面。

然而美国人的霸权思维和肮脏手段不容大意。

2018年美国商务部宣布制裁中兴通讯,断绝了其在美国的原材料购买渠道,一夜之间偌大的中兴公司陷入绝境。

2019年至2020年,美国政府接连发起4轮对华为公司的单方面制裁,一度鼓动邻国加拿大扣押华为副董事长孟晚舟。

这两家公司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掌握芯片核心技术的公司,中美芯片战事实上已经打了5年。

2022年10月,美国商务部出台了新的单方面对华制裁措施,一系列高新技术产品被禁止向中国出售,其中包括18纳米以下DRAM芯片、14纳米以下逻辑芯片芯片、128层以上NAND闪存芯片的生产设备。

在制裁对象上,新增了31家半导体企业被列入所谓“未经核实清单”,28家超级计算机企业则成了“外国直接产品”生产商,他们都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制裁。

除此之外,美国政府可谓是“狠起来连自己人都打”,首次对本国公民进行制裁,禁止他们来中国从事半导体行业。

如果说特朗普发动芯片战是想要打压中国企业,保护美国企业,那拜登就是想直接除掉中国半导体产业。

但无论是特朗普还是拜登,他们都打错了算盘。与日本不同,这次中国的选择是硬碰硬。

在中国国内,芯片战虽然造成了一定的困扰,但美国的出口禁令反而推动了中国本土产业的发展。

以逻辑芯片为例,美国发布的禁令中,14纳米以下芯片的生产设备名列其中,然而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我国14纳米级芯片生产难题早已被攻克,更高端的3纳米级芯片也已经进入研发阶段。

但在美国国内却是另一番景象。长久以来,中国一直是美国半导体企业的重要市场,开战后美国企业丢失了这片市场,营收大幅缩水,美国半导体产业非但没有气色,反而一片哀嚎。

80年代打压日本时,美国政府打出的口号是贸易自由。这一次角色转换,中国政府直接将美国政府告到国际贸易组织,理由是美国政府阻碍贸易自由。

2022年11月,拜登政府在中期选举中遭到民众唾弃,丢失了参议院多数席位。

这意味着,拜登想要在美国内部有一番作为希望渺茫,想在两年后的大选年赢得连任,他只能继续挑动美国与别国的矛盾,激起民众的片面爱国情绪。

于是2023年才过了两个半月,拜登政府就接连三次宣布新的对华制裁措施。作为美国的附庸,韩国、荷兰等国也被美国裹挟,不情不愿地参与到中美芯片战中来。

大国间的博弈,小国一旦参与进来,那就是炮灰。从2022年下半年到今年1月份,韩国半导体出货量直接下滑了40%之多,眼看这根经济支柱就要倒塌,代价不可谓不惨烈。

眼见芯片战没有占到便宜,小弟要么倒下,要么不出力,拜登政府急于寻找新的帮手,于是他们看中了曾经在半导体产业中盛极一时的日本。

此前的几轮交锋中,美国政府也曾力邀日本当急先锋,然而相较于韩国等国,日本的态度更为暧昧,他们有自己的顾虑。

牧山浩石的话非常有参考价值:拜登大搞芯片战争,但很可能达不到针对中国的长期战略目标,反而美国的盟友将因此受到沉重打击。

日本在半导体领域雄心不再,但至今仍是半导体原材料生产大国。中国既是日本的邻国,也是半导体原材料进口大国,失去这个市场,日本经济难免再遭重创。

日本现在仍是经济大国,但宅院虽大,四面漏风,继半导体战争失利后,又先后在房地产、汽车等领域走了歪路,经济支柱所剩无几,至今仍活在经济泡沫的阴霾下。

此时再受一记重拳,十有八九再也爬不起来了。

不少人认为,如今的日本经济已经垮了,只剩下一层遮羞布,极有可能重新被打回到发展中国家的行列。其实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曾经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会转瞬即逝。

但日本想要持续平稳发展,必须吸取过往经验,作出正确的抉择。中美已经出招,日本如何选择,拭目以待。

编辑:不吃鸡

责编:风信子


以上就是关于《日本半导体技术曾超过美国,最后被美国打压,才没落了(日本半导体崛起的原因)》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62732.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