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解读"集成电路三大发展方向"(集成电路的发展方向)
来源:本文内容来自公众号【SiP与先进封装技术】,谢谢。
虽然,所有以指数规律增长的曲线在物理意义上均是不可持续的,摩尔定律正是如此。
然而,人们却一直想方设法地去延续摩尔定律,为什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其实代表了人类的一种理想主义,这种理想或信念往往让人类超越自身,创造出意想不到的科技和文明。
或许正是人们相信了摩尔定律的可持续性,从而带来的信念推动了集成电路五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摩尔定律刚提出的时候,我想摩尔本人也不相信在不到芝麻粒大小的一平方毫米,可以集成超过一亿只以上的晶体管。
今天,在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量超过了100亿,还可以再多吗?答案依然是肯定的。
然而,随着芯片特征尺寸日益走向极致(3nm~1nm),集成电路中晶体管尺寸的微缩逐渐接近硅原子的物理极限。1nm的宽度中仅能容纳2个硅原子晶格(a=0.5nm),也就是说,在单晶硅中,3个硅原子并排排列的宽度就达到了1nm。
下一步,集成电路技术会走向何方呢?在本文中,您或许能找到自己的答案。
一、更多的晶体管
现代科技的发展是以集成电路为基石。集成电路发展的最直接的目标就是在单位面积内或者单位体积内集成更多的晶体管。因此,集成电路的第一个发展方向就是集成更多的晶体管。单位面积内更多的晶体管
在单位面积内集成更多的晶体管就需要将晶体管做的更小,几十年来,在摩尔定律的推动下,晶体管的特征尺寸从毫米级到微米级再到纳米级,尺寸缩小了百万倍。今天,在一平方毫米内可集成超过上亿的晶体管,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已经达到百亿量级。那么,晶体管能小到什么程度呢?大致受两个因素的制约,一个是晶体管内最小的结构宽度,另一个是晶体管自身所占的面积。
晶体管的最小的结构宽度在22nm之前,通常是栅极宽度,被称为特征尺寸。随着晶体管面积的日益缩小,特征尺寸和厂家的命名逐渐脱节,而栅极宽度也不再是晶体管的最小结构宽度,例如在FinFET中,Fin的宽度通常是小于栅极宽度的,在GAA堆叠纳米片晶体管中,纳米片的厚度也是要小于栅极宽度的。单位体积内更多的晶体管
而在单位体积内集成更多的晶体管,除了可以将晶体管做的更小之外,还因为多了一个空间维度,因此可以将晶体管堆叠起来。关于第一种方法,目前有很多研究,例如将NMOS堆叠在PMOS上,从而节省一半的面积,使晶体管密度提升一倍。其难点在于上层的晶体管没有致密的硅基底作为支撑,很难制作出高质量的晶体管,另外,目前的技术也只能支持两层堆叠。
硅基氮化镓技术
通过在300毫米的硅晶圆上集成氮化镓基(GaN-based)功率器件与硅基CMOS,实现了更高效的电源技术。这为CPU提供低损耗、高速电能传输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减少了主板组件和空间。氮化镓半导体器件主要可分为GaN-on-Si(硅基氮化镓)、GaN-on-SiC(碳化硅基氮化镓),GaN-on-sapphire(蓝宝石基氮化镓)等几种晶圆。由于成本和技术等因素,硅基氮化镓成为了目前半导体市场主流。英特尔在300毫米的硅晶圆上首次集成氮化镓基(GaN-based)功率器件,此研究验证了300毫米工艺兼容可行性,更适配高电压应用,增加了功能,提升了大规模制造可能性。新型铁电体材料
另一项技术是利用新型铁电体材料作为下一代嵌入式DRAM技术的可行方案。该项技术可提供更大内存资源和低时延读写能力,用于解决从人工智能到高性能计算等应用所面临的日益复杂的问题。新型铁电存储器,采用新的技术实现了2纳秒的读写速度和超过10的12次方的读写周期,其性能和寿命都远超现有的存储器。铁电存储器可以和传统的CMOS工艺结合,用来作为从L1 Cache到DRMA之间的中间层。
扩展硅元素,在功率器件和内存增益领域提升硅基半导体的性能,目前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人们还在不断地努力探寻其它的方法来扩展硅元素。三、探寻量子领域 由于量子力学隧道效应,电子可以穿越绝缘体,这将使元件功能失效。人们开始寻找一种新型晶体管,可以进一步提高未来集成电路的性能,作为传统晶体管的替代品。目前有很多研究,但还没有领先者可以取代硅MOSFET。研究人员列出了一系列MOSFET替代品,包括隧道场效应晶体管TFET,碳纳米管场效应晶体管,单原子晶体管。隧道场效应晶体管
隧道场效应晶体管(TFET-Tunnel Field Effect Transistor),和传统MOSFET晶体管原理不同,在TFET中源极和漏极掺杂不同。它使用量子力学隧道效应,栅极和源极之间的电压决定了电荷载流子是否可以“隧穿”通过源极和漏极之间的能量势垒,以及电流是否可能流动。根据量子理论,有些电子纵使明显缺乏足够的能量来穿过能量势垒,它们也能做到这一点,这就是量子隧道效应。在隧道场效应晶体管中,两个小槽被一个能量势垒分开。在第一个小槽中,一大群电子在静静等待着,晶体管没有被激活,当施加电压时,电子就会通过能量势垒并且移入第二个小槽内,同时激活晶体管。TFET在结构上类似于传统晶体管,但在开关方面利用了量子力学隧道效应,既节能又快捷。碳纳米管场效应晶体管
碳纳米管场效应晶体管(CNFET-Carbon Nanotub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在CNFET中,源极和漏极之间的沟道由碳纳米管组成,其直径仅有1–3 nm, 意味着其作为晶体管的沟道更容易被栅控制。因此, 碳纳米管晶体管比传统硅基晶体管在比例缩减上的潜力会更大。单原子晶体管
单原子晶体管(Single-Atom Transistor),在这种晶体管中,控制电极移动一个原子,该原子可以连接两端之间的微小间隙,从而使电流能够流动。原则上,它的工作原理就像一个有两个稳定状态的继电器。在单原子晶体管中,通过源极和栅极之间的电压移动单个原子,从而关闭或打开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电路。在只有单一金属原子宽度的缝隙间建立微小的金属触点,实现目前晶体管所能达到的最小极限。在此缝隙通过电控脉冲移动单个原子,完成电路闭合,将该原子移出缝隙,电路被切断。*免责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行业观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行业观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半导体行业观察。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2941内容,欢迎关注。
晶圆|集成电路|设备|汽车芯片|存储|台积电|AI|封装
以上就是关于《一文解读"集成电路三大发展方向"(集成电路的发展方向)》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63073.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