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读了82本书,良心推荐这10本(附书单)-2021年最应该读的书

去年读了82本书,良心推荐这10本(附书单)
一、2021年推荐书TOP 10

1、《学习究竟是什么》,万维钢,5星
启发性:5星;知识性:5星;趣味性:4星
对于“学习”究竟是什么的最新科学理解,看这一本书,就够了。
多看一些书之后,你就会发现,非虚构类书籍可以按内容的充实程度分成两类:一类书知识密度很大,就像压缩饼干,看起来很小,但吃一点就饱了,消化起来非常困难。
还有一类书,就像羊肉泡馍,看起来很大,但是吃下去才发现里面满满的都是羊汤,没多少面。
两类书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尽管压缩饼干能量密度高,但大多数人还是更喜欢吃羊肉泡馍。因为不但味道好,而且吃起来好消化。
如果你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得能量,那么显然压缩饼干才是更好的选择,我个人就是压缩饼干的爱好者。
《学习究竟是什么》和《卡片笔记写作法》就是能量密度很高的书,做笔记的时候想每句话都记录下来,甚是欣喜。

2、《卡片笔记写作法》,申克·阿伦斯,5星
启发性:5星,知识性:5星,趣味性:2星。
酿酒师的儿子尼克拉斯·卢曼在德国的一个行政办公室工作。他不爱社交,业余时间只喜欢阅读和记笔记,逐步发展出了卢曼卡片笔记法。
在卢曼卡片笔记法的帮助下,他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博士论文和定制论文,并在不久后1968年成为比勒菲尔德大学的的社会学终身教授。
卢曼介绍自己课题的回答非常经典:“我的研究课题是社会理论,持续时间是30年,成本为零。”
29年半以后,卢曼出版了58篇本跨越广泛、不主题的著作和数百篇文章,许多都成为各领域经典之作,去世后快完成的手稿又整理出7本书出版。
德国社会学家约翰内斯·施密特对卢曼的工作流程做了大量研究后得出结论:它庞大的产出只能用他独特的工作方法解释。而卢曼独特的工作方法就是他的卢曼卡片笔记法。
这本书就是如何使用卢曼卡片笔记法的指导手册。
整体而言,本书中介绍的笔记法是有门槛的。但是如果你能坚持迈过这个门槛,我相信是可以受益终生的。当然,即便最终不选择使用卢曼卡片笔记法,你也能从这本知识密度极高的书中有其他斩获。
读书笔记:
•能力圈:理解越多,偏见越少•什么是层次思维?为什么写作可以提升思维的层级?

3、《挽救计划》,安迪·威尔,5星
艺术性:2星, 趣味性:5星,启发性:4星
《火星救援》作者又一力作。科幻小说是科学爱好者的才学小说。作者在这本书里把他对于物理、化学、密码学等知识的熟识表现得淋漓尽致。把涉及两个世界的命运的大问题,浓缩在了两个不同物种科学家的偶遇中。以小见大、构思精巧,让人爱不释手。

4、《奇妙的生命》,斯蒂芬·古尔德,5星
启发性:5星;知识性:5星;趣味性:4星
《奇妙的生命》讲述的是伯吉斯页岩中动物化石揭示出的寒武纪大爆发时的生命奇迹。与其说这是一本生物学的书籍,给我更大的启发却是思维模式方面的。树状的进化路线图曾经是我们认为生命唯一的模式,但寒武纪大爆发却告诉我们,物种的抽灭现象才是现实。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生物种类的增多,是可以同时出现的。作者学识渊博,旁征博引,想一口气读懂这本书并获取阅读的乐趣的门槛还是挺高的。但即使如此,我也从有限的理解中得到了一次思维模式的升华,并感受到了乐趣。以下是和其他书友的交流:
交流①:古尔德认为人的出现是偶然的,但是也有很多科学家认为是必然的,这个问题这么看?
•下面我只说我的个人观点,欢迎探讨。我认为偶然性大于必然性,其实作者在书的第五章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地球从35亿前开始有生命,原核生物在地球上存在的时间就已经达到了20亿年。说明原生生物形成真核生物的概率是非常小的。在这么小的基础概率下,形成真核生物用20亿年和200亿年都是有可能的。但是太阳的寿命只有60亿年了,如果真的运气不好,100亿年还没形成真核生物,那么地球生命就会在原核生物的状态下灭亡。人的出现都不具备前提条件。•即便出现了真核生物,后续的发展也未必如我们所预期。寒武纪大爆发后其实出现了物种的抽灭,这种抽灭里运气成分可能是占主导地位的。假设当时脊索动物的祖先灭绝了(如果重新来一遍,这是大概率事件,因为灭绝的物种数量远大于留下的物种),那么就不会出现现代意义的哺乳动物了。到时候地球上主导的物种结构上完全有可能不支持足够大的大脑,并最终出现智慧。从另一个角度说,即便出现了智慧,那个有智慧的生物也绝对跟现在的人长得完全不同。•这里面的一个核心原理我认为是进化中存在“路径锁定”的问题。在寒武纪大爆发的时代,路径相对开放,各种可能组合的生物都有可能出现并且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许多规则就会越来越固定,直到完全没有可能推倒重来了。比如现在节肢生物就只有4种主要类型,他们想退回到寒武纪丰富多彩的构型已经不可能了。而这种路径锁定发生后,一旦被锁定的路径不具备产生智慧的一些基本条件。想退回到具有各种可能性的机会就消失了。•许多科学家人为的必然性,我这么理解,人的出现不是必然,但一定程度上也许智慧生命的出现有一定的必然性。换句话说:生物出现后,智慧的出现也许只要时间足够就可以发生。但是这里面的一个关键点在于即便宇宙的生命这么长,也未必能满足“足够的时间”这个前提条件:这里面也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行星的寿命本身就是有限制的,从行星的诞生——达到生命出现的前提条件——灭亡,总体的时间一定是有限的。比如走到智慧生命的步骤有几步?现在我们经历的步骤是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动物。但是这个步骤并不是必然的,假设另一个星球上,出现的顺序是原核生物-半真核生物-真核生物-半动物-动物。链条一长,每一步的不确定性和时间可能就大幅增加。
交流②:欧罗宾海蝎有五个眼睛,但是这一点古尔德没怎么展开说,这个现象说明早期的物种可能有多个眼睛,但是后来因为进化,多于两个眼睛的物种灭绝了。
•现在还是有多个眼睛的生物。比如鲎有4只眼睛,楔齿蜥有3只眼睛。很多昆虫虽然形式上是2只眼睛,但是这两只眼睛是复眼,里面还有大量的小眼面。•那我们理解问题在于为什么形式上多于2只眼睛的生物这么少。我个人的推测是这样的,进化的剪刀还是遵循奥卡姆剃刀的规范: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两只眼睛已经可以满足眼睛所需的主要功能了:看到东西、看到立体结构、看到东西的角度尽可能大。•满足这些需求的前提下,五只眼睛并不比两只眼睛有多大的优势,但是有明显的劣势:1、五只眼睛感染的可能性更大;2、五只眼睛生长和维持需要的营养更多。所以在最开始寒武纪大爆发阶段出现了很多尝试性的结构,但是在后来竞争越来越激烈以后,就会被进化的剪刀剪裁掉了。

5、《平面国》,艾勃特,5星
启发性:5星,知识性:4星,趣味性:5星
如果二维世界里有生命,那里的生命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的文化又是什么样子的?毕业于剑桥大学的艾勃特把这个故事写得科学基础扎实、而又生动有趣。特别是其中低维生物对于高维生物的无知和狭隘,在如今越来越狭隘的世界中依然随处可见。
虽然这本科幻小说写于1884年,但是历久弥新,仍然可以给当今的人启发。根据林迪效应,你可以相信,这本书再过140年仍然可能会成为人们的谈资。

6、《枪炮、病菌和钢铁》,贾雷德·戴蒙德,5星
启发性:5星;知识性:5星;趣味性:3星
绝佳好书。这本书算是我对于复杂系统的启蒙书籍,其价值甚至超越书本身提供的知识价值,无论从知识还是启发性上,都强烈推荐。
2020年开始,我对复杂系统就已经开始有了一些模模糊糊的概念,在各种书籍里面看到相关的只言片语,或者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东西总觉得有很大共性,但又说不出来共同点在哪里。直到看完《枪炮、病菌和钢铁》才明白,这些共性来自于“复杂系统”。在复杂系统里,进化论、原细胞自动机、人工智能、网络科学、幂律分布、耗散结构、玻色爱因斯坦凝态、路径依赖、层次结构、范式转移、混沌、混沌边缘、涌现论和还原论所有这些跨越许多学科的知识,居然走到了一起。让人大开眼界的同时,让我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尼布尔祷文说“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够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在遇见复杂系统前,分辨这两者的区别有时的确很难。遇见复杂系统以后,居然有了一把可以跨越学科,时常可以用一下的尺子。复杂系统让你知道有些在微观层面难以确定的事情,在宏观层面居然有些普遍的规律;而有些宏观上变幻莫测的现象,在微观层面居然只有极其简单的规则。

7、《莫斯科绅士》,埃莫•托尔斯,5星
启发性:4星;知识性:4星;趣味性:5星
一个当代美国人写的关于前苏联的“前人民”的小说。这本书有三个“想不到”。
1、你永远都想不到作者的下一个讽刺有多辛辣;
2、你永远都想不到下一个不起眼的“注”里是不是另一篇小说;
3、你永远都想不到结局有多么震撼。
非常好,强烈推荐。

8、《叙事经济学》,罗伯特·希勒,5星
启发性:5星;知识性:5星;趣味性:2星
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这本书属于开创性的佳作,在经济学历史中应该会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难度也很高,建议阅读者非常感兴趣或有一定的经济学基础再读。

9、精英日课4,5星,万维钢,得到,318讲。
启发性:5星;知识性:5星;趣味性:5星
我和“得到”的缘分就是从精英日课开始的。在“得到”刚出来的时候,我还是对这个产品有偏见的,“罗振宇”这个名字一听就让人跟“贩卖焦虑”联系起来。“精英日课”这个名字也让人听着来气,难道看了就成了精英,不看就不是精英了?
但是看完之后——我沉迷了。
看完了目前已有的全部四季之后,已经迫不及待的希望看第五季了。万维钢老师课程的特点总结起来就是——“大有新易”
大:阅读量大,万老师的阅读量非常大、课程覆盖的书籍量也很大。除了专栏每年几十本图书解读以外,万老师读了大量的书,所以在图书解读里绝不是简单的重复书中的内容,而是会把其他书中的内容和相似、相关的书做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这样才能更加精准的理解书中的内容。
有:有料、有观点。万老师的解读都非常有料,很多图书解读里作者自己的想法太多,干货太少,万老师的课程绝不是这样,有的时候我看完解读,再去看原书,才发现基本上已经把书里的干货提炼完了。我自己再划重点的时候也不由自主的会把万老师讲过的内容一一划一遍。万老师的课程也有自己的观点,这点我觉得也很重要,很多书籍看似中立,但是会把观点隐藏在书中案例的筛选和论证的方式上。万老师则会尽量把事实部分和观点部分分开,事实部分有研究,观点部分有新意,可以和你自己的观点做一些交叉验证,很有意思。
新:内容新。万老师解读的很多书籍都是英文书,原版在美国才刚刚出版,就及时退出解读。比如《思考,快与慢》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的新书《噪声》就是刚出版后,第一时间就进行了解读。要知道,正常情况下外文图书从被编辑看中、到翻译、到最终出版,在国内能买到。一年时间能看到应该就算很快了,但是有了万老师以后,发现尽管自己英文一般,但也能跟上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了。
易:平易近人。跟一般的图书解读只有20-30分钟不同,万老师解读一本书加上答疑往往是一周的时间(90-100分钟),这就把解读的详细程度大大加强。而且万老师的语言风格也是平易近人型,无论多么复杂的书,只要经他一讲解,就变成更容易消化的结构了。最后,除了上面的优点。其实《精英日课》最吸引我的还有一点。就是我在看完《穷查理宝典》之后,一直有一个疑惑:查理·芒格说的100个思维模型到底从哪里来?我自己试着收集了好久,发现网上的内容大多数都很水,真正深入的知识并不多。看完万老师的《精英日课》之后我才发现,思维模型要从书中来,只有经过大量的阅读、吸收、总结之后,才能形成真正有效的思维模型,并开启了我的阅读之旅,自2019年初买了万老师的课程至21年6月,两年半的时间,我至少比原来的节奏多读了130本书(完整的书,不含图书解读)。感谢万老师给我的讲解、以及启发!
10、《顾衡好书榜》,得到,顾衡,272讲,5星。
启发性:5星;知识性:5星;趣味性:5星
强烈推荐。顾衡老师是个读书人,按他自己的说法,读书时间早就过了“1万小时定律”门槛。所以,他写的东西,知识面很广,虽然也是介绍书,但又不局限于书本身的内容。一本书中主题的前因后果、相关问题都能娓娓道来。而且顾老师的讲解虽然知识面广,但是足够深入浅出,还风趣幽默。不管多复杂的道理,大柱子、二栓子、翠花、淑芬这些小伙伴一演出来,就活灵活现了。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对顾老师涉及科学话题的一些地方不完全赞同,但是知道一个如此博学的人想法和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如此不同,也是一种启发。
10+1、《卓克科学思维课》,得到,卓克,310讲,5星(实在割舍不掉,,得再加一个)
启发性:5星;知识性:5星;趣味性:4星
强烈推荐。截至21年6月1日,我在“得到”上买了95门课程,算是一个资深老用户。同时我也是一个科学迷,在书籍和网络上都看过不少科普的内容。本来以为自己已经懂了不少,没必要再买科普类的内容了。
但是买完卓克老师的课之后还是相见恨晚。因为卓克老师的文章把科学的严谨性、科学的趣味性结合的非常完美。
一方面内容时效性很好,让人感兴趣,另一方面讲解深入浅出,让人一读就停不下来。所以后来我把卓克的岛上的内容全部买下来了(3个年度日更课程+一系列科学人物介绍+密码学30讲)。其中《卓老板聊科技》是最早上线的,内容非常硬核,一节课的内容在30分钟左右,是一般课程的2-3倍,文字内容只有总结性的东西,全文只能听音频。虽然我非常喜欢,但是推荐大家放在最后再看。入门可以先看最新上线的《卓克·科技参考》,因为科技毕竟要和现实做结合,这门课去年底上上线,现在还在持续更新。很多热门话题都有涉及,比如疫苗、星链计划、自动驾驶、量子计算、新能源等等。如果觉得不错,第二个可以看《卓克科学思维课》,如果还是不过瘾再看《卓老板聊科技》。如果你也喜欢科学,爱看科普,卓克的课程一定也是不二之选。
二、读书
1、《枪炮、病菌和钢铁》,5星,绝佳好书。这本书是我对于复杂系统的启蒙书籍,其价值甚至超越书本身提供的知识价值,非常好,无论从知识还是启发性上,都强烈推荐。书评详见第一部分。
2、《互联网平民创业》,李笑来,4星。笑来老师深谙病毒营销的精髓,每一本书在提供一些宝贵建议的同时也不忘带货,他本人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病毒传销案例。这本书干货不多,但是干的地方确实也有亮点,适合跳读。
3、《链接》,巴拉巴西,5星。无尺度网络模型是一个可以应用在大量实际情况中的思维模型(思维模型库)。它解释了幂律分布是如何出现的,以及为什么幂律分布广泛存在在各种常见的网络中。这本书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值得二读及记笔记。理解无尺度网络也是理解复杂系统通用且关键的一环。
4、《复杂》,梅拉妮•米歇尔,5星。这本书是对复杂性科学的综述,里面深入浅出的讲解了许多复杂性科学的主要课题。如果你想了解复杂性科学,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起点。因为它的广度足够,难度又不会让人望而却步,是在迷宫一般的复杂性科学图谱中很好的地图和索引。
5、《详谈:左晖》,李翔,4星。
6、《复杂:诞生于秩序与混沌边缘的科学》,米歇尔·沃尔德罗普,5星。这本书介绍了圣塔菲研究所的诞生和发展。在历史的片段中娓娓道来了复杂性科学的诞生始末和代表人物。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启发性。是复杂性科学的必读书目。
7、《每周工作4小时》,蒂姆·费里斯,5星。蒂姆·费里斯是典型的生活黑客,不甘于平凡的生活,所有事情上都愿意尝试创新的想法。他还有一本畅销书叫《巨人的工具》,也非常有名。这本书主要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告诉你如何建立一个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建立一个可以自我运行的赚钱系统,以及剩下的时间如何享受生活(以及为什么你应该提前享受生活)。尽管作者的一些具体做法在中国做起来可能难度会高很多(因为竞争更多、消费者的花钱习惯更少),但是他提出的一些理念确实非常可行的。如果你有一个自己的生意,可以试着用作者的方法去减少自己参与的时间同时保持相同的利润(或者如果你是个工作狂,也可以用同样的时间做一倍的工作);如果你是一个职员,可以试试他提到的“迷你退休”,让你在不辞职的前提下也可以享受一下财务自由之后的退休生活。总而言之,作者的经验是非常新奇、在国内也很少见和很少有人分享的。即便你不能完全复制至少能有一些启发,即便没有什么启发,至少也能看看一个生活黑客色彩斑斓的生活可以是什么样子。
8、《如何快速阅读1000本书》,威廉•卡森,4星。
其实这算不上一本书,应该算是一篇长文。作者给出的“快速阅读”的办法其实是——用2.5-3.5倍速听有声书。这个方法对我来说帮助不大,因为我听书的时间主要用来听内容不长、难度不高的内容。大部头主要还是得看。但是理论上是有可行性的。比如一般有声书的阅读速度是200-240字每分钟,2.5-3.5倍速就是500-840字,一般人每分钟阅读500字已经算是比较快的水平了。如果能达到840字每分钟确实可以比看更快了。按作者的做法,每天用锻炼,开车,工作间隙来听3个小时的书,可以听到15万字,确实是一本流行读物的体量了。但是,对我而言,不利的因素在于:1、我看书的时候快的时候可以跳看,但不懂的时候也经常回看,也会停下来做笔记,纯有声书阅读满足不了我的需求。2、我在开车或坐车的时候,因为噪音较大(虽然我带了降噪耳机,但噪音还是挺大),为了提升信噪比,听书速度达不到三倍,特别是开车的时候还要看路况,用1.5倍速听完一个短篇也是一知半解,更不用说用2.5-3.5倍速听一本长书了。只有在完全没有干扰只听书的情况下,才能以3倍速听书。又但是,这本书的价值其实在于,能否帮你点开听书的技能点。如果你愿意用闲暇时间听书,哪怕只有1倍速,每天三小时,三天也能听完一本书。一年下来也有122本之多了。是中国人平均阅读量的26倍之多(2018年中国人平均每年阅读4.67本书)。即便吸收效率低一点,也会远超一般人的阅读量了。所以,这本小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阅读量多少的关键,其实在于投入多少时间。听书其实是一种既容易重复利用时间,又让人好接受的一种读书方式。
9、《科技想要什么》,凯文•凯利,5星。尽管本书的事实部分有很多地方我认为是可商榷的,但是启发性却是一流的。特别是在看过一些复杂性科学相关的书之后,才发现凯文凯利很大一部分思想的基础来自于这里,在看的时候才更容易看懂。
10、《巴拉巴西成功定律》,巴拉巴西,5星。《巴拉巴西成功定律》读书笔记市面上常见的成功学书籍,大多数是基于成功人士行为共同点的总结。但相关性不是因果关系,正如所有成功的名人都喝水,不代表喝水就能成功一样。这样总结出来的成功定律往往只是看到了树木而不见森林。作者巴拉巴拉在出版此书前已经出版了畅销的《链接》和《爆发》。作为一个知名的研究网络科学的科学家,他总结出的成功定律有更多的扎实的研究分析,是真正值得重视的、可重复的科学结论。
11、《未来呼啸而来》,彼得·戴曼迪斯、史蒂芬·科特勒,4星。两个作者都是技术乐观派,他们的观点是指数技术的发展和融合将带来各行各业的大繁荣。本书对于未来的预测很有启发性,如果你对前沿的技术感兴趣,本书有很好的介绍。但是缺点对于现有技术的表述过于夸大其词,比如对量子计算和脑机接口的描述,明显超过了当前实际发展的水平。同时对于具体技术的预测过于乐观,比如对未来新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上。个人觉得,对于技术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很好的书,你可以把它当成一本商品目录,在里面先看看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大概样子。但是不要当成行动指南,对于里面的一些细节,如果真的感兴趣,还需要自己深入挖掘。
12、《莫斯科绅士》,埃莫•托尔斯,5星。书评详见第一部分。
13、《叙事经济学》,罗伯特·希勒,5星。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这本书属于开创性的佳作,在经济学历史中应该会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难度也很高,建议阅读者非常感兴趣或有一定的经济学基础再读。这里是我的读书笔记。
14、《AI 3.0》,梅拉尼·米歇尔,5星。启发性:5星;知识性:4星;趣味性:2星。作者的另一本《复杂》是复杂科学很好的综述性书籍。这本书则是人工智能很好的综述性书籍。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历史、流变、现状以及对未来的展望。作者本着理性、客观的态度去做介绍。在作者眼里《奇点临近》的作者雷·库兹韦尔属于激进的乐观派。(引用:对人工智能的主流态度在记者莫琳·多德(Maureen Dowd)的一篇文章中得到了完美体现,她描述了她与斯坦福大学的著名人工智能研究者吴恩达(Andrew Ng)的一次对话,在她提到库兹韦尔时,吴恩达条件反射性地翻了个白眼,并说道:“每当我读到库兹韦尔的《奇点临近》时,我的眼睛就会不受控制地做出这种反应。”)
15、《中国的历史1: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的夏王朝》,宫本一夫,4星
启发性:4星,知识性,5星,趣味性,2星。日本讲谈社写的中国历史,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中国。
16、《幸福之路》,罗素,5星。
启发性:5星;知识性:3星;趣味性:3星。
罗素在1930年写下的这本书,今天再看居然一点不觉得过时。里面提到的城市住房问题、生育率下降问题在中国的当下仍然还是热门话题。而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罗素过人的智慧,在穿越了90年来到今天后,一点都不觉得过时。罗素书中提到的问题,在今天仍然困扰着大多数的人,书中提到和方法,在今天仍然有参考性和可行性。
17、《自达尔文以来》,斯蒂芬·古尔德,5星
启发性:5星;知识性:5星;趣味性:4星。
古生物学家古尔德用他广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优美的文笔,写下了这本书。书中各种奇特而真实的生物案例,让人大开眼界。
18、《奇妙的生命》,斯蒂芬·古尔德,5星
启发性:5星;知识性:5星;趣味性:4星。书评详见第一部分。
19、《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时,我顿悟到的5个真理:探寻财富、智慧与价值投资的转变之旅》,盖伊·斯皮尔,3星
启发性:3星;知识性:2星;趣味性:4星
本来以为这本书是写巴菲特的,实际上主要是作者个人的自传。描述了他是如何从一个道德低下的华尔街精英,变成了巴菲特的忠实信徒的故事。
对于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很多地方都有描述,但都不深,不如直接看巴菲特致股东的信。大多数章节都在描述自己如何模仿巴菲特,干货不多。作者说自己有70多条投资检查清单,本来以为最后一章“一位投资者的检查清单”应该有很多干货,居然以“每个人的投资清单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制定”为理由,只是简单的列了4条,实在气人。
总结一下:这本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描述了一个巴菲特信徒的的心路历程和工作细节。如果只是为了看巴菲特的投资原则,这本书帮助不大。
20、《非暴力沟通》,5星
启发性:5星;知识性:3星;趣味性:4星
21、《哥伦比亚的倒影》,木心,5星
艺术性:5星;趣味性:5星;启发性:4星。好看,强烈推荐。
22、《是我把你弄哭了吗?》,布鲁克•巴克,4星
启发性:2星,知识性:4星,趣味性:5星。
国庆期间读的一本很轻松的小书,主要是用漫画的形式展现一些动物的冷知识,非常有趣。
23、《卡片笔记写作法》,申克·阿伦斯,5星
启发性:5星,知识性:5星,趣味性:2星。书评详见第一部分。
24、《挽救计划》,安迪·威尔,5星
艺术性:2星, 趣味性:5星,启发性:4星。书评详见第一部分。
25、《沙丘》,弗兰克·赫伯特,5星
艺术性:5星,趣味性:4星,启发性:5星。
史诗级的科幻巨作。之前曾经拿起来3次,看完第一段之后都放弃了。(第一句话摘录:凡事起始之时,必细斟细酌,以保持平衡之道准确无误。贝尼·杰瑟里特的每位姐妹都深知这一箴言戒律。既如此,如你即将开始研究穆阿迪布的一生……)
道理很简单,因为第一段不但拗口而且一口气出现了6个不认识的专有名词。这次看完《沙丘》电影,终于鼓起勇气一口气把《沙丘》第一部读完了。在次表扬一下《沙丘》电影,不但很好的表现了书中的各种设定和场景,而且非常忠实于原著,还原了大部分主要剧情,还让剧情更加紧凑(是的,尽管很多人可能觉得电影的剧情非常拖沓,但是看过原书你就知道,能把主要剧情压缩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表现出来,还很有逻辑,是非常不容易的)。最重要的是,电影用图像把书里面那些看不懂的名词都形象化了,再看书的时候你就知道贝尼·杰瑟里特是个什么组织和样子,厄拉克斯星是个什么环境了,理解书中的内容难度大幅降低。
作者学识广博,小说中的科幻元素只是提供了一个背景平台,里面融合了大量的权谋、历史、宗教元素。可以挖掘的内容非常多。
26、《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Sandra Cisneros
为了练习英文阅读,选了些简单的儿童读本。作者从一个墨西哥移民孩子的视角,写了他们搬到新家之后的所见所闻。虽然作者是模仿孩子的口吻写的这本书外加我阅读英文的水平应该不高,但还是能从字里行间中、简单的词汇中感受到那种语言和意境的美。看完了这个墨西哥移民孩子的抱怨之后,我的额外的感触是:墨西哥移民住的房子比我大、墨西哥移民的孩子数量比我多、墨西哥移民孩子的娱乐空间和幸福度比我家孩子高,但是她居然还不满意?
27、《学习究竟是什么》,万维钢,5星
启发性:5星;知识性:5星;趣味性:4星。书评详见第一部分。
28、《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彼得·德鲁克,5星
启发性:5星;知识性:5星;趣味性:3星
29、《云雀叫了一整天》,木心,5星
艺术性:5星, 趣味性:5星,启发性:4星
木心的书以前也翻过,但是看不懂、理解不了。近期再看才发现妙趣横生。这本书写得实在有趣,如果你翻了几页看不下去,那就说明心性未到,把书放下以后再说。甲辑是诗。既有“从前慢”这样这几年才被唱火的佳句,也有童心大发的趣文。乙辑是微博。倘若木心生在现在,一定是个微博大V,被封号的那种。妙语连珠,千回百转,既有日常生活,又有古籍改编。看得我大笑不止。郭文景曾经大骂木心,引来陈丹青回应和姜文拉偏架。我看陈丹青和姜文真是多余参与,乙辑部分已经对郭文景做出完整回应了。
30、《货币未来:从金本位到区块链》,赛费迪安·阿莫斯,4星
启发性:5星;知识性:4星;趣味性:2星
本书主要介绍了货币理论和比特币的意义,是了解比特币非常好的入门材料。作者是坚定的奥利里经济学派和古典自由主义的支持者,对于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进行了非常无情而不够深入的批驳。
31、《野性的呼唤》,杰克.伦敦,4星
艺术性:5星,趣味性:4星,启发性:3星
第一个对于狗类返祖现象的文学记载。
32、《安徒生童话》,安徒生,叶君健译,5星
艺术性:5星,趣味性:5星,启发性:3星
儿童不懂安徒生
33、《平面国》,艾勃特,5星
启发性:5星,知识性:4星,趣味性:5星。书评详见第一部分。
34、《货币金字塔》,尼克·巴蒂亚,4星
启发性:3星,知识性:4星,趣味性:3星
本书从货币分层的角度,论证为什么比特币将取代美国国债成为货币金字塔的顶尖。
三、得到
“得到”的内容,按惯例,以“50讲=1本”(15万字左右)的公式折算的读书量。2021年一共读了2,407讲,相当于48本书。剥离课程的形式,只看内容,“得到”是一个非常好的出版机构——内容的平均质量高于大多数出版商,内容的门槛低于大多数纸质书,内容的时效性远好于公众号,是一个非常好的阅读渠道。
1、香帅中国财富报告,30讲,4星。非常好的一点在于,作者敢于给出建议。这种后续可验证的建议才值得重视。
2、何帆中国经济报告,26讲,3星。
3、薄世宁临床医学前沿报道2021年,21讲,5星。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这些年医学已经在我们长期无法攻克的疾病上有了长足的进步。许多以前的“绝症”未来可能就是慢性病,许多慢性病,未来可能是能够被治愈的普通疾病。对于一个普通人,我们了解的医学信息往往是滞后于时代很多年的,了解一下医学的最新进展,不但能看到新的希望,也许在家人朋友生病的时候,也能有切实的作用。
4、沈祖芸全球教育报告,得到,9讲。3星,从教育提供者的视角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和趋势。
5、冯雪·减肥科学16讲,得到,17讲,5星。阜外心血管科的医生从医学的角度告诉你如何真正的通过减肥促进健康。肥胖是一种现代病,但很少有人会去医院治疗,往往把它当成一种不得不永生相伴的宿命。但实际上,现代医学已经有了比较有效的减肥方法,不但更加有利于健康,而且不容易反弹,坚持起来也并没有特别的困难。你只需要读了这个课程,就能获得一种新的健康生活方式,这个投资真的太值了。
6、给忙碌者的大脑健康课,得到,13讲,5星。简洁、实用,对于脑力工作者来说,如何保护好自己的大脑可能是最重要的事情。
7、怎样健康活过100岁,得到,8讲,4星。内容相对较少,实操性很强,老年人可以看看,年轻人的话还有很多更好的内容可以看。
8、黄海中国消费产业报告12讲,黄海,12讲,5星。深入浅出,有理论、有新意、有案例。讲得东西都是业内人士的最新观点,一般的书籍看不到相关内容,非常适合想了解中国消费产业升级的人看。创作时间是2019年底,如果今年能再更新一下就好了。
9、精英日课4,5星,万维钢,得到,318讲。书评详见第一部分。
10、《吴伯凡•认知方法论》,没看完,暂时不推荐。
11、《熊逸讲透资治通鉴1》, 得到,313讲,4星。一直想拜读《资治通鉴》但是一来篇幅太长,二来古文太差,所以一直没勇气看。最重要的是《资治通鉴》有点类似于历史博物馆,虽然文物珍贵但年代久远。如果没有一个导游介绍,看下来难免走马观花。现在不但有个博学多才的导游愿意讲解,而且还能把书读厚,机会难得,何乐而不为?
12、怎样写出吸引人的好文章,得到,6讲,4星。很简短且实用的写作课程。作者的主要出发点是如何用写作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最适用的就是公众号、营销型的写作。但是在工作涉及的写作中也很适用。
13、《卓老板聊科技》,得到,294讲,5星。非常棒的科普专栏,强烈推荐。
14、《卓克科学思维课》,得到,卓克,310讲,5星。书评详见第一部分。
15、《顾衡好书榜》,得到,顾衡,272讲,5星。书评详见第一部分。
16、《王立铭·抑郁症医学课》,得到,王立铭,13讲,4星。
介绍了抑郁症的机理、表现和我们现在能做到的应对方式。
17、《科学人物课·霍金》,得到,卓克,11讲,5星。
18、《科学人物课:冯·诺依曼》,得到,卓克,12讲,5星。
19、《熊逸讲莎士比亚》,得到,熊逸,11讲,5星.
20、《张江·复杂科学前沿》,得到,张江,28讲,5星。
21、怎样快速搞懂一家公司,得到,白洋,5星,11讲
启发性:4星;知识性:5星;趣味性:4星
非常好的课程,干货满满,非常适合用来做基础的投资框架以及投资检查清单。
22、跟叶云燕学保险销售:6个快速成交法,得到,10讲,5星。
一线头部保险销售人员亲身讲述销售秘诀。虽然大多数人不会进入保险销售行业,但是销售其实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技巧。
23、卓克科技参考,得到,317讲,卓克,5星
启发性:5星,知识性:5星,趣味性:4星
卓克老师2020年底开始的年度日更专栏,2021年10月完更。水平一如既往的好。相对于往期,增加了很多热点的题材,比如星链、疫苗、脑机接口等。作为一个科技爱好者,实在是喜欢的不行。推荐给所有喜欢科学、科技、科普的人一起看。
24、前沿课·新能源汽车2021,得到,崔东树,4星,13讲
25、前沿课·元宇宙,得到,陈序,4星,12讲
26、西方史纲50讲,得到,李筠,59讲,5星。
对我这样的西方历史门外汉非常好的纲领性课程。对我而言,有几个明显的好处:
作为一个理科生,实际上对于西方历史的了解非常少。帮我在这块短板上打一个小小的补丁,为后续继续打补丁留一个框架。
只有知道别人是怎么来的,才能知道为什么他身处现在的位置,也才能更好地预测他下一步将要去哪里。
我们以前在教科书上学的西方历史,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看问题相当于戴上了一副墨镜。要想看清真正的历史,必须要把眼镜先摘掉。当然,可能有人会说,任何历史都是戴上有色眼镜看的。退一万步说,即便如此。通过不同角度、不同颜色的有色眼镜看历史,得到的一个有比较的、立体的结果,仍然会比只戴一种眼镜、从一个角度看,更加真实。
27、中国史纲50讲,得到,施展,73讲,5星
28、Dr.魏的家庭教育宝典,得到,181讲,Dr.魏,5星
非常有料的科学育儿宝典。有了孩子之后,育儿就变成了一个让人头疼的大问题。用父母一代的传统老办法,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太对。用自己发明的“新”办法,也没有自信对孩子就是好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学习关于育儿的“当前科学理解”。而Dr.魏的这个专栏,就能实现这个目的。
29、香帅中国财富报告2021-2022,28讲,得到,香帅,4星
启发性:4星,知识性:4星,趣味性:3星
香帅的财富报告值得每年都买来看一下。香帅每年的分析以宏观为主、行业为辅。和一般的宏观分析师不一样的是,香帅不需要靠有传播力的噱头来赚钱,而是靠卖报告赚钱,因此干货更多、噱头更少、参考性更强。
=======================
我的这些文章也值得你读一读
01|思维的维度:从“千金买马骨”到“为什么夜空是黑色的?”
03|「规模效应」的12种模型
以上就是关于《去年读了82本书,良心推荐这10本(附书单)-2021年最应该读的书》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71172.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