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究竟悟到了什么?答案只有四个字-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思考了什么

2023-09-19 16:48:27

 

释迦牟尼佛曾在菩提树下打坐,发誓要找到他所寻求的东西。

在悟道的前六天,他先得四禅八定,再得意生身,而后一夜之间证得六神通,第七天当他不经意抬头时,恰好一道明星划过,他因此而悟道。

那么成佛后的释迦牟尼,被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他究竟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

答案只有四个字:“缘起性空”。

缘为因缘,因是指引发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而缘是外来相助的间接原因。

所以它也叫“内因外缘”、“亲因疏缘”。

后面两个字“性空”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它是指人、事、物本身。

比如说一张木桌的形成,不仅有木头,还有钉子和木匠的劳动,以及木匠在制作它时的觉知和观念等等。

木头由树而来,树由种子、土壤、气候、阳光、雨露而来,种子由另一棵树而来。

仅木头这一项,其由来就可以无穷追溯,其他各项也是相同的道理,所以说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张木桌,也与整个宇宙相关。

这里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比如我们看见一束红光,即为一个事件,又是一个“果”,这个果,是由多种因缘聚合而产生的。

首先,是光的波长值,借用哲学家的语言,即“第一类性质”,这类性质还有如物体的广延性等,是物体自身内在所固有,它既不依赖于观察者,也不依赖它物,也就是说,它是无对而自行确立的,所以这些第一性质,即是“因”。

其次需要具备一些其他条件,如眼睛正好睁开,没有色盲,往正确方向看,以及眼与光源之间无障碍物等等。

这些条件构成的“关系参量”,即为“缘”。

这些因缘的聚合,便产生了红光这个果。

“红色”的颜色性质是“第二类性质”,它需要依赖观察者的视力和制造者的思想,即为“性空”。

也就是说同样的因,遇到不同的缘,果则会不同。同时由于缘是很多条件配合而成的,所以缘会不停地变化。

更深一步说缘会影响果,因为缘是在那很多条件配合下产生的作用,假如某个条件改变了,甚至消失了,那么,果便可能不再存在。

这种观点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世间没有任何现象是可以永恒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无常。

这种无常也告诉我们一个十分重要的道理:即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如果没有无常,坏的永远是坏的,好的永远是好的,那样才是真正不公平的。

反而因为有无常,一切都可以改变,因缘和合便会结果,坏的也可以变成好的,关键是看你付出怎样的努力。

所以说不好的时候,我们必须在了解因果的基础上,始终保持积极向上、创造进取的心态,积极去改变我们的一切,使自己完成良好的转变。

反之好的时候,我们不能自傲自满,因为看似一帆风顺的事情,也有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因缘而出现波折。

总之“无常”才是正常的,我们要调整心态,看淡得失,积极应对,这才是上策。


以上就是关于《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究竟悟到了什么?答案只有四个字-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思考了什么》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76669.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