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学习189——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成语:围魏救赵、减灶之计,典故:孙庞斗智-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时间
1.背景:
根据被相对广泛接受的记录,孙膑和庞涓分别代表齐、魏两国在战国时期的大型战争,历史上共有2场,即:在先的桂陵之战和此后的马陵之战。具体庞涓是否参与桂陵之战的相关记载,各版史书有多处相左之处。本文以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为据,主要目的为学习成语,而不是考证史实。
关于“围魏救赵”,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其中提到在庞涓率军包围赵都邯郸之际,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乘魏国内部空虚,率军直捣魏都大梁。庞涓撤军回救,疲惫不堪的魏军走到桂陵,遇到早已埋伏在那里的齐军。齐军以逸待劳,大破魏军。
2.起因:
庞涓与孙膑为同窗,二人一起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注:鬼谷子的另外两位学生分别是苏秦和张仪,后面分别介绍)。庞涓后来出仕魏国,担任了魏惠王的将军,但是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暗地派人将孙膑请到魏国加以监视。孙膑到魏国后,庞涓嫉妒他的才能,于是捏造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砍伤了孙膑的双膝,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有记录写庞涓之所以没杀孙膑,而又假装好人,治愈照顾孙膑,就是为了诱骗他写出《孙子兵法》及注解。孙膑在侍从的告知下得知真相,用装疯卖傻的方法欺骗庞涓。(典故:孙庞斗智)
当齐国使者出使至魏国首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时,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齐国使者,用言辞打动了他。齐国使者觉得孙膑不同凡响,于是偷偷地用车将他载回齐国。逃奔到齐国的孙膑得到了田忌的赏识,于是他寄居于田忌门下担任门客,此后就是上文介绍的“田忌赛马”的故事。
3.经过: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齐威王应允,令田忌为将,并起用从魏国救得的孙膑为军师领兵出发。
田忌与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之地时,田忌想直逼赵国邯郸,孙膑制止说:“解乱丝结绳,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争斗,不能参与搏击,平息纠纷要抓住要害,乘虚取势,双方因受到制约才能自然分开。现在魏国精兵倾国而出,若我直攻魏国。那庞涓必回师解救,这样一来邯郸之围定会自解。我们再于中途伏击庞涓归路,其军必败。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成语:围魏救赵;典故:桂陵之战)
4.结果:
公元前342年,魏惠王命令庞涓攻打韩国。韩国五战五败,不得不向齐国求援。齐将田忌向太子申发起攻击,双方在魏国境内激烈交战。不久,庞涓制服韩国,与太子申合兵迎战前田忌。但是,此后魏军由太子申统一指挥。
此时齐军已进入魏国境内纵深地带,魏军尾随而来,孙膑针对魏兵蔑视齐军的实际情况,在认真研究了战场地形条件之后,定下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作战方针,造成在魏军追击下,齐军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并在马陵利用有利地形选择齐军中1万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于道路两侧,规定到夜里以火光为号,一齐放箭,并让人把路旁一棵大树的皮剥掉,在上面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字样。(成语:因势利导)
庞涓在接连3天追下来以后,见齐军退却避战而又天天减灶,武断地认定齐军斗志涣散,士卒逃亡过半。于是命令部队丢下步兵和辎重,只带着一部分轻装精锐骑兵,昼夜兼程追赶齐军至马陵,见剥皮的树干上写着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点起火把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便万弩齐发,给魏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魏军顿时惊恐失措,大败溃乱。庞涓智穷力竭,眼见败局已定,遂愤愧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又连续大破魏军,并俘虏了魏军主帅太子申。(成语:减灶之计;典故:马陵之战)
5.评述:
经此两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都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战例。
6.引用典籍、典故及成语:
(1).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
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桊,救鬬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獘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成语:围魏救赵;典故:桂陵之战)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成语:因势利导)。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成语:减灶之计;典故:马陵之战)
成语和典故:
(1) 成语: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
(2) 成语:因势利导,意思是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实现目的的方向加以引导。
(3) 典故:孙庞斗智。
(4) 成语:减灶之计,意思是在战争中隐瞒自己军队的实力来麻痹敌人。
(5) 典故:桂陵之战。
(6) 典故:马陵之战。
以上就是关于《带娃学习189——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成语:围魏救赵、减灶之计,典故:孙庞斗智-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时间》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77493.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