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二九五(三百十一)孔子周游列国为什么一次次去卫国?-孔子周游列国几年?
艾陵之战后,吴王夫差派人召见陈闵公。当年吴国召见陈闵公的父亲陈怀公,陈怀公出于对吴国的恐惧,应召而往,结果被吴国扣留最终死在了吴国。同年夏天,陈国司徒辕颇逃亡到郑国。如今吴王夫差又要召见陈闵公,父亲的前车之鉴令陈闵公十分害怕,可是他又不敢违逆吴王夫差,于是还是动身去了吴国。可能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史记》在陈闵公去吴国后,便说楚国讨伐了陈国。
和陈闵公的身不由己不同的是,陈国司徒辕颇,在陈闵公去吴国差不同前后脚,被陈国人赶出了陈国,逃去了郑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辕颇在做司徒的时候,为给陈哀公嫁女,对封邑内的土田征收了赋税,而征上来的钱没有花完,于是辕颇就自作主张用多出来的钱来给自己铸造了钟鼎之器。而他的这一所作所为,惹怒了陈国人,所以本年夏天陈国人便把他赶出了郑国。
在出逃的路上,辕颇感到口渴,于是族人辕咺便给他送上了甜酒、小米干饭、腌肉干。辕颇高兴地问辕咺为什么会如此丰盛,辕咺告诉辕咺,钟鼎之器铸成后,他就开始准备食物了。辕咺的意思是,他早知道辕颇会因此被驱逐,所以大器铸成之时,他就开始准备出逃的食物。听了辕咺的话,辕颇问辕咺,为什么他当初不劝阻自己,辕咺回答说——怕被你先赶走。
这真是有智慧的“马后炮”!大多数时候,人都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的。辕咺深明此义,所以当辕颇给自己挖坟掘墓时,他并不出来阻拦,因为他知道那个时候他拦也没用,辕颇是不会相信他说的话的;他只是个小人物,需要倚靠着辕颇这棵大树生存,越是这样,越要善用自己的智慧,如果抖机灵、卖弄自己的“聪明”,只会连累自己在辕颇失势前被其赶走,从而失去庇护。所以,辕咺只是默默地准备,默默地等候。所以,回头看看我们刚刚说过的、同样有先见之明却忍不住要说出来、最终被吴王夫差赐死的伍员,是不是辕咺才是更有智慧的那个人呢?
吴王夫差杀死伍子胥同年冬天,卫国太叔疾(世叔齐,悼子)出逃去了宋国;而因为太叔疾,宋国司马向魋(桓魋)也得罪了宋景公。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些事都得从太叔疾的两段婚姻说起。太叔疾是太叔懿子(世叔申)与晋悼公之子公子慭的女儿二人所生之子。想当初,公子慭出逃到卫国后,有一天他让女儿驾车送他出门打猎,太叔懿子留他喝酒,再后来便聘娶了他的女儿做了自己的妻子,两人生下了儿子太叔疾。太叔疾长大后则娶了前文我们提过的那位连孔子都忍不住称赞其美貌的公子朝——的女儿。我们说过,古代有媵嫁制度,所以太叔疾娶公子朝之女为妻,实则娶了姐妹二人,而太叔疾真正宠爱的是陪姐姐媵嫁而来的妹妹。
后来(公元前522年),卫国齐豹、北宫喜、褚师圃和公子朝叛乱,杀了卫灵公的哥哥公孟絷,逼得卫灵公出奔死鸟;再后来北宫喜的家宰消灭了齐氏,卫灵公从死鸟回到国都,和北宫喜结盟,公子朝便和其他几个人一起逃去了晋国。公子朝逃走以后,卫国执政孔圉(孔文子)便做主让太叔疾休了公子朝的女儿,然后把自己的女儿孔姞嫁给了太叔疾。可是休妻再娶之后的太叔疾始终忘不了前妻的妹妹,于是他便派身边人将前妻的妹妹召引了来,然后将她安置在了卫国的犁地,并在那里为她建了一所房子,待她如同妻子一样。这样一来,太叔疾就事实上等于有了两房妻子,这事被他的老丈人孔圉知道之后,孔圉大怒,于是便想要攻打太叔疾。当此之时孔子正在卫国,于是孔圉便去征求孔子的意见。孔子告诉孔圉自己学过祭祀的事、没听过打仗的事;在表明了自己对孔圉想要攻打太叔疾一事的态度后,孔子便叫人套车,要立时离开卫国,孔子说——是鸟选择树木,树木哪里能选择鸟呢?孔圉听说孔子要走,立刻去挽留阻止孔子,孔圉对孔子说——我岂敢为自己打算,为的是防止卫国的祸患。于是孔子便又打算留下来,但恰好在这时鲁国派人带着礼物来召他回国,于是孔子就回了鲁国。最终,孔圉因为孔子的反对没有攻打太叔疾,而是把他的女儿孔姞从太叔疾那里接回了家。
讲到这里,要接着插播一下孔子此后的去向。就在卫国发生子太叔之事、孔圉想要攻打他之季,前文我们说了季孙肥在和冉求谈话时便有意召孔子回去,此时他便派人带着贽见的礼物去卫国,将孔子接迎回了鲁国。至此,孔子已经离开鲁国整整十四年。
我们说过,十四年前(公元前497年),身为鲁国大司寇的孔子因为季孙斯(季桓子)收了齐国送给他的女乐后,三日不上朝,所以带着弟子离开鲁国,从而开启了周游列国之旅。其实,将孔子此后十四年的经历称之为“旅”有些过于轻松了,事实上是,孔子此后十四年东奔西走,也没有找到一个可供他长期落脚、买他说学让他执政的地方。为了方便行文,我们下边还是按他周游历国来说。
孔子离开鲁国后,周游列国的第一站是卫国,《史记》说他在卫国住了十个月,然后离开。具体原因,前文我们说过很多次了。离开卫国后,孔子打算去陈国,去陈国要路过匡地,可就在他路过匡地时,因为孔子长得像阳虎,匡地人就把他错认成了曾经暴虐匡人的阳虎,于是把孔子给扣留了下来,关了五天。最后,孔子派了个弟子去卫国都城给宁武子做家臣,才得以离开。
跟着孔子离开匡地、路过蒲地,一个多月后又返回了卫国。就是在这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召见了孔子。没过多久,卫灵公载着南子和孔子同车出行,招揺过市,孔子不耻于卫灵公的行为,再次离开卫国。
离开卫国后,孔子经过曹过前往宋国。根据《史记》的说法,宋国也是路过,宋景公二十五年(公元前492年),在孔子路过宋国时,宋国司马向魋(桓魋)不喜欢孔子,想要杀了孔子。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一棵大树下演习礼仪向魋派人砍倒了那棵大树,于是孔子就离开了宋国。
离开宋国后,孔子来到郑国,郑国笑他像是丧家之狗。跟着,孔子到了陈国,在陈国一住就是三年,在这期间吴王夫差讨伐陈国,晋国赵鞅攻打朝歌,楚国包围蔡国,蔡国迁到了吴地,吴军在会稽打败了越王句践,晋、楚争霸轮番讨伐陈国,吴国也来侵犯陈国,于是孔子离开了没有前途的陈国。
离开陈国后,孔子再次经过蒲地,正赶上卫国大夫公叔氏据蒲地叛乱,孔子被蒲地人扣留了。孔子的弟子公良孺挺身而出,和蒲地人打了起来,最后蒲地人做出让步,只要孔子不去卫国,就放了走。孔子和蒲地人发了誓后,被蒲地人从东门放出,紧接着孔子就第三次去了卫国。卫灵公对孔子的再次到来,非常高兴,他亲自去郊外迎接孔子,然而也并未任用孔子。孔子叹息说——要是有人能够任用我,一年可见成效,三年就会很有成绩了。就这样,孔子第三次离开了卫国。
离开卫国后,孔子打算向西去晋国面见赵鞅(赵简子)。可是当他刚刚走到黄河边上,就听到了晋国贤大夫窦鸣犊和舜华被赵鞅给杀了的消息,于是孔子忌于赵鞅杀掉辅佐自己上位得志的贤人君人,伤于同类之死,中途从黄河折返到自己的家乡——鲁国陬邑,并在家中了下来。跟着,不知道过了多久,孔子第四次来到卫国。可这一次来卫国,孔子再次对卫灵公失望,因为卫灵公竟然向他询问用兵作战的结阵之法,而且就在此事发生后的第二天卫灵公在和孔子交谈时看到天空飞过的大雁,不禁抬头注视,神色并不在意孔子。孔子自尊心泛滥,于是第四次离开卫国,再次去了陈国。同年夏天(公元前492年),卫灵公去世,卫出公即位,卫出公之父太子蒯聩在晋国赵鞅的支持下,企图回国夺取卫国政权。也是在这一年,季孙斯生病,临终向给儿子季孙肥(季康子)留下遗言,让他即位辅相鲁国后一定要请回孔子。跟着,季孙肥将孔子的弟子冉求从卫国召回鲁国——这一年孔子已经整整六十岁了。
冉求离开陈国后第二年,孔子从陈国迁去蔡国。次年,孔子又从蔡国前往叶邑。叶公向孔子问政,又向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可是由于子路没有向叶公推荐孔子,于是孔子离开了叶邑,再次返回蔡国。孔子迁居蔡国的第三年,吴国讨伐陈国,楚昭王救援陈国,军队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与蔡国之间,便派人召请孔子。这时,陈国和蔡国的大夫担心孔子在楚国得到任用,他们这些在陈国、蔡国掌权的大夫就会受到威胁,于是陈、蔡两国的大夫联合调发了一些役徒将前去见楚昭王以礼相谢的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围困在野外,结果孔子不但没能成行,甚至还断了粮。最终,孔子派子贡前往楚国,楚昭王出兵来迎孔子,孔子才得以脱离困境。
跟着,楚昭王打算封给孔子方圆七百里土地,结果被令尹子西给拦了下来,他的理由是,楚昭王身边没有子贡、颜回、子路、宰予一般的 人物,楚国始祖最初从周王室受封时的封地也只有方圆五十里,如果孔子得到七百里的土地之封,楚国将无法保住方圆几千里的疆域;更可怕的是当年周文王在丰邑、周武王在镐邑,他们都是从统辖方圆百里土地的君主而最终称王天下的。所以,令尹子西认为,如果楚昭王给了孔子方圆七百里的土地,加上孔子身边这一班贤良弟子的辅佐——这可不是楚国的福气。被令尹子西这么一说,楚昭王就打消了封赐孔子土地的想法。于是孔子从楚国第五次去到卫国(公元前489年)。
再次来到卫国次年,由于卫出公的父亲太子蒯聩不能按照礼制即位为国君,流亡在国外,诸侯多次因为此事谴责卫出公,并且孔子的很多弟子都在卫国做官,于是卫出公打算让孔子参与政事。注意,只是打算。次年,孔子的弟子冉求为季氏统率军队,在郎邑作打败了齐军,于是季孙肥问冉有他带兵打仗上的是怎么来的,冉求告诉季孙肥这本领是从孔子那里学来的。于是季孙肥打算将孔子召请回国。就在这时卫国执政孔圉因为女儿的事打算攻打太叔疾,向孔子询问计策,于是孔子推说自己不知道,然后打算离开。虽然孔圉听说后坚决挽留孔子,但季孙肥派来迎接孔子的人恰巧在这里到了,于是孔子就返回了鲁国。
通过以上盘点,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那就是孔子离开鲁国后,他先后五次去卫国,孔子明明不齿卫灵公的为人,却一次又一次去卫国,也就是说卫灵公再不好,也是对孔子最看重的诸侯,因此孔子心中明白,卫国是最有机会任用他的地方,如果他在卫国没有机会,在别的地方也就更没有可能有什么机会可言。正因为如此,我们将孔子离开鲁国后的行动轨迹梳理之后,可以得到这样一个路线图:鲁国→卫国→匡地→蒲地→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蒲地→卫国→黄河(目的地晋国)→陬邑→卫国→陈国→蔡国→叶邑——蔡国→楚国→卫国→鲁国。
这样一盘点,就很清楚了,卫国是孔子的第一选择,陈国是孔子的第二选择。孔子去的这些国家,大家发现没发现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除了楚国和郑国之外,孔子去的都是当时的一些小国,这些国家基本都不如鲁国。为什么?我想,孔子心里很明白,其他大国人才济济,是怎么也轮不上他上位的,搞不好人家根本就看不上他。毕竟小国之君只相当于大国之卿大夫。那么孔子这个第二梯队国家的下卿,到了大国连个普通大夫都未必捞得着,所以他去的都是第二、第三梯队的国家,而他的理想选择则是与鲁国同为第二梯队的卫国,第二选择是第三梯队的陈国。至于第四梯队小国,从来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毕竟第四梯队小国的卿等而下之就只相当于大国的士了,做起来没有任何意义了。正因为如此,所以当孔子第三次去到卫国,而卫灵公还是没有任用他时,他才会说叹息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孔子对自己的能力是十分自信的,他认为只要有人肯用他,一年就可见成效,三年就会很有成绩了。至于他是否真的能做到呢?鲁国是用过他的,而且正好三年,结果怎么样呢?还不是和当初一样!
言归正传。太叔疾除了两个前妻、一个仿如二妻的前妻的妹妹这三个女人外,还和卫国外州的另外一个女人通奸。本年,当太叔疾乘车去外州与那个女人相会时,外州人抢走了他的车子,并将他的车子献给了卫出公。太叔疾为这两件事情感到羞耻,所以本年十一月就离开了卫国,出奔宋国。想当初太叔疾即位后,就让他的外甥夏戊做了大夫,太叔疾出逃后,卫出公便削去了夏戊的官爵和封邑,并将其家财尽数赐给了弥子瑕。跟着,卫出公立太叔疾的弟弟太叔遗做继承人,然后让他娶了太叔疾的第二任前妻、孔圉的女儿孔姞。
另一边,太叔疾到了宋国后,做了宋国司马向魋的家臣,他把美珠献给向魋,而向魋则把城鉏邑给了太叔疾。谁知宋景公竟然看上了太叔疾送给向魋的美珠,于是宋景公就管向魋要,而向魋不肯给,就因为这个向魋得罪了宋景公。
讲到这里有人会问,之前你不是说向魋是宋景公的爱宠吗,当年宋景公为了向魋甚至不惜得罪自己的两个弟弟公子辰和公子地,如今怎么会为了一颗珠子就和向魋离心离德呢?
这个要怎么说呢?之前在讲到这件事时,我也曾经提到过卫灵公和弥子瑕分桃的故事。彼时卫灵公和弥子瑕浓情蜜意,毫不嫌弃地吃了弥子瑕给他的半个桃子,可是这个故事到卫灵公吃了弥子瑕给他的半个桃子,也只是故事的前半段而已;而在故事的后半段里,弥子瑕色衰卫灵公爱弛,弥子瑕又得罪了卫灵公,卫灵公便翻旧账说——这个人曾经假传命令驾驶我的车子,后来又曾经给我吃剩下的桃子! 注意,色衰爱弛这个后代用滥了的词就出自这里。掰着手指算一算,本年距宋景公为向魋得罪两个弟弟已经整整十七年过去了,十七年足以令向魋色衰而宋景公爱弛了。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美人如此,美男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别说是为一颗珠子离心离德了,任何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足以令二人离心离德。
———————————————————————————
欢迎关注不同名微信公众号:赵王 微信号(erruwu)
引言至一百三十六,请移步赵王,因为一篇讲疫情期间心情的文章,上一个号被封
下面链接是引言也就是本文的最开始,请移步赵王:春秋二百九十五年间那些人那些事那个时代(前言)
微信号|erruwu
以上就是关于《春秋二九五(三百十一)孔子周游列国为什么一次次去卫国?-孔子周游列国几年?》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78991.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