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赞誉为“都市计划中的无比杰作”的城市,凭什么是它?_梁思成 京都

2023-03-28 05:57:43

 

1.梁思成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

北京,梁思成先生曾赞誉它是“都市计划中的无比杰作”  自三千多年前建城,北京从一座边远城邑,一步步成为帝都  千年的历史以北京这个名字作为象征,成为中国古代数千年都城文化传统的时代结晶我们常说北京是“千年古都”,那么。

2.梁思成的城市规划

北京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一国之都?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张杰教授与弟子合作完成的《千年寻脉:北京古都城市设计研究》一书,以古代特有的空间文化为内涵,系统性地探究了北京古都的空间与历程等一系列问题。

3.梁思成设计的城市

  北京古都位于华北大平原的北端,此地为永定河的冲积洪积扇小平原,西、北、东三面环山,南面一望无际,南至400千米开外有泰山山脉出现。早期的北京小平原东南为一片沼泽,水网密布,不利于通行。

4.梁思成城市是一门科学

  北京山川格局示意图按古代典籍的说法,北京周边建都最早可追溯到黄帝的涿鹿故城,其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三堡村北永定河畔,东距北京90千米  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曾在涿鹿之野与蚩尤作战,并擒杀蚩尤,向北驱逐荤粥(xūn yù),合符契于涿鹿的釜山,又在山谷中建立都邑。

5.梁思成对北京城市规划提出的方案?

历史记载黄帝的居所迁徙无常,故都邑应非只限此一处目前考古揭示,涿鹿故城的始建年代最可能为战国时期,然而在建城之前聚落内已有人类活动。

6.梁思成规划的北京城

涿鹿故城的山川格局  北京西山、军都山、燕山及小平原构成的地理山川大势,处在太行山、吕梁山、阴山、燕山、大兴安岭、长白山等周围山脉集中交织的中心节点上实质上,早期的涿鹿故城已经探索到了这种区域山川高度融聚的特征。

7.梁思成建议首都

  由于当时尚处于原始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不需要更大规模的城市用地,加上北京小平原沼泽密布,空间十分开敞,不利于城市防守,因此选址在尺度较小,地势更高,四周山水环抱紧密的涿鹿小盆地是更为合适的  涿鹿故城的选址建设,为后代继续在周边选址建都积累了早期经验。

8.梁思成 京都

至于北京平原内,早在西周之前就有自然生长的燕(匽)人聚居。周武王灭纣,分封召公于北燕,今北京房山琉璃河城址为西周燕国的初都。

9.梁思成关于城市建筑的语录

琉璃河西周燕都宏观山川定位  琉璃河燕都的定位,体现了沿着太行山东麓北进的态势  战国时期的燕国,在与北面山戎、南面六国的角逐之中,逐步加深了对北京平原山川空间的先期认识;后来得以以蓟城为国都,乃有基于山川形便发展的必然趋势。

10.梁思成 首都规划

  燕都蓟城的十字山川定位与后来的金中都没有太大差异,但那时号称“苦寒之地”的燕国虽为周室宗亲召公之后,又有昭王纳贤、荆轲刺秦之举,其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尚不足与关中盆地抗衡就在武王灭商之后,同时分封尧的后代(一说黄帝的后代)于蓟,按《水经注》的说法,蓟就是北京小平原内的古蓟城。

  东周初年,燕国北进灭掉了蓟国,蓟城又成为燕国的都城学界推测,白云观以西一带高丘应为古代蓟丘所在,而围绕广安门一带是燕都蓟城的故址根据侯仁之先生的观点,蓟城为北京城最初的前身自东周至五代时期,蓟城一直是华北平原的重镇。

蓟城在隋代为涿郡,唐代为幽州,辽会同元年(938)升为南京,又称燕京,为辽五京中的陪都  金天德三年(1151),朝廷决定将都城自上京迁至燕京,于是开始了都城的扩建和宫室的营造;贞元元年(1153),金代正式迁都,改燕京为中都,成为金五京的首都。

金朝在房山区车厂村至龙门口一带的九龙山下营建皇陵,史称金陵。

辽南京、 金中都宏观山川定位《辽史》对辽南京居庸关、古北口、瑶屿等山川格局的描述,以及金人对金中都“北倚山险,南压区夏,若坐堂隍”的总结,乃至朱熹“冀都是正天地中间好个风水”的赞誉,均体现了辽金时期对燕京地区具备大国都城山川环境条件的高度肯定,这是五代以前所少见的。

  在宋辽、宋金的南北对峙中,辽国采取相对保守的姿态,而金国则志在一统,却始终处在逐步推进的尝试之中因此,辽国立幽州蓟城为陪都,沿用既有的都城及其天心十字,未作大的改动  金国立燕京为中都,虽沿用既有天心十字,但大力扩建都城宫苑,兴修漕运水利,一时京都繁盛,成就了著名的大定之治(金世宗)和明昌之治(金章宗)。

  贞祐三年(1215),蒙古军队攻陷中都,改称燕京,对城池、宫室大肆破坏,而位于城外东北部的离宫大宁宫却因攻城军队的驻扎而得以保留  至元元年(1264),元世祖忽必烈以开平为上都,燕京为中都  至元四年迁都燕京,放弃金中都故址,改在高梁河水系的大宁宫一带营建新都,这就是元三都中的大都。

元大都总体微地形分析元代定都燕京,正是在金都旧城的内外山川体系的参照之下才足以完成新都选址的  从内部环境来说,莲花河充当了蓟城水源已两千多年,不堪重负,而高梁河生态条件更好,并且曹魏以来历次水利建设基本上围绕着高梁河展开,高梁河是不折不扣的小平原内核心小水系。

  按堪舆术的说法,在平原中水系缠绕的地方,往往就是风水选址的穴场所在,元人对此有足够的认知能力和驾驭能力  从景观上来说,若登临琼华岛远望,作前后参合比较,很容易发现高梁河水系的西、北两面,更具备中正、隆重、对称的山体形态,也更符合十字轴线设计的要求,且东面至燕山南尽之处,更能显示出隐隐约约像小点一般凸起有力的山峦。

  在进一步的山川定位中,由于新址微地形未经太多人工扰动,很容易甄别出都城天心十字的具体位置和照应都城布局的微地形及其方位  明洪武元年(1368),以应天府(今南京)为京师洪武二年诏建凤阳中都,八年起以“劳费”罢建,中都成为陪都。

  就在洪武元年,徐达北伐攻入元大都,改大都路为北平府,将大都北土城南缩五里,沿积水潭东入坝河的水渠另立北城墙,保留大都南部为北平府城  洪武十三年,燕王朱棣就藩北平,以元皇城太液池西岸的隆福宫为燕王府。

建文元年(1399),燕王发动了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建文四年他在南京奉天殿即皇帝位,次年改元为永乐,升北平为北京,北平府改称顺天府这就是“北京”之名的最初来源  永乐四年(1406),明代开始修建北京宫殿。

十七年,将北京南城墙移至正阳门东西一线  十八年京城落成,正式从南京迁都北京,改称京师,以南京为留都  嘉靖三十二年(1553),朝廷加筑京城南面永定门处的外城,最终形成“凸”字形城池,原正阳门处京城习称内城。

  皇陵是明代定都北京的重要营建内容,自永乐七年起,朝廷在昌平天寿山麓修筑长陵,至崇祯思陵为止,总称为明十三陵顺治元年(1644)清军入关,以北京为京师,次年废除明南京  清代对北京城的格局未作大的改动,只对其中的宫苑建筑、园林景观作了调整和优化;与都城匹配的皇家重大营建活动集中在北京西北郊的三山五园、燕山腹地的承德避暑山庄和清东陵、清西陵。

明清北京山川定位  明朝建立之初,本不打算建都燕京,故将元大都改建为地方府城,其保留的部分恰好是以琼华岛、太液池为核心的南部,即以元代的皇城为核心  永乐时期修建北京城,不再基于元代的天心十字,而是让都城向南发展。

这既是改造旧朝龙脉的途径(中心台地段改造成轴线后端的钟鼓楼、堆造景山压在元大内延春阁上等),又是将皇城置于都城的中央,构建“回”字形都城布局,体现中原正脉和汉文化立场的做法  以景山为中心的明北京城,让钟鼓楼去照应原先元大都的东西轴线山峦景物,而景山照应东西更为宜人的次一级山脉。

凸出天际线的景山远比前元延春阁更能起到收纳景观的效果  明清北京城将元代两套水系合并为一套,一方面让围绕景山的都城布局得以实现,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央皇权逐步加强的趋势  1911年,辛亥革命;1912年,中华民国定都南京,同年2月清帝逊位,3月民国迁都北京。

1928年,北伐战争后首都又迁回南京,北京改名为北平至此,自公元938年幽州升格为辽南京以来,北京作为古都的历史走过了将近一千年作者:张杰  敖仕恒来源:《千年寻脉:北京古都城市设计研究》  清华大学出版社。

  编辑:雷千墨


以上就是关于《梁思成赞誉为“都市计划中的无比杰作”的城市,凭什么是它?_梁思成 京都》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9017.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