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红外线照射!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开辟新路径_远红外线会使皮肤变黑吗

2023-03-30 08:54:03

 

1.远红外线对血栓的作用

转自:健帆生物【文献解读】远红外线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血管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主要指血液在静脉腔中异常凝结,多见于左下肢未经及时治疗,病情迁延可引发DVT后遗症(PTS),主要表现为疼痛、肿胀、皮肤改变等,严重者可表现为静脉性溃疡。

2.红外线治疗仪下肢静脉血栓

目前治疗方法主要为溶栓和抗凝,但因治疗本身的限制性存在诸多不良反应临床观察证实远红外线照射能够改善血管内瘘患者血管弹性、血流速度及疼痛症状,还能减轻血管吻合口狭窄程度,改善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水平,预防瘘口血栓形成。

3.远红外线对静脉曲张的好处

据此,笔者推测远红外线对下肢静脉血栓亦有相同作用,期望能为 DVT 患者提供一种全新、有效的治疗方式资料与方法01一般资料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4月在院治疗的60例DVT患者,全部患者病情均由下肢血管彩超确诊,6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

4.远红外线对静脉曲张有效果吗

纳入标准:按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排除标准:孕妇;有过敏性疾病病史;有出血性疾病病史;有其他危及生命的疾病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02方法所有患者都严格卧床休息,架高患肢,高度应超过心脏水平,保持大小便通畅。

5.远红外对静脉曲张有什么影响

对照组基础治疗根据《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推荐,采用低分子肝素4100U,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联合疏血通6mL 每日1次静滴治疗持续10d;治疗组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疏血通6mL 联合远红外线照射治疗,即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远红外线治疗仪照射患处,每天1次,每次强频照射40min,持续10d。

6.远红外线对血管的作用

03指标观察患者症状与患肢直径变化:治疗前询问两组患者患肢的胀痛情况,并测量患肢膝上15cm的直径,10d治疗后再次询问两组患者患肢的胀痛情况,并测量患肢膝上15cm的直径,对比患者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患肢直径变化情况。

7.远红外线促进血液循环吗?

患者患肢直径变化情况(cm)=患肢肢围-健康肢肢围患者疼痛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生化和凝血指标检测:治疗前和治疗10d后,两组患者均检测血脂、血糖、D-二聚体,凝血4项【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

8.红外线治疗静脉炎

】,对比治疗前后和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别血管彩超检查: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再通和血流速度情况0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x̅

9.远红外线能消除血管斑块吗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 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患肢胀痛改善和直径变化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胀痛均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10.红外线治疗仪能治疗血栓吗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患肢疼痛 VAS评分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两组患者治疗后患肢直径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患肢直径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见表4。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生化和凝血指标变化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 FIB和D-二聚体的水平在治疗后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经过远红外线照射,FIB和D-二聚体的水平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血脂、血糖、PT、APTT、TT 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再通和血流速度情况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流速度在治疗后明显上升(P<0.05),而患肢静脉的狭窄程度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经过远红外线治疗仪照射后,静脉的狭窄程度比对照组减小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讨 论DVT发病的诱因众多,分为原发性危险因素和获得性危险因素,原发性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地域 差别、遗传因素等,获得性危险因素有创伤、手术、血管插管、肿瘤、血管疾病等其致病的三大病理基础分别为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

DVT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诊断、血浆D-二聚体检测、 血管彩超及血管造影目前有效的治疗方式有抗凝药物治疗(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溶栓治疗、手术治疗等红外线是一种肉眼不可见的辐射线,其光谱靠近红光。

它是太阳光线中众多不可见光线中的一种, 由英国科学家赫歇尔于1800年发现,又称为红外热辐射,波长为760 nm至1 mm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红外线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研究表明,红外线对很多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包括失眠、关节炎、烧伤、褥疮等。

近年来,有研究发现红外线照射皮肤时,其辐射产生的热量会被皮肤和皮下组织吸收,通过直接作用或神经反应,从而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同时,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红外线干预可以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WANG等研究发现,远红外线可以逆转由miRNA-134高表达引起的高血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

远红外线治疗仪与传统的红外线不同,红外线是利用热效应,穿透深度较深,但作用深度较浅,有可能烫伤皮肤而远红外线的波段,可被蛋白质的特定结构所吸收(α-Helix),治疗温度低(38-39 °C的恒温),穿透深度浅(<0.1 mm), 但可作用于深层,有利于深部组织修复。

2011年美国肾脏医学会(ASN)上发表的医学临床研究显示使用远红外线治疗仪可减少日后瘘管并发症的概率,如血管纤维化、感染、疼痛、血肿、静脉炎等不适,进而减少血管硬化及硬结的发生远红外线治疗仪还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管挛缩,减少血管内皮炎症。

AKASAKI等发现,重复性的远红外线理疗能够促进内膜氧化氮的合成表达和血管再生除了激活内皮细胞氧化亚氮合成酶(eNOS)表达之外,抑制新生内膜增生和降低氧化应激反应是远红外线理疗的另外两种非热效应然而,罕有报道涉及红外线照射治疗对DVT的影响。

结 论本研究发现,低分子肝素联合疏血通联合远红外线照射治疗与使用传统低分子肝素联合疏血通治疗方案相比,可以显著降低静脉狭窄程度、FIB和D-二聚体水平,提高静脉血流速度,从而起到对DVT的治疗作用,并且对患者的疼痛也有明显改善, 凝血功能没有明显的影响。

这将可能为DVT患者提供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新方法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以上就是关于《远红外线照射!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开辟新路径_远红外线会使皮肤变黑吗》的全部内容,本文网址:https://www.7ca.cn/baike/9729.shtml,如对您有帮助可以分享给好友,谢谢。
标签:
声明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