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夜熏风吹春去,万物并秀迎夏来。不知不觉,立夏已过,明天就是小满了,又一个绿油油鲜灵灵活泼泼的夏天,正向我们款款走来。
“夏满芒夏暑相连。”二十四节气中,夏季占六席。立夏、小满过后,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将接踵而至。节气不同,物候各异,农俗、食俗随之千变万化:立夏称人、小满听戏、芒种安苗、夏至吃面、小暑晒衣曝书、大暑吃凉喝热……在大江南北晒得发烫的土地上,人们一边挥汗如雨,割麦插禾,一边不忘沉李浮瓜,做一碗凉面、酿一坛浆水,犒劳自己和家人。
本期,我们一起跟着夏季节气,领略各地丰富多彩的农俗、食俗,共享一个不一样的夏天。
温馨提示:以下文字均为节选,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立夏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历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今年的立夏时间是5月5日(农历三月二十七)。立夏时节,民间有称人、吃蛋挂蛋斗蛋、尝“三新”等习俗。
立夏称人
南方民间流传着立夏称人的习俗。中午吃过立夏饭,人们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凳子或竹筐,大家轮流坐到上面称重,主要称老人和小孩。夏季天气炎热,易使人食欲减退,发热消瘦,即所谓“疰夏”。称人意在监测体重,防止疰夏。
点击下图,阅读叶子《却喜今年重几斤》。
吃蛋挂蛋斗蛋
俗话说:“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立夏时,很多地方都有吃“立夏蛋”的习俗,认为可以防止疰夏。此外还有挂蛋、斗蛋的习俗。立夏日,大人用丝线编成蛋套,装入煮熟的鸡蛋、鸭蛋、鹅蛋,挂在小孩脖子上,以求“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孩子们还以蛋相斗,称为斗蛋。游戏时,蛋头对蛋头,蛋尾对蛋尾,一个个斗过去,破碎者认输,最后决出胜负。
点击下图,阅读余慧《立夏要簪木香花》。
立夏尝“三新”
江南地区有立夏尝“三新”的习俗,即在立夏之日品尝应季的新鲜食物。“三新”又叫“三鲜”,各地所指不同。有的地区称苋菜、蚕豆、笋子为“地三鲜”,樱桃、枇杷、梅子为“树三鲜”,河豚、银鱼、鲥鱼为“水三鲜”。
小满
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今年的小满时间是5月20日(农历四月十三)。小满时节,民间有赶“小满会”、过“祈蚕节”、祭车神等习俗。
赶“小满会”
小满时节,在河南等地农村,人们常趁未开镰割麦的闲暇时光举办“小满会”,又叫“夏忙会”,祈福麦子大丰收。人们在会上听戏、吃小吃,打打牙祭,买一些收割小麦的工具,攒足劲迎接丰收。
点击下图,阅读戚舟《赶会听戏闹小满》、李鸿《小满小满 不急不缓》。
过“祈蚕节”
相传,小满是蚕神诞辰。江浙一带,养蚕者众。为了祈求养蚕有个好收成,人们在小满放蚕时举行隆重的祈蚕节,进行斗蚕、画蚕、祭蚕庙等活动。
祭车神 动三车
农谚云:“小满动三车。”三车指油车、丝车、水车,说的是小满时节,人们忙着榨油、缫丝、灌溉,男耕女织。部分地区还有“祭车神”的习俗,即祭祀掌管这三车的神灵,祈求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相传,“车神”为白龙。小满时节,人们在水车车基上放置鱼肉、香烛等物品,还会准备一杯白水。祭拜时,将白水泼入田中,祈愿水源涌旺。
芒种
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一年中农事最繁忙的时节。“芒”指麦类作物的收获,“种”指谷黍类作物的播种。田间地头,农民一边辛勤耕种,一边分享丰收的喜悦。今年的芒种是6月5日(农历四月二十九)。芒种时节,民间有“安苗”、饯花神、打泥巴仗等习俗。
点击下图,阅读徐晓军《芒种芒种 连收带种》。
芒种“安苗”
“安苗”是皖南的农事习俗,始于明初。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安苗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并用蔬菜汁染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点击下图,阅读胡静《苗安心安天下安》。
饯花神
芒种时节,百花开始凋零。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盼望来年再次相会。《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然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干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事物。满园里绣带飘飖,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的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打泥巴仗
贵州黎平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种前后都要“打泥巴仗”。当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后,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干完活,也玩累了,大家还会一起到河边溪旁,边清洗边打水仗。
夏至
夏至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此时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今年的夏至时间是6月21日(农历五月十六)。夏至时节,民间有吃夏至面、互赠扇子等习俗。
吃夏至面
俗话说:“冬至饺子夏至面。”“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习俗,北方多为打卤面、炸酱面、凉面,南方则有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等。因夏至新麦已收获,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点击下图,阅读张泽峰《一碗夏至面》。
互赠扇子
旧时,每逢夏至,妇女们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物。《辽史·礼志》:“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扇子用来纳凉,粉脂则用于涂抹身体,防生痱子。
小暑
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今年的小暑时间是7月6日(农历六月初一)。小暑时节,民间有“食新”、吃饺子、晒伏等习俗。
点击下图,阅读张迪《小暑吃“三凉”》。
“食新”、吃饺子
南方地区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时节品尝新米。小暑之后进入伏天,北方地区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之说。
晒伏
小暑时节正值六月伏天,天气炎热,民间素有晒衣曝书的习俗,称为“晒伏”。人们会挑选阳光灿烂的日子,把家里的衣物被褥书本拿出来晾晒,以防潮杀菌。
大暑
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今年的大暑时间是7月22日(农历六月十七)。大暑时节,民间有“吃凉喝热”、送“大暑船”等习俗。
“吃凉喝热”
大暑时节,民间食俗讲究“吃凉喝热”。“吃凉”即吃凉性食物,比如广东吃“仙草”,福建吃荔枝,台湾吃凤梨。“喝热”则是吃热性食物,比如山东、河南喝“暑羊”,湘东南吃姜。
点击下图,阅读李孟汐《大暑至 浆水浓》。
送“大暑船”
江浙沿海有送“大暑船”的习俗。大暑当天,渔民抬着“大暑船”和“五圣”神像沿街游行,并表演舞龙舞狮等传统节目。最后,“大暑船”被渔船拉出港口,在海上焚烧,以求平安。
海报丨中国旅游新闻客户端
编辑丨栖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跟着节气游中国,从这个夏天开始-跟着节气去旅行手抄报 https://www.7ca.cn/zsbk/zt/28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