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小长假期间
高考考生们的成绩单
也正式出炉
作为人生中重要的一次
答案揭晓
自然少不了
各种期待与激动
比如全家高喊”666″

(微博截图)
和守候在一旁的父母
激动拥抱


(微博截图)
还有老师
得知学生们的优异成绩后
开心不已”召唤”降压药


(微博截图)
校长接到学生高考喜报
边欢呼边抹泪

(微博截图)
也有查到高分
“超淡定”的考生
查完分就睡了
网友评论
“没准在被窝里偷着笑”

(微博截图)
当然
有欢笑与欣喜
也总会有落寞和失意
情绪的来临与释放
总是不由自主
而在此后一段时间
心理专家们还是建议
要做好情绪上的管理
合理度过考后的”心理波动期”
尤其避免”考后综合征”现象发生

高考后的心理考验
并不亚于考前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心理学分会会长、哈尔滨医科大学心理科学与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杨艳杰教授指出,许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学生高考前的心理辅导,对高考后的心理辅导却关注不够。在许多人眼里,高考结束意味着身心的全面“解放”,可对于还要经历估分、查分、报志愿、等录取的考生而言,高考后的心理考验并不亚于考前。
高考出分前后,家长应格外注意考生的哪些行为?杨艳杰教授给出了几个方面的提醒:
一是失落自卑。
有的考生没有发挥好,考后感到前途渺茫,悔恨平时不用功,浪费了美好的时光,觉得对不起父母、老师,辜负了他们的期望。考试失利严重损害了考生的自尊心,让考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二是过度享乐。部分考生认为高考结束便意味着自己熬出来了,得好好犒劳一下自己,弥补一下多年来的艰辛。也有一些家长有弥补心态,纵容孩子的这种行为。事实上,每年高考后都会有乐极生悲的案例发生。
三是价值感缺失。部分考生在考后丧失了学习目标和动力,价值感缺失,十分迷茫。部分考生受到学习、就业、社会关系、家庭关系等方面压力的袭击,心理健康受到较大影响,更容易滑入价值感缺失的“陷阱”。
出成绩后
以积极心态去应对
高考成绩出来以后,肯定是有人欢喜有人忧。这个时候最要紧的是用大脑来思考,这个成绩怎么去填志愿才能够填到一个最应该自己理想的学校或专业,其次,是所选专业符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父母又怎么看待这个道路以后的发展。如果志愿的选择,父母和孩子能达成一致,就是最好的结果了。
“这个时候父母要教会孩子开始长远规划人生。”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精神心理科心理治疗师李思敏表示,要先让孩子考虑到真正进入大学,进入社会以后,他怎么往下一个阶段发展,他不是初中高中的学生,不是要应对中高考,而是真正走入社会了,考虑这个人生的转变。
如果孩子的分数达到自己预期,但是想选的志愿和父母认为的这个发展方向不一致,应该怎么办呢?李思敏表示:“我们很常见就是孩子很感兴趣这个专业,但是父母认为当下可能其他专业会发展得更好,其实按我们心理工作这么多年的的经验来说,很多时候孩子他会很迂回曲折,最后还是会以自己的兴趣为基础作为一个工作方向的,所以有时候我们不一定是两者择其一,而是应该综合考虑来选择一个院校和专业,最好是在他的兴趣基础上,然后发展他的专业技能的,这种情况下考虑可能会更好。”当然,孩子也不要完全反对父母的意见,毕竟父母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会更懂得怎么在这个社会当中来实现自我的价值。李思敏提醒说,这个时候很考验父母跟孩子的沟通,讨论这个事情本身也是促进双方沟通的,而不是增加分歧的。
另外一种情况,孩子的分数达不到自己的预期,这种情况要怎么去接受呢?李思敏建议,这个阶段无需否定指责,应该去理解孩子,或者是劝他快点走出来,不要停留在这个心结上,努力往前走。每个人遇到一个不好的结果时,会不高兴,这是一个正常的心理过程,这时候很考验孩子本身,如果他的性格天生积极向上的,可能自己慢慢就走出来了,还会有更好的想法,他会懂得如何运用现在的资源,重新去找到一个能把自己经营起来、运作起来的一种方式,那如果本身他就对自己很紧张,要求很高,也总是受到负面的评价,那可能就就不仅仅是当下的心结了,家长要看情况去处理,一定要好好的关注孩子当下的心理状况,不能只是劝他走出来,而是要看他问题在哪里,要理解他,才能够所谓的真正的快一点走出来,等他心情缓和一些后,再重新商量怎么走下一步。
李思敏强调,一定要考虑孩子的状况,是否能进入到跟家长合理讨论的阶段,不要急于推着他走。“有时候我们父母可能会出于自己思考事情的习惯,总想把事情推进得快一些,但是站在医生的角度会更重视他的心理过程是不是顺利的,如果这个阶段他顺利度过了,那么他之后会发展的更好。不然的话就卡在这儿,又会变成了一个新的心结。”

转变消极观念培养理性思维
家长应做好”避风港”
心理专家提醒,有的考生可能存在一些绝对化的消极观念,例如,“我只想去一流大学读书”“没有选择到我喜欢的专业就没有任何意义”“如果考不上大学,人生没有希望了”……其实,仔细想一想,高考真的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吗?受教育的渠道很多,读心仪的学校和专业的途径更加多样化。即使高考发挥不太理想,也可以通过考研、复读、职业教育等,打开另一片天地。不管高考结果是否如意,生活都要继续,与自己达成和解最为重要。高考后的路该如何走?尝试把自己面对的几个选项的利弊一一列出,进行理性分析。需要提醒的是,没有一个抉择能代表绝对的好与坏,如果站在将来的某个时刻看当下的选择,也许好坏就会发生改变。因此,不用过分纠结于眼前抉择的对与错,多方听取建议和经验,结合自身情况深思熟虑后作出的选择,一定是最好的。
高考后,家长也不能缺位。家长应多给予理解和安慰,发挥“避风港”的作用。家长要根据考生的情绪变化,给予适当的关心,即使没考好也不要责怪,而是要多开导,帮助考生选择更好的学习方案。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制定这段时间的生活规划,指导孩子充实生活,也可安排一些家庭活动,比如,一起到户外散步、赏景等。家长应避免与孩子反复谈论高考话题,不在无形中给他们增加压力。
“高考只是人生路上的一道关卡,希望所有考生都能顺利度过考后的心理波动期,不再迷茫困惑,理性看待问题,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并相信自己未来的征程会有一路繁花。”杨艳杰教授指出。
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讲师高晶指出,无论考试结果怎样,家长需要带给孩子的是力量。
首先,注重表扬孩子努力的过程。如果考试成绩所有人都很满意,当然会让人很开心,但是更重要的是表扬这个过程中孩子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的品质。当我们表扬过程的时候,孩子就会知道这才是他的着力点。
其次,考试失败要安慰。有一点家长要始终牢记,考试失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不能比孩子更着急更伤心,如果我们过度了,那么孩子的责任感就会降低。作为孩子,他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考试失败第一责任人是他自己,最难受的也应该是孩子自己。父母在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设身处地体会孩子的感受,换位思考,比如,“你肯定很难受吧”,这种安慰给予孩子的是情绪情感的支持,是父母对孩子爱的支持,父母不会因为孩子考试成绩的好坏而改变对孩子的爱。

如果选择复读
家长更需要理解和宽慰孩子
李思敏医师表示,在心理科门诊出现过很多孩子,在复读前是纠结的,刚进入复读阶段时比较有雄心壮志,会比较努力,但走到中程或者后程时,依然会出现像高三一样的疲倦,这是正常反应,同时又因为已经是第二次这个过程了,无法避免会对自己有更高的期待,也会对不好的结果有更多的担心,因为之前挫败过,可能就会有更多的对于这种失败的害怕和回避。这个时候,要思考怎么调整自己的状态,来取得自己当下想要的一个结果,更专注回到当下做需要做的事情。有时候,让自己忙活起来,当成果出来时,自信会更高一些。我们要暗示自己“我再来一遍,我是有经验了,我是有信心了,所以我能够做的更好了”
这个时候作为父母又应该怎样呢?李思敏表示,最常见的一个误区就是父母也把复读当做最后的”赌注”。其实父母比孩子更需要去接受,就是这个复读有可能比之前更成功,也有可能比之前更失败,父母接受了孩子才能接受。其实孩子愿意去复读,是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而且也拿出了很大的勇气去做这个事情,所以父母一定要去理解孩子,他是有很大的勇气投入进去的,不要只是觉得他不努力,更不要去责怪孩子。

来源:新华日报健康综合新浪微博、健康中国等
编辑:王靖宁
责任编辑:赵小康
审核:张克亮
总编:来荣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考成绩出炉!查完分别忘过好”心理关” →-高考成绩感觉不对,想查分会有结果吗怎么查 https://www.7ca.cn/zsbk/zt/29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