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粒子的面纱:希格斯玻色子的科学传奇与未解之谜

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构建了人类认知微观世界的基础框架,它清晰划分夸克、轻子与玻色子三类基本粒子,精准描述强力、弱力与电磁力的作用规律。这个理论体系曾成功预言 62 种基本粒子的存在,随着实验技术的进步,绝大多数粒子陆续被观测证实,唯独解释物质质量起源的关键粒子始终隐匿无踪。这种粒子的缺失成为标准模型最显著的漏洞,也让物理学家们陷入长达半个世纪的追寻。它的最终发现不仅填补了理论空白,更重新定义了人类对宇宙本源的理解。

1964 年,英国物理学家彼得・希格斯在一篇论文中提出突破性假设:宇宙中遍布一种无形的量子场,基本粒子通过与这一量子场的相互作用获得质量,而这种场的量子化激发会形成一种新的玻色子。同一时期,比利时物理学家弗朗索瓦・恩格勒特等另外两组学者也独立提出类似理论,后世将这一赋予粒子质量的机制统称为希格斯机制。希格斯的论文最初遭遇退稿,历经波折才在美国《物理学评论》发表,谁也未曾料到,这篇一度被忽视的研究将成为粒子物理学的里程碑。

希格斯机制的核心在于 “自发对称性破缺” 这一物理现象。在规范场论中,传递作用力的规范玻色子必须保持质量为零才能满足规范对称性,例如传递电磁力的光子和传递强力的胶子均符合这一特性。但传递弱力的 W± 和 Z⁰玻色子却被观测到具有质量,这一矛盾成为电弱统一理论发展的阻碍。希格斯机制巧妙解决了这一难题:在宇宙大爆炸后的极短时间内,希格斯场处于高能对称状态,所有基本粒子均无质量;随着宇宙冷却,希格斯场跃迁到最低能量态,对称性自发破缺,与希格斯场发生相互作用的粒子获得质量,而光子等不发生作用的粒子则保持零质量状态。这种 “后天获得” 质量的方式既不破坏规范对称性,又与实验观测完全吻合。

费米子获得质量的方式与规范玻色子存在本质差异。通过汤川耦合效应,夸克、电子等费米子与希格斯场发生相互作用,其质量大小由相互作用的强度决定。这一机制解释了为何不同基本粒子质量差异悬殊:顶夸克质量约为 173GeV,而电子质量仅为 0.511MeV,这种百万倍的差距源于它们与希格斯场耦合强度的不同。希格斯玻色子作为希格斯场的振动模式,自身质量约为 125GeV,它的存在是希格斯机制成立的直接证据,因此被视作验证标准模型的 “最后一块拼图”。

寻找希格斯玻色子的过程堪称现代科学史上最艰巨的探索之一。由于这种粒子极不稳定,生成后会在 10⁻²² 秒内迅速衰变为其他粒子,且产生概率极低 —— 每万亿次粒子碰撞才可能出现一次有效信号。为捕捉这一微弱痕迹,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在瑞士与法国边境建造了周长 27 公里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总投资达 1

00 亿元。LHC 通过将质子加速至接近光速后对撞,模拟宇宙早期的高能环境,再通过 ATLAS 和 CMS 两个大型探测器捕捉碰撞产生的粒子痕迹。

2012 年 7 月 4 日,CERN 正式宣布两个实验团队均探测到一种新粒子,其质量、自旋等特性与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论预言高度吻合。这一发现引发全球科学界震动,美国《科学》杂志将其评为当年十大科学进展之首。2013 年,随着更多数据分析确认新粒子就是希格斯玻色子,希格斯与恩格勒特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值得一提的是,希格斯本人并不认同 “上帝粒子” 这一俗称 —— 作为无神论者,他对这一称呼感到不适,同时谦虚地表示 “不配用我的名字命名这种粒子”。这位生活简朴、几乎不使用电子设备的科学家,用理论智慧照亮了微观世界的黑暗角落。

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并未终结探索,反而开启了新的科学前沿。标准模型虽能解释已知的基本物理现象,却无法涵盖引力,也不能解释暗物质、暗能量等宇宙学谜题,因此科学界普遍认为它并非终极理论。2025 年,CERN 的 CMS 实验合作组在《物理报告》发表的研究成果显示,利用 LHC 第二阶段实验数据对重共振态衰变产生希格斯玻色子的搜索中,未发现明显的新物理迹象,观测数据整体与标准模型预期相符。

这项研究聚焦三类关键新物理过程:重粒子衰变产生两个希格斯玻色子、一个希格斯玻色子加一个矢量玻色子,以及一个希格斯玻色子加未知共振态粒子。这些过程的存在可能指向扩展希格斯场、额外维度引力理论等新物理模型。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锦课题组在其中作出重要贡献,负责关键分析通道研究、构建联合统计分析框架,并完成 CMS 国际合作组的审核报告。研究通过引入先进的机器学习技术,显著提升了稀有信号的识别效率,在多个理论模型参数空间内给出迄今最强的排除限制。

2018 年,CERN 宣布首次观测到希格斯玻色子衰变为底夸克的过程,进一步验证了标准模型的预言。根据理论预测,约 60% 的希格斯玻色子会以这种方式衰变,这一 “常见衰变” 的捕获被视为希格斯玻色子研究的重要里程碑。但仍有诸多谜题待解:希格斯玻色子自身的质量来源是什么?它是否与暗物质存在相互作用?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隐藏在更高能量尺度的物理现象中,等待实验技术的突破。

希格斯玻色子的故事本质上是人类探索未知的缩影。从 1964 年的理论预言到 2012 年的实验证实,再到如今持续的前沿探索,几代物理学家用智慧与坚持搭建起连接理论与现实的桥梁。这种粒子的存在不仅解释了物质为何拥有质量,更让我们得以窥见宇宙诞生之初的奥秘。当大型强子对撞机不断产生新的数据,当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助力信号识别,我们与终极物理规律的距离或许正在不断缩短,但那些尚未被解答的疑问,恰恰是科学最迷人的魅力所在。

常见问答

  1. 为何希格斯玻色子被称作 “上帝粒子”?
  2. 这一称呼源自美国物理学家利昂・莱德曼的科普著作,并非宗教隐喻。莱德曼用该名称强调其在物理学中的核心地位 —— 对理解物质结构至关重要且极难寻觅,这一说法经媒体传播后被广泛沿用,但预言者希格斯本人并不认同。美希格斯玻色子的发现为何能获诺贝尔奖?

它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预言的最后一种未被发现的粒子,其存在直接证实了希格斯机制的正确性,彻底解决了困扰物理学界数十年的 “基本粒子质量来源” 问题,完成了标准模型的理论闭环。

  1. 中国科学家在希格斯玻色子研究中有哪些贡献?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是 CMS 实验合作组的重要成员,王锦课题组在重共振态衰变搜索研究中负责关键分析通道、构建统计分析框架,博士后王储完成的审核报告通过国际合作组认证,相关成果发表于《物理报告》。

  1. 希格斯玻色子与日常生活有何关联?

其研究虽不直接应用于技术发明,但推动了大型对撞机、探测器制造、数据分析等领域的技术突破。更重要的是,它深化了人类对宇宙本源的认知,这种基础科学进步往往是未来技术革命的源头。

  1. 既然已发现希格斯玻色子,为何还要持续研究?

标准模型并非终极理论,希格斯玻色子可能是连接已知物理规律与新物理的纽带。通过研究其衰变模式、与其他粒子的相互作用,有望发现暗物质线索、验证额外维度等新理论,揭开更多宇宙谜题。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上帝粒子的面纱:希格斯玻色子的科学传奇与未解之谜 https://www.7ca.cn/zsbk/zt/59485.html

上一篇 2025年10月15日 19:36:31
下一篇 2025年10月15日 19:42:20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