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平时逛菜市场,总会发现不同季节、不同地方的蔬菜瓜果差别特别大。比如夏天常见的西瓜,有沙瓤的、脆瓤的,产地可能是新疆,也可能是河南;冬天吃的大棚蔬菜,大多来自山东或者本地周边。为啥同样是种东西,有的地方种得好,有的地方却种不了?这背后其实藏着一套 “农业选址密码”,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农业区位因素。这些因素就像给种地这件事设了一道道 “门槛”,也铺了一条条 “捷径”,搞懂它们,就能明白为啥有些地方能成为 “粮袋子”“菜篮子”,有些地方却只能种点特殊的作物。
先说说最基础的自然条件,这可是种地的 “先天优势”,就像人天生的体质一样,没法轻易改变。土壤首当其冲,不同的土壤适合种不同的庄稼。比如东北的黑土地,那可是出了名的肥沃,里面的有机质含量高,种出来的玉米、大豆颗粒饱满,口感也特别好;而南方的红土地,因为酸性比较强,更适合种茶树、柑橘这些耐酸的作物。要是把玉米种在红土地里,要么长得矮矮小小的,要么结的棒子没颗粒,这就是土壤没选对的问题。

除了土壤,气候也是个 “关键先生”。温度、降水、光照,少一样都不行。就说水稻吧,它是个 “喜水喜温” 的主儿,所以南方的水田大多集中在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那里夏天温度高、雨水足,刚好满足水稻生长的需求。要是把水稻种到东北的旱地里,要么被冻着,要么缺水枯死,根本长不成。再比如新疆的葡萄,那里白天光照时间长,晚上温度低,这种 “昼夜温差大” 的气候,能让葡萄积累更多的糖分,所以新疆的葡萄干才那么甜。要是把葡萄种到常年阴雨的南方山区,光照不够,葡萄就会又酸又小,根本没法吃。
地形也会给农业 “划地盘”。平原地区地势平坦,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种,像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大片的小麦、玉米地连成片,收割机、播种机可以直接开进地里作业,效率特别高。而山区呢,地势高低不平,只能顺着山坡开梯田,种点玉米、红薯或者果树。比如云南的哈尼梯田,一层一层沿着山坡铺下去,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利用有限的土地种水稻,不过这种梯田只能靠人工耕种,没法用大型机械,效率就低很多。还有高原地区,比如青藏高原,海拔高、温度低,只能种点青稞、油菜这些耐高寒的作物,要是种其他作物,根本活不了。
除了自然条件,人为因素也能给农业 “搭舞台” 或者 “设障碍”。交通就是个 “重要纽带”,要是农产品运不出去,再好的东西也卖不上价。比如海南的热带水果,像芒果、荔枝,成熟得特别快,要是没有便捷的交通,比如飞机、高铁,这些水果摘下来后很容易腐烂,根本运不到北方市场。现在海南有了环岛高铁,还有直达全国的航空货运,水果摘下来后当天就能运走,北方的消费者也能吃到新鲜的海南水果。要是在交通不便的深山里,就算种出再好的水果,也只能靠村民用背篓背到山下的集市去卖,不仅累,还卖不上好价钱,时间长了,大家也就不愿意种了。
市场需求更是农业种植的 “指挥棒”。老百姓喜欢吃什么,市场上缺什么,农民就会跟着种什么。前几年,大家都喜欢吃圣女果,市场上圣女果的价格一路上涨,很多农民就把原来种番茄的地改成种圣女果,结果没过两年,圣女果种得太多了,市场上供大于求,价格一下子掉了下来,不少农民亏了钱。后来,大家又开始喜欢吃贝贝南瓜,市场上贝贝南瓜供不应求,价格居高不下,于是又有很多农民改种贝贝南瓜。这就是市场的力量,它能让农民调整种植品种,也能影响种植的规模。要是市场上某种农产品没人要,就算农民种得再好,也卖不出去,最后只能烂在地里,白忙活一场。
政策也能给农业 “加把劲”。政府出台的补贴、扶持政策,能让农民更有底气种地。比如现在很多地方对种粮农民有 “粮食补贴”,种小麦、玉米的农民,每年都能拿到一笔补贴,这就鼓励了更多农民愿意种粮食,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还有一些地方为了发展特色农业,会给种植特色作物的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帮助。比如陕西的苹果产业,政府不仅组织专家给农民培训种植技术,还修建了苹果冷库,帮助农民储存苹果,延长销售时间,让农民能卖个好价钱。要是没有这些政策支持,很多农民可能因为担心风险或者没技术,不愿意尝试种特色作物,当地的农业也发展不起来。
农业技术更是农业发展的 “助推器”。以前,农民种地全靠经验,天旱了只能靠天等雨,病虫害来了只能靠人工捉虫,产量特别低。现在不一样了,有了灌溉技术,比如喷灌、滴灌,就算天旱,也能把水送到庄稼根部,保证庄稼生长;有了农药和化肥,病虫害能及时防治,庄稼也能长得更壮;还有了优良品种,比如抗虫的棉花品种、高产的水稻品种,能让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提高不少。就说抗虫棉吧,以前种棉花,最怕的就是棉铃虫,农民要经常打农药,不仅累,还容易中毒。现在种了抗虫棉,棉花自己就能抵抗棉铃虫,不用打那么多农药,既省了钱,又保护了环境,产量还比以前高。要是没有这些农业技术,很多地方的农业产量可能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水平,根本满足不了这么多人的吃饭需求。
另外,劳动力也是农业种植的 “重要支撑”。虽然现在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但很多农活还是离不开人工。比如种蔬菜,播种、浇水、施肥、采摘,都需要人来操作,尤其是采摘蔬菜,需要小心翼翼地把蔬菜从地里摘下来,不能碰坏,只能靠人工。要是一个地方劳动力不够,比如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就算有再好的土地和技术,也没法大规模种蔬菜。像一些偏远的农村,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村里的土地很多都荒了,就算有人想种,也没人帮忙,最后只能放弃。而在一些劳动力充足的地区,比如四川、河南的农村,很多农民留在村里种地,不仅能种自己家的地,还能帮别人种地,农业也能发展得更好。
还有农业基础设施,比如水库、灌溉渠道、农田道路等,也会影响农业种植。要是一个地方有水库,遇到天旱的时候,就能开闸放水,灌溉农田;要是没有水库,只能靠井水或者河水,遇到干旱年份,井水和河水不够用,庄稼就会缺水。农田道路也很重要,要是农田旁边没有像样的路,收割机、拖拉机开不进去,只能靠人工收割和运输,不仅效率低,还会增加成本。比如一些山区的农田,道路狭窄又崎岖,大型机械根本进不去,农民只能靠镰刀收割小麦,靠背篓把粮食运回家,辛苦不说,还耽误时间。而在平原地区,农田道路宽阔平坦,大型机械可以直接开到地里,收割、运输都很方便,农民也能省不少力。
其实,这些农业区位因素不是单独起作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的。比如一个地方要发展水果种植,既需要合适的气候(温度、降水、光照)、土壤,也需要便捷的交通、广阔的市场,还需要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要是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因素,水果种植都很难发展起来。比如有个地方气候、土壤都适合种苹果,但交通不便,苹果运不出去,就算种得再好,也卖不出去,最后只能放弃;要是交通方便,但市场上苹果已经供大于求,种出来也卖不上价,农民也不会愿意种。只有当这些因素都满足的时候,农业才能顺利发展,农民也能获得好的收益。
咱们平时吃的每一口粮食、每一颗蔬菜、每一个水果,背后都藏着这些农业区位因素的 “秘密”。了解这些因素,不仅能让我们明白为啥不同地方的农产品不一样,还能让我们更珍惜粮食,毕竟每一份农产品的背后,都凝聚着农民的汗水,也离不开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以后再逛菜市场的时候,不妨多留意一下农产品的产地,想想那里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说不定还能发现更多有趣的农业小知识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种地也挑地方?聊聊影响农业选址的那些关键事儿 https://www.7ca.cn/zsbk/zt/60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