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刚把海面染成淡金色时,老林已经解开了拴在码头石柱上的缆绳。他的渔船 “海韵号” 跟着海浪轻轻晃动,船身侧面的油漆有些斑驳,却在晨光里透着股不服老的劲儿。这是他在海上讨生活的第三十一个年头,手掌上的老茧比船板上的木纹还要深,每一道都藏着与风浪打交道的记忆。
老林的船舱里整齐码着渔网,网眼大小是他根据多年经验挑的,既能捕到足够的渔获,又能让年幼的小鱼顺利溜走。他总说,海里的东西不能捞太绝,得给往后的日子留条路。发动机 “突突” 响起,船尾泛起白色的水花,朝着远方的渔场慢慢驶去。海风吹过,带着咸湿的气息,掠过老林的脸颊,他眯起眼望向远方,那里的海平面正渐渐亮起来。
渔船上的日子,时间似乎总跟着潮汐走。老林会在甲板上支起小锅,煮一锅简单的海鲜粥,米粒裹着虾蟹的鲜味儿,一口下去就能驱散清晨的凉意。偶尔有海鸥落在船舷边,他会掰一小块馒头抛过去,看着鸟儿扑棱着翅膀接住食物,嘴角也会跟着扬起笑意。这样的场景,在他几十年的渔业生涯里,重复了无数次,却从来没觉得腻。
当渔船抵达预定渔场时,海面已经热闹起来。不远处,几个年轻渔民正忙着收网,他们的笑声顺着海风飘过来,和老林的船形成了奇妙的呼应。老林熟练地放下渔网,手里的动作有条不紊,每一个步骤都像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他知道,这片海不会亏待用心对待它的人,就像过去三十年里,无数个清晨和黄昏,海总能给它的孩子们带来馈赠。
渔网在海里沉了两个多小时,老林坐在甲板上,望着远处的云。他想起年轻时,父亲也是这样带着他出海,那时候的船比现在小,设备也没这么好,但父子俩在海上的时光,却成了他这辈子最珍贵的回忆。后来父亲走了,老林接过了父亲的船,也接过了父亲对这片海的敬畏。他常跟村里的年轻人说,渔业不是简单的捞鱼,是和海交朋友,得懂它的脾气,敬它的规矩。
收网的时刻总是让人期待又紧张。老林和赶来帮忙的年轻渔民一起拉着渔网,绳子在手里沉甸甸的,能清晰地感觉到水下渔获的动静。随着渔网一点点被拉上来,银闪闪的鱼群露了出来,还有几只肥硕的螃蟹在网里爬动,引得大家一阵欢呼。老林的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眼角的皱纹也跟着舒展开来,这是属于渔民最踏实的幸福。
渔获被小心翼翼地装进船舱里的水箱,老林会仔细挑选出一些体型较小的鱼,放回海里。旁边的年轻渔民不解地问:“林叔,这些鱼虽然小,但也能卖钱,为啥放回去啊?” 老林蹲下身,指着海里游开的小鱼说:“现在放它们回去,等明年再来,它们就能长成大鱼,到时候咱们才能一直有鱼捕。要是现在都捞走了,以后这片海就该空了。” 年轻渔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默默记下了老林的话。
中午的太阳渐渐升高,海面上的风也温柔了许多。渔民们聚在老林的船上,分享着各自带来的食物。有人带来了腌好的咸鱼,有人带来了刚烙好的饼,还有人从海里捞起几只海虹,简单煮一下就是鲜美的下酒菜。大家边吃边聊,话题从渔获聊到家里的琐事,从海上的趣事聊到村里的变化,笑声和海浪声交织在一起,成了海上最动听的旋律。
下午,渔民们陆续开始返航。老林的 “海韵号” 跟在其他渔船后面,船尾的水花在阳光下划出一道道银色的弧线。船舱里的渔获安静地待在水箱里,偶尔有几条鱼跳出水面,又落回去,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 “新家” 兴奋。老林站在船头,望着渐渐靠近的码头,那里已经有村民在等着了,他们的身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满是期待。
靠岸的时候,码头上一下子热闹起来。村民们围过来,挑选着新鲜的渔获,你一言我一语地跟渔民们聊着天。老林忙着给大家称鱼,手里的秤杆总是翘得高高的,从不亏待买鱼的人。有个老大娘笑着说:“老林啊,你这鱼总是这么新鲜,价格又实在,我们就信你家的。” 老林听了,笑得更开心了,他知道,这份信任,是比渔获更珍贵的东西。
忙完手里的活,天已经黑了。老林收拾好渔船,把缆绳牢牢拴在石柱上。他坐在码头的石阶上,点了一支烟,望着漆黑的海面。海浪拍打着码头,发出 “哗哗” 的声音,像是在跟他说着悄悄话。他想起白天的忙碌,想起年轻渔民的笑脸,想起村民们信任的眼神,心里满是安稳。
村里的渔业合作社就建在码头旁边,晚上的时候,偶尔会有渔民来这里交流经验。老林有时候也会去,跟大家聊聊最近的渔情,分享一些捕鱼的技巧。合作社里的墙上挂着许多照片,有渔民们出海的场景,有满仓渔获的喜悦,还有村里孩子们在海边玩耍的画面。每一张照片,都是村里渔业发展的见证,也是渔民们生活的缩影。
有一次,城里来的摄影师到村里拍渔业题材的照片,老林成了他镜头里的主角。摄影师跟着老林出海,记录下他撒网、收网、挑选渔获的每一个瞬间。后来,照片在城里的展览上展出,很多人通过这些照片,了解到了渔民的生活,也感受到了渔业背后的故事。老林听说后,虽然没去过城里看展览,但心里还是觉得挺骄傲的,觉得自己一辈子干的这个活儿,也挺有意义的。
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了,但也有几个像当初的老林一样,选择留在村里,跟着老一辈学习捕鱼。老林很乐意教他们,把自己几十年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他常跟年轻人说,渔业虽然辛苦,风里来雨里去,但只要用心,就能在这片海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看着年轻人认真学习的样子,老林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也看到了村里渔业的未来。
有时候,老林会带着村里的孩子去海边。他会教孩子们认识不同的鱼类,告诉他们哪些鱼是保护动物,不能捕捞;会跟孩子们讲海里的故事,讲他年轻时和父亲出海的经历;还会带着孩子们一起捡海滩上的垃圾,告诉他们要爱护这片海。孩子们围着老林,听得津津有味,眼里满是对大海的好奇和向往。
海边的日子,平淡却充实。老林每天都会去码头看看他的 “海韵号”,就像看望老朋友一样。有时候,他会坐在船上,擦拭着船桨,整理着渔网,嘴里哼着年轻时唱过的渔歌。歌声在码头上回荡,和海浪声、风声交织在一起,成了村里最特别的声音。
有一年夏天,海边来了一场台风。老林和村里的渔民们一起,把渔船加固好,把码头的设备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台风过后,海面一片狼藉,有些渔船受损了,码头的一些设施也被毁坏了。但渔民们没有抱怨,而是一起动手清理废墟,修理渔船。老林带头干着重活,汗水湿透了衣服,却从没说过一句累。在他看来,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就像这片海,虽然偶尔会发脾气,但只要用心对待,它总会恢复温柔。
台风过后,海里的渔获比往常少了一些,但渔民们并没有气馁。老林带着年轻渔民,换了几个渔场,耐心地寻找着渔获。几天后,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片鱼群密集的海域,收获了满满的渔获。看着船舱里的鱼,年轻渔民们高兴地说:“林叔,还是您有经验,要是没有您,我们说不定还在瞎转悠呢。” 老林笑着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渔业就是这样,遇到困难别放弃,坚持下去就会有收获。”
日子一天天过去,老林的头发越来越白,但他对这片海的热爱却丝毫没有减少。他依然每天早早地出海,傍晚的时候带着渔获回来,重复着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有人问他,这么辛苦,为什么不早点退休享享清福。老林总是笑着说:“我这一辈子都跟海打交道,早就习惯了。只要还能出海,我就想多陪陪这片海,多捕点鱼,给家里添点收入,也给村里的人带来点新鲜的渔获。”
码头边的老槐树,是村里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老林和渔民们常去歇脚的地方。夏天的时候,槐树枝繁叶茂,挡住了炎炎烈日,树下成了最凉快的地方。渔民们坐在树下,聊着天,喝着茶,享受着忙碌后的悠闲。老林有时候会靠在树干上,眯着眼打个盹,梦里都是出海捕鱼的场景,都是这片海给他带来的美好回忆。
村里的渔业,就像这片海一样,有着自己的节奏和故事。它承载着渔民们的生计,也承载着他们的情感和希望。每一个渔民,都是渔业故事里的主角,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浪涛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也书写着村里渔业的过往和现在。
老林常常会想,等自己走不动了,不能再出海了,就坐在码头边,看着年轻的渔民们出海、返航,看着他们收获满满的渔获,看着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相信,不管时代怎么变,这片海依然会滋养着村里的人,渔业依然会是村里最珍贵的财富。而那些藏在浪涛间的故事,也会像海里的浪花一样,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从未停歇。
每当傍晚,夕阳把海面染成橘红色的时候,老林都会站在码头边,望着远方的渔船。海风吹拂着他的白发,海浪拍打着码头,一切都那么宁静而美好。他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能过多久,但他知道,只要这片海还在,只要渔民们对海的热爱还在,那些关于渔业的故事,就会一直继续下去。而他,也会一直守着这片海,守着这份属于渔民的初心。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渔业只是一份普通的职业,是获取食物的一种方式。但对于像老林一样的渔民来说,渔业早已不是简单的谋生手段,它是一种传承,是一种信仰,是刻在骨子里的情怀。每一次出海,每一次收网,每一次与海浪的相遇,都是他们与这片海之间最珍贵的羁绊。而这些羁绊,也让渔业这份职业,有了不一样的温度和意义。
当夜色渐深,码头渐渐安静下来,只有海浪还在不知疲倦地拍打着岸边。老林慢慢走回家,心里想着明天又能和 “海韵号” 一起,去海上迎接新的朝阳。他知道,明天的海或许会有风浪,或许会有意外,但只要他带着对海的敬畏和热爱,就一定能平安归来,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份惊喜。而这份期待,也成了他每天最坚定的动力,支撑着他在渔业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你看,这片海还在涌动,渔船还在航行,渔民们的身影还在浪涛间穿梭。那些关于渔业的故事,也还在继续。那么,当你下次看到餐桌上新鲜的渔获时,会不会想起,在遥远的海边,有一群像老林一样的人,正用他们的汗水和坚守,为我们带来这份来自大海的馈赠?会不会好奇,在那些浪涛之间,还藏着多少我们不知道的、关于渔业的温暖故事?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波光里的生计:渔业那些藏在浪涛间的故事 https://www.7ca.cn/zsbk/zt/60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