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后院的石板桥总在雨季藏着秘密。青灰色的桥身被岁月磨得光滑,靠近桥墩的地方,密密麻麻刻着深浅不一的横线,每一道都对应着某一年夏天的水位。母亲曾蹲在桥边,用红漆把我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描在最高那道线旁,说那是我五岁时发大水,父亲背着我蹚过溪流时的高度。如今再看那些线条,像是时光在石头上折出的褶皱,轻轻触碰,就能听见流水漫过记忆的声音。
儿时总爱蹲在溪边看水位变化。清晨的露水还沾在狗尾草上时,溪水带着夜雾的清凉,漫过脚踝刚好没过小石子。正午阳光把水面晒得发烫,水位会悄悄退下去一些,露出水底青褐色的螺壳。傍晚时分,上游的水库会开闸放水,溪水突然变得湍急,带着细碎的泡沫漫过石板桥的缝隙,我就抱着母亲的衣角,数着水面上漂浮的蒲公英种子,看它们被水流带向远方。那些日子里,水位是看得见的时钟,记录着日出日落,也记录着一个孩子对世界最温柔的好奇。

十二岁那年的夏天,水位线突然变得凶猛。连续半个月的暴雨把天空压得很低,溪水渐渐漫过了石板桥的台阶,母亲把家里的米缸和腌菜坛搬到阁楼上,父亲则每天披着雨衣去村口加固堤坝。我趴在二楼的窗台上,看见平日里温顺的溪水变成了浑浊的黄色,裹挟着树枝和稻草,疯狂地撞击着桥身。那些曾经清晰的水位线被完全淹没,仿佛过往的时光也被这场洪水冲得模糊不清。直到雨停后的第三天,水位才慢慢退去,石板桥的栏杆断了两根,桥身上新添了一道更深的刻痕,父亲说,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留下的记号,要记得敬畏,也要记得坚强。
后来我去外地读书,每次打电话回家,母亲总会提到后院的溪水。她说春天的时候水位刚好没过溪底的水草,鸭子在里面游得很欢;秋天雨水少,溪底的鹅卵石都露了出来,她还在里面捡到过我小时候丢失的玻璃弹珠。我在电话这头想象着溪水的模样,那些关于水位线的记忆,就像溪水里的鹅卵石,被时光打磨得愈发温润。有一年寒假回家,我特意去看石板桥,发现母亲又在桥身上添了几道新的刻痕,最下面那道旁边写着 “小宝回家”,那是我侄女出生那年的水位,母亲说,那天溪水特别清澈,好像知道家里添了喜事。
去年夏天,老家遭遇了罕见的干旱,后院的溪水几乎断流,露出大片干裂的河床。我回家帮忙挑水浇地,路过石板桥时,看见那些曾经被洪水淹没的水位线,如今高高地悬在干裂的泥土上方,像是一道道沉默的伤疤。母亲站在桥边叹气,说活了这么大岁数,从没见过这么低的水位。我蹲下身,抚摸着桥身上那些深浅不一的刻痕,突然意识到,水位线不仅记录着水的高低,更记录着我们一家人的生活轨迹。那些刻痕里,有童年的欢笑,有洪水的恐惧,有岁月的平淡,也有生命的延续。它们就像一本摊开的日记,每一道都是一段难忘的回忆。
前几天收到母亲发来的视频,她说最近下了几场雨,后院的溪水又涨起来了,水位刚好到当年父亲背着我蹚水的那道线。视频里,溪水清澈见底,岸边的芦苇长得很高,风吹过的时候,芦苇花轻轻落在水面上,随波荡漾。我看着视频里的水位线,突然想起小时候母亲教我认水位的场景,她的手指划过那些刻痕,温柔地说:“你看,水会涨也会落,但家永远在这里。” 那一刻,我眼眶突然湿润,原来那些看似普通的水位线,早已把家的温暖和牵挂,深深镌刻在了我的生命里。无论我走多远,只要想起那些刻在石板桥上的线条,就知道有一个地方,永远在等我回去,那里的溪水,永远会带着熟悉的温度,漫过记忆里的时光褶皱。
生活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在水位变化中前行的人。有时水位高涨,我们会遇到挑战和困难;有时水位低落,我们会经历平淡和坚守。但无论水位如何变化,那些刻在生命里的记忆和情感,永远不会被淹没。就像老家后院的石板桥,历经风雨依然矗立,那些深浅不一的水位线,不仅是时光的印记,更是我们心中最柔软的牵挂。它们提醒着我们,要记得从哪里来,要珍惜身边的人,要在岁月的流转中,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每次想起那些水位线,我就会想起母亲的话:“水会涨也会落,但家永远在这里。” 这句话就像一道温暖的光,照亮我前行的路。无论我在外面经历多少风雨,只要想到老家后院的溪水,想到石板桥上那些熟悉的刻痕,就会觉得无比安心。因为我知道,那里有我最亲爱的家人,有我最珍贵的回忆,有一条永远为我流淌的溪水,和那些永远不会褪色的水位线。它们就像时光留给我的礼物,让我在成长的路上,永远不会迷失方向,永远能找到回家的路。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水位线里的时光褶皱 https://www.7ca.cn/zsbk/zt/60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