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薇第一次见到那台光度计的时候,阳光正透过实验室的百叶窗,在操作台面上投下斑驳的条纹。那是台银灰色的老仪器,金属外壳边缘有些许氧化的痕迹,显示屏下方贴着一张泛黄的标签,上面用钢笔写着 “2013.09.12”—— 比她进这家环境检测中心的时间还要早五年。当时带她的张工正用软布擦拭仪器的进光口,见她好奇地凑过来,便指着仪器正面的旋钮说:“这东西看着不起眼,却是咱们实验室的‘火眼金睛’,水里的污染物藏得多深,它都能给你照出来。”
林薇那时候刚从大学毕业,学的是环境工程专业,课本里对光度计的原理记得滚瓜烂熟,却从没亲手操作过真实的仪器。第一天跟着张工做地表水检测,她按照流程取来水样,加入显色剂后摇匀,小心翼翼地将比色皿放进仪器的样品室。按下测量键的瞬间,仪器发出轻微的 “嗡” 声,显示屏上的数字跳动了几下,最终停在 0.085 的位置。张工看了眼数据,又看了看她紧张的表情,笑着说:“别慌,这个数值在合格范围内,说明这片水域的重金属含量没超标。” 那天下午,他们测了二十多个水样,从城区的河流到郊区的水库,每一次数值的跳动都像是在给水体 “把脉”,而那台光度计就是最精准的 “听诊器”。

日子一天天过去,林薇渐渐熟悉了这台光度计的 “脾气”。它对温度很敏感,夏天实验室空调坏了的时候,数值总会出现微小的偏差,她就得提前把校准液和水样放在恒温箱里静置半小时;它也怕灰尘,每次使用前必须用镜头纸仔细擦拭比色皿的外壁,哪怕留下一点指纹,都会影响检测结果。有一次,她负责检测一批工业废水样品,前几个数据都很正常,轮到第五个样品时,显示屏上的数值突然飙升到 1.92,远超国家标准限值。她以为是操作失误,重新取样、加试剂、测量,结果还是一样。她心里一紧,赶紧拿着样品去找张工,张工反复检测了三次,最后叹了口气说:“这不是仪器的问题,是水样真的有问题,得赶紧通知环保部门去现场核查。” 后来她才知道,那家工厂偷偷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多亏了光度计及时 “报警”,才避免了更严重的水体污染。
这台光度计陪林薇走过了十个春秋,见证了她从青涩的实习生成长为实验室的技术骨干。期间实验室更新过不少设备,全自动检测仪、智能分析系统陆续进驻,年轻的同事们更愿意用操作简便的新仪器,但林薇还是习惯用这台老光度计做关键样品的复检。她说:“新仪器固然高效,但这台老伙计每次给出的数值都特别稳,就像老战友一样可靠。” 有一次,市里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模拟化工厂有毒物质泄漏污染水源,要求实验室在一小时内出具检测报告。当时新仪器正好在维护,林薇临危受命,用这台老光度计连续检测了十多个点位的水样。她左手拿着计时器,右手熟练地更换比色皿,汗水顺着额角往下淌,却丝毫不敢分心。当最后一个合格数据出现在显示屏上时,她长长地舒了口气,抬头看向窗外,发现天已经黑了,实验室里只有光度计的指示灯还在温柔地闪烁。
去年冬天,实验室进行设备更新,行政部的同事过来登记老仪器,说要统一报废处理。林薇听到消息后,特意找领导申请把这台光度计留下来。她把仪器搬到自己的办公桌上,仔细清理掉外壳上的氧化痕迹,又重新贴了一张新的标签,上面写着 “2023.11.05—— 继续服役”。现在,这台光度计不再承担日常检测任务,却成了实验室的 “教学工具”。每当有新同事入职,林薇都会带着他们来到这台仪器前,讲述它十年间参与过的检测任务,教他们辨认仪器上每一个按钮的功能。有个刚毕业的小姑娘问她:“林姐,现在都用智能仪器了,为什么还要留着它呀?” 林薇指着仪器显示屏说:“你看,它测出来的不只是一串数字,更是我们对环境的责任。只要它还能工作,我就想让它一直在这里,提醒我们每一个检测人员,要像它一样,永远保持精准和严谨。”
上个月,林薇带着这台光度计参加了市里的仪器设备展,把它放在 “老仪器陈列区”。不少同行看到这台还能正常运行的光度计,都忍不住驻足观看。有位从事环境检测工作三十年的老专家,轻轻抚摸着仪器的外壳,感慨地说:“我刚工作的时候用的就是同款仪器,那时候条件没现在好,全靠它一次次准确检测,守住了不少水环境的安全底线。” 林薇听着老专家的话,再看看身边的光度计,突然觉得它不再只是一台冰冷的仪器,而是有了温度和记忆。它记得每一次水样的颜色变化,记得每一个紧张的检测瞬间,更记得一代又一代检测人员为守护环境付出的努力。
现在,林薇依然会在空闲的时候擦拭这台光度计,有时候会打开仪器,放入空白校准液,听着它熟悉的 “嗡” 鸣声,看着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她常常想,如果这台仪器能说话,它一定会讲出很多关于实验室、关于水环境、关于坚守与责任的故事。而这些故事,还在随着每一次检测、每一个数据,继续书写下去。当新来的同事们围在它身边,好奇地询问它的过往时,你觉得,它下一个要讲述的,会是哪一段难忘的经历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实验室里的光影捕手:一台光度计的十年记事 https://www.7ca.cn/zsbk/zt/60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