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深处的拐角处,藏着一间不足十平米的修缮铺。铺门是褪色的朱红色木门,门框上钉着块斑驳的木牌,上面用墨笔写着 “修旧补新” 四个大字,笔锋虽有些歪斜,却透着股踏实的劲儿。铺子的主人姓陈,邻里们都叫他陈师傅,五十多岁的年纪,手上总沾着些木屑与金属锈迹,指关节因为常年用力而显得有些粗大。每天清晨,陈师傅总会先将铺子门前的青石板路扫干净,再把打磨工具、螺丝刀、铜丝、胶水等物件一一摆放在靠窗的木桌上,阳光透过老式木格窗洒进来,在工具上镀上一层柔和的光。
陈师傅的修缮铺没有固定的营业时间,有人带着需要修理的物件来,他便放下手中的活计仔细查看;没人的时候,他就坐在竹椅上,拿着块旧木料打磨,或是摆弄些零散的零件。上周三下午,住在隔壁单元的张奶奶抱着一个旧座钟走了进来,座钟的玻璃罩裂了道缝,指针也早已停摆。陈师傅接过座钟,先是轻轻擦拭掉表面的灰尘,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内部的齿轮结构,随后从抽屉里找出匹配的玻璃片,又拿出细小的镊子一点点调整齿轮的位置。张奶奶坐在一旁的小板凳上,絮絮叨叨地说着这台座钟的来历,那是她和老伴结婚时买的,陪伴了他们四十多年,老伴走后,她一直舍不得扔。陈师傅没有多说话,只是偶尔在调整零件时抬头,对张奶奶笑一笑。

三个小时后,陈师傅将修好的座钟递给张奶奶。座钟的玻璃罩已经换成了新的,指针在发条的带动下,发出 “滴答滴答” 的清脆声响,与几十年前别无二致。张奶奶接过座钟,眼眶有些发红,她从口袋里掏出钱,想要递给陈师傅,却被陈师傅摆摆手拒绝了。“张奶奶,这钟修起来不费事,您要是不嫌弃,以后钟出了问题,还来我这儿。” 陈师傅说着,又从抽屉里拿出一块绒布,仔细地将座钟包裹好,“天凉了,别让钟受了潮。” 张奶奶握着包裹着座钟的绒布,连声道谢,慢慢走出了修缮铺,陈师傅站在门口,看着她的背影消失在老街的拐角处,才转身回到铺内,继续摆弄桌上的零件。
修缮铺里的物件,大多带着岁月的痕迹。有被孩子摔得外壳开裂的玩具车,有把手松动的老藤椅,有按键失灵的旧收音机,还有边缘磨损的瓷碗。每一件物件被送来时,都带着主人的期待,而陈师傅总能用他的双手,让这些濒临 “退役” 的物件重新焕发生机。上个月,一位年轻的姑娘抱着一个旧相册来到修缮铺,相册的封皮已经脱落,内页的纸张也有些发黄发脆,姑娘说,这是她外婆的相册,里面装着外婆年轻时的照片,还有她父母结婚时的合影,她想把相册修好,让外婆能再翻看这些老照片。陈师傅接过相册,没有立刻动手,而是先找来一本新的卡纸,又拿出专门的胶水和针线,他告诉姑娘,相册的纸张已经很脆弱,不能用普通的胶水粘贴,需要用特制的针线将内页与新的卡纸固定在一起,这样既能保护照片,又能让相册重新变得牢固。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陈师傅每天都会花两个小时修理这本相册。他先用软毛刷轻轻扫去相册内页上的灰尘,再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将照片从旧内页上取下来,放在铺着绒布的桌面上。对于已经有些卷曲的照片,他会用重物压在上面,让照片慢慢恢复平整;对于边缘有些破损的照片,他会用细小的剪刀将破损的部分修剪整齐,再用透明的护角将照片的四角保护起来。然后,他按照照片的时间顺序,将它们一一固定在新的卡纸上,再用针线将卡纸与相册的新封皮缝合在一起。缝合时,陈师傅的动作格外轻柔,每一针每一线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相册的牢固度,又不会损坏卡纸和照片。姑娘每天都会来修缮铺看看相册的修理进度,每次来,都能看到陈师傅坐在窗边,专注地摆弄着相册,阳光洒在他的身上,仿佛将他与这本老相册一同融进了时光里。
相册修好的那天,姑娘特意带着外婆一起来到修缮铺。当陈师傅将修好的相册递给外婆时,老人的手有些颤抖,她慢慢翻开相册,看到里面熟悉的照片,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照片里,年轻的自己穿着旗袍,站在老房子的院子里;女儿穿着婚纱,挽着女婿的手,脸上满是幸福的模样;还有外孙女小时候的样子,扎着两个小辫子,手里拿着糖葫芦…… 每一张照片,都承载着老人的回忆。老人一边翻看,一边给外孙女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姑娘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偶尔帮外婆擦擦眼角的泪水。陈师傅没有打扰她们,只是坐在竹椅上,看着祖孙俩的身影,嘴角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自己修理的不仅仅是一本相册,更是一段珍贵的回忆,一份血脉相连的情感。
修缮铺的角落里,堆着一些暂时无人认领的物件。有一把修好的旧吉他,琴身有些划痕,但琴弦已经换成了新的,轻轻拨动,还能发出悦耳的声音。陈师傅说,这把吉他是半年前一个小伙子送来的,小伙子说他要去外地打工,等赚了钱就回来取吉他,可直到现在,也没有再来过。陈师傅没有把吉他收起来,而是将它靠在墙角,偶尔没事的时候,会弹上几句简单的曲子,吉他的声音在小小的修缮铺里回荡,带着些许思念与期待。还有一个修好的铁皮饼干盒,盒子上印着老式的花纹,陈师傅说,这是一位老奶奶送来的,老奶奶说这个饼干盒是她年轻时单位发的福利,里面装过她给孩子买的糖果,也装过她攒下的零钱,后来盒子的扣子坏了,她就一直把它放在柜子里,直到整理房间时才发现,便送来让陈师傅修理。修好后,老奶奶说要等她的孙子放假回来,让孙子看看这个老饼干盒,所以暂时先放在陈师傅这里。
这些无人认领的物件,就像一个个等待归人的故事,安静地待在修缮铺里,与陈师傅相伴。陈师傅从不催促主人来取,他说,每一件物件都有它的缘分,主人总会在合适的时候想起它,再来把它带回家。有时候,有人会因为时间太久,忘记了自己送来修理的物件,陈师傅也不会抱怨,他会把这些物件仔细收好,等待主人的出现。有一次,一位中年男人突然来到修缮铺,说他几年前送来过一个旧的机械手表,当时因为工作忙,一直没来取,现在突然想起,不知道陈师傅还能不能找到。陈师傅听完,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盒子,打开盒子,里面正是那块旧机械手表。陈师傅说,他记得这位男人,当时男人说这块手表是他父亲留下的,对他很重要,所以他一直把手表放在专门的盒子里,妥善保管。男人看到手表,十分激动,他说他以为手表早就丢了,没想到陈师傅还一直保存着。陈师傅笑着说,这是他应该做的,每一件送来修理的物件,都承载着主人的情感,他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老街的日子过得缓慢而平静,陈师傅的修缮铺就像老街的一个缩影,见证着邻里间的温情,也守护着岁月里的回忆。每天,都有人带着需要修理的物件来到这里,也有人带着修好的物件离开,每一次的相遇与告别,都充满了烟火气与人情味。陈师傅依旧每天清晨打扫门前的青石板路,依旧坐在竹椅上修理各类旧物件,他的手上依然沾着木屑与金属锈迹,却也依然温暖而有力。有时候,孩子们会趴在修缮铺的窗台上,看着陈师傅修理玩具车,陈师傅会拿出一些小零件,教孩子们简单的修理技巧;有时候,老人们会坐在修缮铺门口的小板凳上,和陈师傅聊天,聊着老街的变化,聊着过去的故事。
修缮铺里的时光,仿佛比外面的世界走得更慢一些。在这里,没有匆忙的脚步,没有喧嚣的声音,只有 “滴答” 的钟声、“沙沙” 的打磨声,以及人们轻声的交谈声。每一件被修好的物件,都带着陈师傅的温度,重新回到主人的身边,继续陪伴主人走过接下来的岁月。或许,在很多人看来,陈师傅的工作平凡而普通,甚至有些枯燥,但正是这份平凡的工作,让那些即将被遗忘的物件重新有了价值,让那些沉淀在时光里的回忆得以延续。
夕阳西下时,老街被染上一层温暖的橘红色,陈师傅关上修缮铺的木门,将木牌翻到 “明日再来” 的一面,然后慢慢走回家。老街的路灯渐渐亮起,照亮了青石板路,也照亮了修缮铺门前的那片空地。明天,这里又会迎来新的物件,新的故事,而陈师傅,也会继续用他的双手,在这间小小的修缮铺里,续写着与旧物、与时光有关的絮语。只是不知道,下一个带着物件走进修缮铺的人,会带来怎样的回忆,又会与陈师傅,与这间修缮铺,产生怎样的交集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街角修缮铺里的时光絮语 https://www.7ca.cn/zsbk/zt/60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