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与韧性的诗学表达 —— 论余华《活着》的生命叙事

余华的《活着》自问世以来,始终以其冷峻的叙事风格与厚重的生命意识,在文学领域占据特殊地位。这部作品摒弃了传统文学对苦难的戏剧化渲染,也拒绝为人物命运设置刻意的救赎光环,而是以近乎白描的笔触,记录福贵一生与苦难相伴的历程。当读者跟随着福贵的脚步,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去 —— 父亲在赌输家产的打击后离世,母亲在贫病交加中逝去,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被抽血过量而亡,女儿凤霞在分娩时因产后大出血殒命,妻子家珍与女婿二喜也相继离开,最后只剩福贵与一头老牛相伴余生 —— 这样的情节铺陈没有激烈的控诉,没有绝望的嘶吼,却在平静的叙述中形成强大的情感冲击力,让每个接触这部作品的人都不得不思考:当生命被剥去所有外在的支撑,只剩下 “活着” 本身时,其意义究竟何在?

《活着》的叙事魅力,首先体现在其对 “苦难” 的独特处理方式上。余华没有将苦难塑造成某种道德惩戒的工具,也没有将其简化为社会批判的载体,而是让苦难成为生命存在的一种常态。福贵的苦难并非源于个人的恶行,也不完全是时代的偶然,更多时候,它就像空气一样包裹着生命,无法逃避,也无需抱怨。这种叙事选择打破了读者对 “苦难叙事” 的固有期待 —— 人们习惯在文学作品中寻找苦难背后的 “原因” 与 “结果”,期待正义的降临或命运的转折,但在《活着》里,所有这些期待都被消解。福贵没有反抗苦难的惊天动地的壮举,他只是在亲人离世后,默默料理后事,然后继续往前走:为了给母亲治病,他去城里买药却被抓壮丁;儿子死后,他偷偷去坟前看看,然后回家安慰妻子;女儿出嫁时,他尽力准备嫁妆,看着她有了自己的家。这种 “不反抗” 的韧性,比任何激烈的抗争都更接近生命的本质 —— 很多时候,生命的力量不在于战胜苦难,而在于在苦难中依然保持活下去的勇气。

在人物塑造层面,福贵这一形象的价值,在于其 “普通人” 的特质。他不是英雄,也不是圣人,甚至在人生的前半段,他还是一个挥霍家产、沉迷赌博的 “败家子”。余华没有刻意美化福贵,而是真实地展现了他的缺点与成长:年轻时的他,对父母的劝告置若罔闻,对妻子的辛劳视而不见,直到把家产全部赌输,才在父亲的离世中幡然醒悟。这种 “不完美” 的设定,让福贵的形象更加立体,也让他后来的经历更具普遍性。当读者看到福贵从一个浪荡子转变为一个为家庭奔波的丈夫、父亲时,会感受到生命在苦难中的蜕变;而当他面对亲人一个个离去,却依然选择活着时,又会被这种 “向死而生” 的勇气所打动。福贵的 “普通”,恰恰让更多读者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 每个人的生命中或许都有过困境与失去,而福贵的经历,正是对人类共同生命体验的文学表达。

《活着》的语言风格,同样为作品的主题表达增色不少。余华的文字简洁、克制,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复杂的句式,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在描写有庆之死时,作品写道:“有庆躺在坑里,越坑越小,我用手把土盖上去,把小石子都捡出来,我怕石子硌着他。埋掉了有庆,天就黑了。” 这样的文字没有任何抒情,只是客观地记录福贵的动作与环境,但读者却能从 “把小石子都捡出来” 这个细节中,感受到福贵内心的悲痛与对儿子的珍视。这种 “以简驭繁” 的语言艺术,让苦难的表达避免了煽情的嫌疑,也让情感的传递更加真实。余华曾说:“我追求的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不是来自于华丽的语言,而是来自于真实的叙述。” 在《活着》中,这种 “真实的叙述” 让每个字都充满分量,仿佛不是作者在讲述故事,而是福贵本人坐在读者面前,平静地回忆自己的一生,那些逝去的亲人、经历的苦难,都在这种平静的叙述中,沉淀为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

值得注意的是,《活着》并非一部传递 “苦难美学” 的作品,它真正的价值,在于通过福贵的经历,探讨了 “活着” 本身的意义。当福贵最后与老牛相伴,每天在田野间劳作、说话时,他的 “活着” 已经超越了物质层面的需求,成为一种精神层面的坚守。他不再为了追求财富、地位或幸福而活,而是为了 “活着” 而活着 —— 活着看日出日落,活着看四季轮回,活着回忆那些曾经陪伴过自己的人。这种对 “活着” 本身的珍视,恰恰是现代社会中许多人所缺失的。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常常为了追求外在的成功而忽略生命的本质,为了逃避短暂的困境而放弃活下去的勇气,而《活着》通过福贵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如何面对失去;不在于你经历了多少幸福,而在于你在苦难中是否依然能保持对生命的热爱。

从文学传统的角度来看,《活着》继承了中国文学中 “悲而不伤” 的审美特质。作品虽然充满了苦难,但始终没有陷入绝望的泥潭。福贵的一生充满了失去,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他会在耕种时跟老牛说话,会在空闲时回忆亲人的往事,会在遇到困难时想办法解决,而不是沉溺于痛苦。这种 “悲而不伤” 的基调,让作品在展现苦难的同时,也传递出生命的温暖与力量。正如作品结尾所写:“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这里的 “土地” 象征着生命的根基,即使黑夜来临,即使苦难相伴,土地依然会召唤着生命继续前行。这种对生命的坚定信念,正是《活着》能够跨越时代与地域,打动不同读者的根本原因。

《活着》的价值,还在于它对文学功能的重新定义。在许多文学作品追求情节的曲折、思想的深刻或形式的创新时,《活着》却回归到文学最本质的功能 —— 记录生命、传递情感。它没有复杂的思想体系,也没有晦涩的象征手法,只是通过一个普通人的一生,展现了人类共同的生命体验。这种 “回归本质” 的创作态度,让《活着》具有了持久的生命力。多年来,无论是中国读者还是外国读者,无论是经历过苦难的老一辈还是成长在和平年代的年轻人,都能在《活着》中找到共鸣。因为福贵的故事,本质上是每个人的故事 —— 我们都会经历失去,都会面对困境,都会思考生命的意义,而《活着》告诉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苦难,只要保持活下去的勇气,生命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价值。

余华的《活着》以其对苦难的独特处理、对普通人形象的真实塑造、简洁克制的语言风格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讨,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没有刻意渲染苦难,也没有廉价的乐观主义,而是以平静的叙事态度,展现了生命在苦难中的韧性与力量。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活着》所传递的 “珍视生命、勇敢活下去” 的信念,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无论生活给予我们怎样的考验,都不要放弃对生命的热爱,因为 “活着” 本身,就是最伟大的意义。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苦难与韧性的诗学表达 —— 论余华《活着》的生命叙事 https://www.7ca.cn/zsbk/zt/60979.html

上一篇 2025年10月18日 12:08:12
下一篇 2025年10月18日 12:21:46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