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把人类思想史比作一所中学,那启蒙文学绝对是班里最让 “教导主任” 头疼的学生 —— 上课不乖乖记笔记,反而总盯着课本里的漏洞举手提问,下课还拉着同学讨论 “为什么校规不能改改”,就连写作文都满纸 “离经叛道” 的观点。可偏偏就是这个 “问题学生”,后来成了改变整个校园风气的关键人物,让越来越多的人明白:原来思考这件事,不用总跟着标准答案走。
说起来,启蒙文学的 “叛逆” 可不是无理取闹,而是带着满满的 “干货” 在 “怼” 那些不合理的规矩。就拿伏尔泰来说吧,这位先生简直是当时欧洲的 “吐槽界顶流”,别人不敢说的话他敢说,别人不敢碰的 “禁区” 他偏要闯。有一次,他听说有人因为发表不同观点被关了起来,立马写文章把当时的权力阶层调侃了一顿,说他们 “既没脑子又没度量,只能靠关人来掩盖自己的无知”。这番话放在现在,大概就是朋友圈里被疯狂转发的 “爆款吐槽文”,而在几百年前,却像一颗投入死水的石子,让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权威也不是永远正确的。
不过,启蒙文学可不止会 “怼人”,它还特别擅长用讲故事的方式 “灌心灵鸡汤”。比如《格列佛游记》,表面上写的是主人公在各个奇怪国家的冒险经历,一会儿被小人国的人绑起来,一会儿又在大人国里变成 “小不点”,读起来像童话故事一样有趣。可实际上,作者斯威夫特是在借着这些荒诞的情节,暗戳戳地讽刺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弊端 —— 官员们像小人国里的政客一样勾心斗角,贵族们则像大人国里的巨人一样傲慢无知。读者笑着读完故事,才猛然发现:原来作者是在借着童话 “骂醒” 那些装睡的人,这种 “笑里藏刀” 的写法,可比直接说教有意思多了。
更有意思的是,启蒙文学还特别懂得 “接地气”,它不喜欢用那些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反而偏爱用老百姓能听懂的大白话写作。就像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里面收录的内容从天文地理到生活常识,应有尽有,而且语言通俗易懂,就像一本 “万能工具书”。当时有个农民,本来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偶然间得到了一本《百科全书》的节选本,居然跟着里面的内容学会了修理农具,还搞懂了节气和耕种的关系。后来他逢人就说:“这本书比村里的老秀才有用多了,秀才只会摇头晃脑念‘之乎者也’,这本书却能教我怎么把地种好。” 可见启蒙文学当时就懂得:要想让思想传播得远,就得放下 “文化人的架子”,跟老百姓 “唠家常”。
当然,启蒙文学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 “受欢迎” 的,它在当时可是妥妥的 “禁书专业户”。很多统治者把启蒙书籍当成 “洪水猛兽”,不仅下令烧毁,还到处抓捕传播这些书籍的人。有一次,法国警察在一个书商的仓库里搜出了几百本伏尔泰的著作,气得当时的国王路易十五大骂:“这些书比敌人的军队还可怕!” 可有趣的是,越是禁止,人们就越想读。有人把启蒙书籍藏在面包里偷偷运送,有人在深夜里借着蜡烛光抄录书中的内容,甚至还有贵族冒着风险,在自己的城堡里举办 “秘密读书会”,专门讨论这些 “禁书” 里的观点。就像现在的年轻人越被禁止玩游戏就越想玩一样,当时的人们也是越被禁止读启蒙书籍,就越觉得这些书里藏着 “大秘密”。
而且,启蒙文学还特别会 “拉帮结派”,它不是一个人在 “战斗”,而是一群思想家联手 “搞事情”。伏尔泰负责 “吐槽” 权力阶层,卢梭负责宣扬 “人人平等” 的理念,孟德斯鸠则琢磨着怎么设计更合理的社会制度,他们就像一个 “思想天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拿手绝活”,却又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有一次,伏尔泰和卢梭因为观点不同吵了起来,两个人互相写文章 “攻击” 对方,吵得不可开交,可当有人想趁机打压他们的时候,两人又立马 “休战”,联手对抗共同的敌人。这种 “吵架归吵架,正事不耽误” 的态度,像极了现在的网友 —— 虽然平时在评论区吵得面红耳赤,但遇到重要的事情,总能团结起来。
最让人觉得有趣的是,启蒙文学的 “影响力” 还特别 “跨界”。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还悄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比如在启蒙思想流行之前,欧洲的贵族们喜欢把自己打扮得花里胡哨,衣服上缀满珠宝和蕾丝,走路都得小心翼翼生怕弄坏了。可启蒙思想家们觉得这样太 “矫情”,他们提倡简约、自然的生活方式,还带头穿起了宽松舒适的棉麻衣服。没想到这种穿搭风格很快就流行开来,就连一些贵族也开始放弃华丽的服饰,换上了朴素的衣服。有个贵族夫人甚至说:“穿棉麻衣服比穿丝绸舒服多了,而且不用再担心被蕾丝勾住头发,启蒙先生们可真是帮了我大忙。” 你看,启蒙文学不仅能 “改变思想”,还能 “引领时尚”,这本事可不是一般的大。
现在回头看,启蒙文学就像一个调皮又聪明的 “引路人”,它用幽默的方式打破了沉闷的思想牢笼,用通俗的语言拉近了文化与大众的距离,还用坚定的态度推动着社会的改变。它或许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无数人的心里种下了 “独立思考” 的种子。那么,当我们今天读着那些有趣的启蒙故事时,会不会也像几百年前的人们一样,突然产生一个新奇的想法,或者对习以为常的事情多了一份思考呢?毕竟,思想的火花从来都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熄灭,说不定下一个被启蒙文学 “点亮” 的,就是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当启蒙文学遇上 “叛逆期”:原来古人比我们还会 “怼” https://www.7ca.cn/zsbk/zt/61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