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定你每天都在跟音译词打交道,只是自己没太留意。早上起床冲杯 “咖啡”,出门前喷点 “香水”,上班路上听首 “嘻哈” 歌曲,中午点份 “披萨” 当午餐,晚上跟朋友去 “KTV” 嗨唱 —— 这些天天挂在嘴边的词,全都是从其他语言音译过来的。音译就像个悄悄穿梭在不同语言之间的 “翻译小使者”,把外语单词的发音巧妙转化成中文,让我们不用查字典也能轻松记住和使用。
很多人觉得音译就是简单把发音对应过来,其实这里面藏着不少巧思。比如 “沙发” 这个词,英文是 “sofa”,中文用 “沙” 和 “发” 两个字,不仅读起来跟原词很像,还让人联想到坐在上面软软的、像沙子一样舒服的感觉。还有 “可乐”,英文 “cola”,用 “可” 和 “乐” 组合,既保留了发音,又暗示喝起来让人开心的味道,难怪小朋友听到这个词就会眼睛发亮。
其实早在古代,咱们的老祖宗就开始用音译了。比如 “葡萄”“石榴” 这些水果,都是从西域语言音译过来的,几千年来一直沿用至今。到了近代,随着中外交流越来越多,更多音译词走进了日常生活。像 “摩登”(modern)这个词,在民国时期特别流行,当时的杂志上经常能看到 “摩登女郎” 的照片,现在虽然不常用了,但偶尔在老电影里听到,还是会觉得很有年代感。
不过音译也不是随便找几个发音像的字就行,有时候还得考虑文化差异。比如 “巧克力”(chocolate),如果当初翻译成 “巧格力”,虽然发音也像,但就少了食物的感觉;而 “巧克力” 这三个字,看起来就甜甜的,让人一下子就能联想到它的味道。还有 “幽默”(humor),这个词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翻译的,原本有人翻译成 “喜感”“谐趣”,但都不如 “幽默” 来得文雅又准确,现在已经成了咱们日常用语里必不可少的词。
有时候音译还会带来一些有趣的误会。比如有人第一次听到 “苏打水”(soda water),还以为跟 “苏” 这个姓氏有关;还有 “凡士林”(vaseline),不少人小时候都以为是某种 “林子” 里产的东西。不过这些小误会也正是音译的可爱之处,等弄明白背后的由来,反而会觉得更有意思。就像 “克隆”(clone)这个词,刚出现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很陌生,后来随着科技新闻的普及,现在连小朋友都知道 “克隆羊多莉” 的故事,也明白 “克隆” 就是复制的意思。
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用的网络流行词,其实也是音译来的。比如 “比心” 虽然不是直接音译,但 “欧巴”(oppa)、“欧尼”(unnie)这些来自韩语的词,都是纯音译,现在在综艺节目和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还有 “打卡”(check in),虽然 “打卡” 两个字本身有其他意思,但作为 “check in” 的音译用法,已经成了年轻人记录生活的常用词,不管是去旅游还是去餐厅吃饭,都喜欢在朋友圈 “打卡” 分享。
音译就像一座桥梁,把不同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连接起来。有时候我们用着某个音译词,可能不会特意去想它来自哪里,但它却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我们的表达方式,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趣。比如喝 “奶茶” 的时候,可能不会想到 “奶茶” 这个词其实也受到了外语的影响;但当我们跟朋友说 “去喝杯奶茶吧”,大家都能立刻明白意思,这就是音译的魔力。
下次你再用到 “汉堡”“薯条”“冰淇淋” 这些词的时候,不妨多留意一下,想想它们原本的发音是什么样的,翻译的人又为什么会选择这几个字。说不定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藏着这么多有趣的音译小秘密,而这些小秘密,也让我们的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多彩。
常见问答
- 问:音译词都是从英语来的吗?
答:不是哦,音译词来自很多不同的语言,比如 “葡萄” 来自西域语言,“欧巴” 来自韩语,“咖喱”(curry)来自印地语,还有 “榻榻米”(tatami)来自日语,只是英语来源的音译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而已。
- 问:为什么有的词用音译,有的词用意译呢?
答:这主要看哪个更方便理解和使用。比如 “电脑” 是意译,因为直接说明是 “用电的大脑”,很容易明白;而 “沙发” 如果用意译,可能要翻译成 “可坐的软家具”,既麻烦又不好记,所以就用了音译。
- 问:有没有音译和意译结合的词呢?
答:当然有啦,比如 “啤酒”(beer),“啤” 是音译,“酒” 是意译,既保留了原词发音,又说明了它的类别;还有 “卡车”(truck),“卡” 是音译,“车” 是意译,这样大家一看就知道是一种车。
- 问:会不会因为音译词太多,导致我们自己的语言被影响呢?
答:其实不用担心,咱们的汉语本身就很有包容性,会吸收有用的外来词,同时也会保持自己的特色。而且很多音译词用久了,已经完全融入汉语了,比如 “咖啡”“沙发”,大家早就觉得它们是汉语里本来就有的词了。
- 问:普通人能创造新的音译词吗?
答:理论上可以,但要让大家都接受就不容易啦。比如以前有人把 “email” 翻译成 “伊妹儿”,虽然很有趣,但后来还是 “电子邮件” 这个意译更常用;不过如果你的音译特别巧妙,说不定也能流行起来,比如 “吐槽”(tucao)就是个很成功的例子。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那些藏在生活里的 “音译小彩蛋”,你发现了吗? https://www.7ca.cn/zsbk/zt/61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