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里的时光秘语:一本南宋善本的修复奇缘

林砚秋第一次见到那本《春秋集注》时,指尖刚触到封面就忍不住屏住了呼吸。深褐色的绢面已经泛出陈旧的米白色,边角处裂开细小的蛛网纹,仿佛轻轻一碰就会化作飞灰。书脊上用蝇头小楷写的书名早已模糊,唯有在侧光下才能辨认出 “嘉定十三年刊” 的字样 —— 这是她在古籍修复室工作五年里,遇到的最珍贵的南宋善本。

送书来的是位姓周的老先生,鬓角全白,怀里揣着的蓝布包袱被摩挲得发亮。他把书放在桌上时动作极轻,像是捧着易碎的月光,“这是我祖父传下来的,文革时藏在墙缝里才保住,去年梅雨季节漏了水,你看这页……” 老先生翻开第三十七页,泛黄的纸页上晕开大片深褐色水渍,几处字迹已经洇成了模糊的墨团,“我跑了三个城市的博物馆,他们都说修不好,姑娘,你要是也没办法,我就只能把它当传家宝供着了。”

林砚秋蹲下身仔细观察,指尖隔着无菌手套抚过水渍边缘。纸页是南宋常见的竹纸,纤维早已老化变脆,水渍里还藏着细微的霉点,最棘手的是右下角有半页已经粘连在一起,强行分开很可能会撕裂纸纤维。她想起师父曾说过,修复善本就像给老人治病,急不得,要先摸清 “病情”。

接下来的半个月,林砚秋每天都泡在修复室里。她先用软毛刷蘸着特制的去霉剂,一点一点清理纸页上的霉斑,动作轻得像在给婴儿拂去胎毛。遇到粘连的地方,就用温水浸湿的桑皮纸敷在上面,等纸纤维慢慢软化后,再用竹镊子小心翼翼地分开。有一次,她为了处理一个不到两毫米的破洞,整整坐了三个小时,眼睛盯着放大镜都看红了,直到把撕下来的细如发丝的竹纸纤维,一点点补在破洞上,才松了口气。

修复室的窗外有棵老槐树,刚开始修复那本书时,枝头刚冒出嫩黄的芽尖。等她开始给书重新装裱封面时,槐花都已经开得满院飘香了。她特意选了和原书材质相近的古绢,染成深褐色时,调了好几次颜料才找到最接近的色泽。装订时用的棉线也是仿古的,每一针都按照南宋的装帧方式来缝,手指被线勒出了红印也不在意。

那天周老先生来取书时,林砚秋特意在修复室里摆了张木桌,把书放在铺着青布的托盘里。老先生翻开书的瞬间,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他用指腹轻轻抚过修复好的书页,声音都在发抖:“和我小时候见的一模一样,你看这‘仁’字,原来缺了一点,现在补得一点痕迹都没有……” 林砚秋看着他激动的模样,忽然想起师父说过的话:善本不只是书页上的文字,更是藏在墨香里的时光,是一代人又一代人的念想。

有天晚上,林砚秋加班整理修复档案,翻到那本《春秋集注》的记录时,发现最后一页空白处,有一行极小的铅笔字,是周老先生留下的:“先祖曾在此书批注‘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今修复完好,愿此语能传至后世。” 她忽然明白,自己修复的不只是一本旧书,更是把那些快要被时光淹没的故事,重新缝进了岁月里。

后来,周老先生带着那本书来参加了一次古籍展览,很多人围着看这本南宋善本,听他讲书里的故事。林砚秋站在人群外,看着阳光透过玻璃展柜,落在泛黄的纸页上,那些曾经模糊的字迹,此刻在光线下清晰得仿佛能看见当年刻书人留下的刀痕。有个小朋友拉着妈妈的手问:“妈妈,这本书比奶奶的奶奶年纪还大吗?” 妈妈笑着点头:“是啊,而且它还会继续陪着很多人走下去。”

林砚秋回到修复室时,桌上放着一本刚送来的清代善本,封面已经破损严重。她轻轻翻开第一页,纸页上还留着淡淡的樟木香气,像是从百年前的时光里飘来的。她拿起软毛刷,准备开始新的修复工作,窗外的槐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轻声诉说着那些关于传承与守护的故事。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这本清代善本也会像《春秋集注》一样,带着新的温度,走进另一个人的生命里,继续书写属于它的时光秘语。

当暮色漫进修复室,林砚秋把刚整理好的修复工具一一归位,目光落在墙角的书架上。那里整齐地摆放着她修复过的善本,每一本都有着不同的封面,却同样散发着淡淡的墨香。她伸手拂去书架上的薄尘,忽然好奇,多年后,会不会有另一个像她一样的人,捧着这些书,在墨香里读懂今天的故事?会不会有人在某个午后,翻开其中一本,忽然发现书页间藏着的,不只是古老的文字,还有一段关于守护的温暖时光?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墨香里的时光秘语:一本南宋善本的修复奇缘 https://www.7ca.cn/zsbk/zt/61102.html

上一篇 2025年10月18日 17:39:19
下一篇 2025年10月18日 17:47:26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