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翻开一本书时,总觉得自己只是个被动的接受者 —— 作者在书页里藏好故事和观点,我们像拆包裹一样把它们一一取出。可实际上,每次阅读都是一场热闹的对话,不光有作者在 “说话”,我们自己的经历、情绪甚至当下的心情,都在悄悄参与这场交流。这就是读者反应批评想告诉我们的核心:读书从来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读者和文本一起完成的创作。
就拿我去年夏天读《小王子》的经历来说吧。第一次读是在初中,那时候满脑子都是 “狐狸好可爱”“玫瑰太傲娇”,觉得这就是个有趣的童话;去年夏天失业在家,再翻到 “重要的东西眼睛看不见” 这句话时,突然鼻子一酸 —— 想起之前和同事一起熬夜赶项目的日子,那些没说出口的感谢、一起分享的泡面,不就是 “眼睛看不见” 却格外重要的东西吗?同样的文字,因为不同的人生阶段,读出了完全不一样的味道。这大概就是读者反应批评最迷人的地方:它不纠结于作者原本想表达什么,更在意读者从文字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可能有人会问,那这样一来,读书岂不是没有 “标准答案” 了?其实读者反应批评从来不是要否定文本本身的价值,而是想打破 “只有作者说的才对” 的束缚。就像大家一起看一部电影,有人为爱情线流泪,有人盯着镜头里的细节分析,还有人联想到自己的生活 —— 这些不同的反应,不是谁对谁错,而是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和作品 “交朋友”。
我身边有个朋友特别喜欢读侦探小说,每次读到一半就会停下来自己画线索图,还会在书页空白处写 “这个角色肯定有问题”“这里的伏笔没那么简单”。有时候她猜的结局和作者写的完全不一样,可她还是特别开心,说 “就算没猜对,我和作者一起‘斗智斗勇’的过程已经够有意思了”。这种主动参与的阅读,比单纯等着作者揭晓答案要有趣得多。读者反应批评就是要鼓励这种互动,让我们意识到,自己不是书的 “旁观者”,而是和作者一起完成故事的 “合伙人”。
还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读鲁迅的《孔乙己》。有个朋友小时候在农村长大,她说看到孔乙己穿着长衫站在柜台前的样子,就想起村里那个总爱摆架子却过得潦倒的老人;另一个朋友刚毕业工作,觉得孔乙己身上的 “迂腐” 像极了自己刚入职时不懂变通的样子;而我因为喜欢研究方言,特别注意到文中 “茴香豆” 的几种写法,还去查了当时的语言习惯。同样一篇文章,我们因为各自的经历,看到了完全不同的侧面。这就是读者反应批评强调的 “意义的生成”—— 文本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读者带着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和文字碰撞出来的火花。
不过,也有人会担心:如果每个人都按自己的理解来读,会不会把作者的原意 “读歪了”?其实这种担心有点多余。就像我们和朋友聊天,对方说一句话,我们会根据自己的经历来理解,但这不代表我们会完全曲解对方的意思。阅读也是一样,文本本身就像一个 “框架”,它会给我们一些引导,而读者的反应则是在这个框架里填充属于自己的细节。比如《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作者已经把她的敏感和才情写得很清楚,但不同的读者会从她身上看到不同的东西 —— 有人心疼她的身世,有人欣赏她的诗意,有人觉得她太多愁善感。这些不同的理解,不是对文本的 “背叛”,而是让文本的生命力变得更丰富。
记得有位学者说过,“一本书的生命,是在读者的阅读中才真正开始的”。确实,一本没人读的书,只是一叠印着字的纸;只有当读者翻开它,把自己的情绪、回忆、思考都放进去,它才变成一本有温度、有故事的 “活书”。就像小时候读《西游记》,我们只觉得孙悟空打妖怪很酷;长大后再读,会看到唐僧的坚持与纠结,八戒的真实与可爱,沙僧的默默付出;或许等我们老了,又会从里面读出人生路上的艰难与修行。每一次阅读,都是和过去的自己、和文本、和作者的一次重逢。
现在想想,我们之所以会反复读同一本书,其实就是在期待和它的 “新对话”。可能是某个段落,第一次读时没在意,第二次读却突然击中了自己;也可能是之前不喜欢的角色,后来因为自己有了类似的经历,突然理解了他的选择。这种不断变化的阅读体验,正是读者反应批评想让我们珍惜的。它让我们明白,读书不是为了寻找一个唯一的 “正确答案”,而是为了在文字里找到和自己、和世界对话的方式。
那么下次翻开一本书时,不妨试着放下 “我要读懂作者” 的执念,多问问自己:这段文字让我想起了什么?我为什么会喜欢这个角色?这里的情节如果是我来写,会有不一样的走向吗?带着这些疑问去读,你会发现,每一本书都变成了一个可以聊天的朋友,而每一次阅读,都是一场独一无二的、只属于你的对话。你会不会也好奇,下一次翻开熟悉的书页,又会和它碰撞出怎样不一样的火花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当我们读一本书时,到底在和谁对话? https://www.7ca.cn/zsbk/zt/61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