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漫过时光的褶皱

墨香漫过时光的褶皱

老周的阁楼藏着整座城市最柔软的秘密。推开吱呀作响的木梯门,霉味与纸香便会裹着尘埃扑面而来,那些码到屋顶的旧书像沉默的守护者,在昏黄灯泡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二十年前他从倒闭的古籍书店接手这批宝贝时,女儿刚上小学,如今姑娘在国外研究比较文学,每次视频都要叮嘱他别再往阁楼堆新收来的旧书 —— 可他总忍不住,看见书页间夹着的叶脉或褪色信笺,就像遇见了别人没说完的心事。

去年深秋,一个穿卡其布风衣的姑娘敲开老周的店门。她抱着本泛黄的《边城》,书脊处用蓝墨水写着 “林晚秋” 三个字,扉页里夹着张 1987 年的电影票根。姑娘说这是外婆的遗物,外婆临终前总念叨当年借出去的另一本《围城》,书里夹着她和外公的定情诗。老周蹲在阁楼角落翻找了一下午,终于在一箱民国期刊下摸到那本蓝布封皮的书,翻开时两张叠在一起的信笺轻轻飘落,娟秀的字迹里藏着少女心事:“今夜月色好,想与你共赏沱江的雾。” 姑娘捧着书哭了很久,老周递纸巾时发现,她风衣口袋里露出的笔记本上,也写着 “林晚秋” 三个字。

墨香漫过时光的褶皱

那本《围城》后来被姑娘捐赠给市图书馆,展览时老周特意去看了。玻璃展柜里,信笺被小心地装裱起来,旁边配着姑娘写的文字:“外婆说,好的文字能把时光折成纸船,载着思念漂过岁月的河。” 老周站在展柜前想起自己的父亲,小时候父亲总在煤油灯下读《三国演义》,读到关羽败走麦城时,会摘下老花镜抹眼角的泪。那时他不懂书里的悲欢,直到父亲去世后,他在旧木箱里找到那本包着牛皮纸的《三国演义》,书页间夹着父亲写的批注:“乱世英雄多无奈,恰似浮萍逐水流。” 那一刻,他忽然读懂了父亲深夜的叹息。

巷尾的咖啡馆里,年轻的编剧小苏总坐在靠窗的位置写剧本。她的笔记本电脑旁总放着一本翻旧的《红楼梦》,喝咖啡时会用铅笔在书页空白处写些零散的句子。有次老周去买咖啡豆,看见她对着 “花谢花飞飞满天” 的段落发呆,眼角还挂着泪。后来熟了才知道,小苏的母亲去年因癌症去世,母亲生前最爱的就是《红楼梦》,母女俩曾约定一起去苏州看黛玉葬花的取景地。母亲走后,小苏每次写不下去剧本,就会翻开母亲批注过的《红楼梦》,看见母亲写在 “一朝春尽红颜老” 旁边的 “珍惜眼前人”,就觉得又有了继续创作的勇气。

上个月咖啡馆举办读书分享会,小苏把母亲的《红楼梦》带去做了展示。书页里夹着母亲收集的干枯花瓣,还有一张母女俩在樱花树下的合影。小苏读母亲写的批注时,台下很多人都红了眼眶。老周坐在最后一排,想起自己阁楼里那本 1953 年版的《朝花夕拾》,书里夹着小学老师送他的书签,上面写着 “读书能让心灵长出翅膀”。当年他因为家贫辍学,是这位老师偷偷把旧书送给他,鼓励他不要放弃学习。如今老师早已过世,但每当他在阁楼整理旧书,就觉得老师的话语还在耳边回响。

文学从来不是束之高阁的奢侈品,它藏在普通人的生活褶皱里,在深夜的台灯下,在咖啡馆的玻璃窗旁,在祖孙相传的旧书里。就像老周阁楼里的那些书,每一本都藏着一个故事,每一页都记录着时光的痕迹。有人在文字里寻找慰藉,有人在故事里遇见自己,有人把思念写进书页,让墨香载着情感穿越岁月的阻隔。

有天傍晚,老周在阁楼整理书籍时,发现一本 1972 年版的《青春之歌》,扉页上用铅笔写着 “送给我最亲爱的妹妹,愿你永远保持热爱”。书的最后一页夹着张黑白照片,两个扎着麻花辫的姑娘站在天安门广场前,笑容灿烂得像阳光下的向日葵。老周猜想,这或许是一对姐妹年轻时的信物,不知为何流落到旧书市场。他把照片和书小心地放进锦盒,打算下次图书馆征集老物件时捐赠出去 —— 他想让更多人知道,这些带着温度的文字和物件,都是时光留下的珍贵礼物。

夜色渐深,阁楼里的灯泡发出温暖的光。老周轻轻合上一本 1980 年版的《平凡的世界》,书里夹着的粮票和旧照片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书页上,仿佛在与这些沉睡的文字对话。他想起女儿视频时说的话:“爸爸,您守护的不是旧书,是无数人心中的光。” 老周笑了笑,给自己泡了杯热茶,又拿起另一本旧书,慢慢翻开时光的篇章。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墨香漫过时光的褶皱 https://www.7ca.cn/zsbk/zt/61132.html

上一篇 2025年10月18日 19:19:04
下一篇 2025年10月18日 19:24:53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362039258#qq.com(把#换成@)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10:30-16: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