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文学鉴赏,很多人脑海里会立刻蹦出 “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象征意义” 这类让人头皮发麻的词汇,仿佛必须端着架子、皱着眉头,才能配得上那些印在泛黄书页上的文字。但如果你愿意放下 “高大上” 的滤镜,就会发现不少经典名著里藏着比网络段子还鲜活的生活场景,那些看似严肃的角色,其实也和我们一样有着让人捧腹的小毛病、小纠结。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些藏在文字里的 “笑点密码”,用唠嗑的方式聊聊文学鉴赏这件事儿 —— 毕竟,能让人笑着读懂的经典,才更有住进心里的魔力。
就拿《红楼梦》来说,多数人印象里它是一部满是哀愁的悲剧,姑娘们的眼泪比秋雨还多,家族的衰败比落叶还凉。可若你仔细咂摸书中的饮食描写,会发现曹雪芹简直是个隐藏的 “美食博主”,而且还是自带幽默感的那种。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时,众人吃螃蟹宴,王熙凤笑着说 “这会子又把那螃蟹端上来,又怕存住冷在里头,一时拿不出来”,这话听着是体恤下人,实则藏着大户人家的 “精致讲究”—— 连吃个螃蟹都要算计着温度,搁现在怕是得配个恒温箱。再看宝玉吃莲叶羹那段,光是做汤的模子就有 “一寸见方的银模子,共有三四十样,打的十分精巧”,煮个汤比现在做甜品还讲究仪式感。要是把这些情节搬到现代,估计会有人吐槽:“这哪是吃席,分明是在拍美食纪录片吧!”
不光《红楼梦》里有好玩的细节,《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简直就是 “搞笑天团”。唐僧看似一本正经,实则常常犯迷糊,比如三打白骨精时,被妖怪的障眼法骗得团团转,对着孙悟空念紧箍咒的样子,像极了被谣言误导、对着身边人乱发脾气的长辈;孙悟空虽然神通广大,却总爱和猪八戒互怼,每次猪八戒偷懒耍滑,他都会变着法儿地调侃,比如路过火焰山时,猪八戒抱怨 “这火也太旺了,俺老猪的肚子都要被烤化了”,孙悟空立马接话:“你这呆子,要是把你烤了,说不定还能当烤猪卖个好价钱呢!”;猪八戒更是整部书的 “笑点担当”,贪吃又爱吹牛,路过高老庄时,明明是被孙悟空打败,却嘴硬说 “俺老猪是自愿留下来帮高太公干活的,要不是那猴子多管闲事,俺早就娶了高小姐当上门女婿了”,那委屈巴巴的样子,让人忍不住想笑;就连最老实的沙和尚,也有可爱的一面,每次师徒几人吵架,他总是默默扛起行李,嘴里念叨着 “大师兄,二师兄,师父又被妖怪抓走了”,像极了团队里负责收拾烂摊子的 “老好人”。要是把他们的旅途拍成综艺,估计收视率能秒杀现在的很多真人秀。
再说说国外的经典文学,《堂吉诃德》里的主角简直是 “中二青年” 的鼻祖。他沉迷于骑士小说,非要把自己打扮成骑士去行侠仗义,结果闹了一堆笑话:把风车当成巨人,拿着长矛冲上去,结果被风车卷得飞起来;把羊群当成军队,骑着马冲进去,被牧羊人用石头砸得头破血流;甚至把旅店当成城堡,非要让店主给他举行 “骑士授勋仪式”,店主觉得他可怜又好笑,就顺着他的意思,用一把扫帚当宝剑,给他 “授勋”。堂吉诃德的行为在现在看来很荒唐,但细想一下,谁年轻时没做过类似的 “傻事” 呢?比如小时候披着床单假装自己是仙女,拿着玩具剑假装自己是英雄,只不过堂吉诃德把这份 “天真” 坚持到了成年。塞万提斯写这部小说时,或许就是想通过这种夸张的方式告诉我们:生活虽然很现实,但偶尔保留一点 “不切实际” 的幻想,也未尝不是一件有趣的事。
说到幽默,就不得不提马克・吐温的作品,他简直是文学界的 “段子手”。《汤姆・索亚历险记》里,汤姆为了逃避刷栅栏的惩罚,故意装作很享受的样子,对小伙伴们说 “刷栅栏可是件有意思的事儿,不是谁都能有机会做的”,结果小伙伴们纷纷抢着帮他刷栅栏,还主动拿出自己的玩具当 “报酬”。这个情节像极了现在的 “反向营销”,明明是苦差事,却被汤姆包装成 “稀缺体验”,不得不说,汤姆要是生在现代,绝对是个营销鬼才。还有《百万英镑》里的主角,拿着一张无法兑现的百万英镑支票,却在伦敦混得风生水起,店家们看到支票后,对他百般讨好,免费给他提供食宿和衣服,甚至连他不小心弄脏的地毯,店家都笑着说 “没关系,这地毯本来就该换了”。马克・吐温用夸张的笔触,把人性的贪婪和虚伪写得淋漓尽致,读的时候让人笑得前仰后合,笑完之后又忍不住思考:要是自己遇到这种情况,会不会也像那些店家一样呢?
其实,文学鉴赏从来都不是一件严肃到让人望而却步的事。那些经典名著之所以能流传下来,不仅因为它们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更因为它们描绘了真实的人性和生活。当我们用轻松幽默的眼光去解读这些作品时,会发现里面的角色就像我们身边的人一样,有优点也有缺点,有快乐也有烦恼。比如读《水浒传》时,我们会为武松打虎的英勇鼓掌,也会为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鲁莽发笑;读《傲慢与偏见》时,我们会为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感动,也会为柯林斯先生的虚伪觉得好笑。这些有趣的细节,就像散落在文字里的珍珠,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品味。
或许有人会说,这样的文学鉴赏太 “不务正业” 了,没有抓住作品的 “核心价值”。但我觉得,能让人感受到快乐,本身就是一种很重要的价值。当我们笑着读完一部经典,才会更愿意去深入了解它背后的故事,去思考它所传递的思想。就像小时候听长辈讲故事,我们最先记住的总是那些有趣的情节,长大后再回想起来,才慢慢明白故事里藏着的道理。文学鉴赏也是如此,先让自己爱上作品的 “有趣”,再去探寻它的 “深刻”,这样的过程才更轻松、更愉快。
现在再翻开那些曾经觉得 “枯燥” 的名著,你会不会也想找找里面的 “笑点” 呢?会不会发现,原来林黛玉也有耍小性子的可爱一面,原来孙悟空也有调皮捣蛋的时刻,原来堂吉诃德的 “荒唐” 里藏着一份难得的执着?要是你找到了更有趣的细节,不妨也和身边的人分享一下,让更多人知道,文学鉴赏也可以是一场充满笑声的旅程。毕竟,能让更多人爱上阅读、爱上经典,不就是文学鉴赏最美好的意义吗?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当文学名著变成 “生活段子集”:一场笑出眼泪的鉴赏之旅 https://www.7ca.cn/zsbk/zt/61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