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的修表摊支在巷口第三棵梧桐树下,黄铜色的镊子在他掌心转着圈,像只停不下来的金甲虫。每次有人递来蒙尘的旧表,他总会先对着阳光举起表盘,玻璃表面的划痕在光里铺开,活成了时间爬过的皱纹。我常蹲在摊前看他修表,齿轮咬合的细微声响里,总藏着些比指针走动更有意思的东西 —— 比如他说 “游丝是表的心跳”,说 “表蒙是时光的窗”,那些藏在零件里的借喻,让冰冷的金属突然有了呼吸。
巷尾的杂货店老板娘爱用玻璃罐存糖,透明的罐子码在货架上,装着不同颜色的糖块。她给每罐糖都起了名字,琥珀色的麦芽糖叫 “夕阳冻”,奶白色的薄荷糖叫 “月光粒”,连最普通的水果硬糖都成了 “小彩虹”。孩子们攥着硬币来买糖时,她总掀开罐盖让香气飘出来,说 “闻闻看,这是夏天的味道”。那些藏在糖罐里的借喻,让廉价的糖果有了诗意,也让每个午后的阳光都甜得发黏。
去年秋天我在旧书市场淘到本泛黄的诗集,扉页上有陌生人的批注,把 “孤独” 画成了 “窗台上未拆封的信”,把 “思念” 写成了 “粥里忘放的糖”。那些潦草的字迹里藏着的借喻,像有人在书页间悄悄留下了心事,让原本陌生的诗句突然有了温度。后来我也开始在喜欢的句子旁写借喻,把 “晚风” 比作 “刚晾好的衬衫”,把 “星光” 说成 “没吹灭的蜡烛”,不知不觉间,寻常的日子好像也变得柔软起来。
小区里的张奶奶总爱用借喻讲故事,给孙辈讲 “蚂蚁搬家” 时,会说 “它们是在给冬天送快递”;讲 “落叶归根” 时,会说 “叶子是在回树妈妈的家”。孩子们睁着圆溜溜的眼睛听,连风吹过树叶的声音都成了 “树在唱摇篮曲”。有次我路过听见她讲 “彩虹”,说 “那是天空破了个洞,漏出了后面的颜料盘”,瞬间让我想起小时候对世界的好奇。原来借喻从来不是复杂的修辞,而是像张奶奶这样,用温柔的方式把世界讲得更可爱。
前阵子整理旧物,翻出了大学时的笔记本,里面记着课堂上的随想,也有和朋友的聊天片段。有一页写着 “毕业像拆盲盒,不知道里面装着惊喜还是遗憾”,旁边还有朋友画的小太阳,标注着 “但不管怎样,都会有光”。如今再看那些稚嫩的借喻,突然明白当时为什么会写下这些 —— 我们总在试着用熟悉的事物去理解陌生的时刻,用温柔的比喻去安抚不安的心情。就像现在想起毕业那天的夕阳,会说 “那是天空给我们盖的印章”,想起分别时的拥抱,会说 “那是把温暖装进了口袋”,借喻让那些难忘的瞬间,有了可以反复回味的模样。
昨天在咖啡馆写东西,邻桌的小女孩拿着蜡笔在纸上画,突然抬头问妈妈 “云朵是什么做的呀”,妈妈笑着说 “是棉花糖掉在了天上”。小女孩立刻眼睛发亮,又问 “那雨滴呢”,妈妈想了想说 “是云朵哭的时候,掉下来的眼泪”。我看着小女孩认真的模样,突然觉得借喻就像这样,是大人讲给孩子的童话,也是我们长大后,依然愿意相信的美好。其实生活里到处都是这样的借喻,可能是早餐时说 “煎蛋是太阳的倒影”,可能是下班路上说 “路灯是月亮派来的保镖”,这些细碎的比喻,就像散落在日子里的小星星,不经意间就点亮了寻常的时光。
现在我依然喜欢在生活中寻找借喻,有时是看见流浪猫蜷缩在车底,会说 “它是在给轮胎当枕头”;有时是发现墙角的野花绽放,会说 “那是土地偷偷开的玩笑”。这些简单的借喻,没有复杂的道理,却能让平凡的瞬间变得生动。就像此刻窗外的月亮,有人会说 “它是夜空中的灯笼”,也有人会说 “它是星星的邻居”,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借喻,每个借喻里都藏着对世界的热爱。或许这就是借喻的意义 —— 它让我们在熟悉的事物里,重新发现生活的美好,在寻常的日子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当我们学会用借喻去看待世界,会不会发现,连路边的石头都可能是 “大地没睡醒时,翻个身露出的骨头”,连偶尔的烦恼都可以是 “心里住进了调皮的小怪兽,等明天就会走”?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藏在生活褶皱里的借喻 https://www.7ca.cn/zsbk/zt/611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