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同一本小说,有人读得热泪盈眶,有人却觉得索然无味;同一首诗,有人能品出背后的深意,有人只看到字面的句子。这种差异不是因为作品本身变了,而是我们每个人在 “接受” 文学作品时,都带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经历。文学接受这件事,说简单点就是读者和作品互动的过程,但往深了说,里面藏着太多影响我们阅读感受的小细节,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
先得弄明白,文学接受不是被动地 “看故事”,而是读者主动参与进来的活动。你翻开一本书,不是等着文字自己钻进脑子里,而是会不自觉地调动自己的记忆、情感甚至生活经验,去和书中的人物、情节对话。比如读《红楼梦》,有人会因为黛玉的才情和命运揪心,可能是因为自己也有过敏感细腻、不被完全理解的时刻;有人更关注贾府的兴衰,或许是对家族变迁、人情冷暖有自己的体会。这种带着个人印记的解读,就是文学接受最有意思的地方 —— 同一部经典,在不同人心里会生长出不同的模样。
要聊文学接受,就绕不开 “期待视野” 这个词。简单说,就是你在翻开一本书之前,心里已经有了一些预设。这些预设可能来自别人的推荐、书的封面简介,甚至是你之前读过的同类型作品。比如你平时喜欢读悬疑小说,当你拿起一本新的悬疑书时,就会期待里面有紧凑的情节、反转的结局。如果这本书满足了你的期待,你可能就会觉得 “好看”;要是它突然变成了慢节奏的抒情故事,超出了你的期待视野,你可能就会觉得 “不好读”。但也有例外,有时候超出期待的作品,反而会让你有新的惊喜,慢慢拓宽你的期待视野。
读者的人生经历也会大大影响文学接受的效果。同样是读鲁迅的《孔乙己》,学生时代可能只觉得孔乙己是个可笑又可怜的人,读懂了文章里的讽刺;但等到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见过了生活中那些固守着某种观念、挣扎在底层的人,再读这篇文章,可能会生出更多复杂的情绪 —— 或许是对人性的无奈,或许是对时代背景下个体命运的感慨。这就是经历在起作用,它像一把钥匙,能打开作品中那些年轻时读不懂的角落。还有人读《小王子》,小时候只喜欢里面的星球冒险,长大后才明白关于爱情、友情、成长的隐喻,这也是因为不同人生阶段的经历,让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有了不一样的深度。
作品本身的 “召唤结构” 也很关键,这东西决定了读者能有多少参与空间。有些作品把什么都写得明明白白,情节、人物心理、结局都交代得一清二楚,读者几乎不用费脑子去想,这样的作品接受起来很轻松,但可能少了点回味的余地。而有些作品会故意留下一些 “空白”,比如《边城》的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这种空白不是作者没写好,而是在 “召唤” 读者去思考、去想象 —— 翠翠最后等来了吗?傩送为什么一直没回来?每个人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填补这些空白,这就让接受过程变得更主动,也让作品有了更长久的生命力。
除了个人因素,时代和社会环境也会给文学接受戴上 “滤镜”。比如几十年前读《平凡的世界》,很多人会被孙少平、孙少安那种在苦难中奋斗的精神深深打动,因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更能体会生活的艰辛和奋斗的意义;现在的年轻人读这本书,可能依然会被人物的坚韧感染,但对书中的时代背景、生活细节会有不一样的感受,甚至会对某些情节产生疑问。再比如一些古典诗词,在不同的时代,人们解读的侧重点也会不同。唐代人读李白的诗,可能更关注他的豪放和才华;现代人读李白,除了这些,还会从他的人生选择里,看到关于自由与现实的矛盾,这就是时代变化带来的接受差异。
有时候,“阐释共同体” 也会影响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看法。所谓阐释共同体,就是一群有相似背景、相似观念的人,比如某个读书小组、某个文学流派,或者是某个年龄段的读者群体。在这个共同体里,大家会互相交流对作品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受,慢慢就会形成一些共识性的解读。比如在一些文学课堂上,老师会引导学生从某个理论角度去分析作品,学生之间再互相讨论,最后对作品的理解可能就会趋向一致。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总有一些人会跳出共同体的共识,提出不一样的看法,而这些不一样的声音,又会让文学接受变得更丰富。
其实,文学接受没有 “标准答案”,不是说必须读懂某个 “中心思想” 才叫读好了书。有人读诗就是喜欢文字的韵律,不深究背后的深意;有人读小说就是为了打发时间,不纠结人物的象征意义 —— 这些都算有效的文学接受。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你是否有自己的感受,是否和作品产生了哪怕一点点的连接。就像有人喜欢在读完书后写批注,有人喜欢和朋友聊剧情,有人只是默默把书中的句子记在心里,这些不同的接受方式,都让文学作品在我们的生活里有了不一样的位置。
那么,下次当你再拿起一本书,觉得 “看不懂” 或者 “不喜欢” 时,不妨先别急着否定作品或自己。可以想想,是不是自己的期待视野和作品不太匹配?是不是暂时还没有足够的经历去理解它?又或者,只是当下的心情不适合读这类书?文学接受本来就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今天读不懂的,或许明天再读,就会有新的发现;今天不喜欢的,或许几年后再读,就会突然 get 到它的好。毕竟,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独特的相遇,而这种相遇的美好,正在于它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结果。
常见问答
- 问:如果我读一本书的时候,理解和别人完全不一样,是不是说明我读错了?
答:不是的。文学接受本来就带有很强的个人色彩,每个人的期待视野、人生经历都不同,对作品的理解出现差异是很正常的事,没有 “绝对正确” 的解读,只要你的理解能从作品中找到支撑,就是合理的。
- 问:“期待视野” 会一直不变吗?比如我现在喜欢的书,以后还会喜欢吗?
答:“期待视野” 是会变化的。随着你读的书越来越多、人生经历越来越丰富,你的审美和认知都会发生改变,之前喜欢的书,以后可能依然喜欢,但理解的角度会变;也可能因为期待视野拓宽了,对之前喜欢的书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这些都是正常的。
- 问:有些经典作品我读起来觉得很枯燥,是不是我不适合读经典?
答:不一定。可能是当下你的期待视野和经典作品的风格不太契合,也可能是你还没找到合适的阅读节奏。可以试着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或者看看相关的解读文章,再慢慢读;也可以等过一段时间,有了更多经历后再尝试,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 问:作品里的 “空白” 会不会让我读的时候觉得混乱,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
答:有可能会有这种感觉,但 “空白” 也是作品的魅力之一。你可以试着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填补这些空白,哪怕暂时没找到明确的答案,这个思考的过程也能让你更深入地感受作品,而且随着阅读经验增加,你对 “空白” 的把握会越来越准。
- 问:“阐释共同体” 的看法很重要吗?我需要跟着大家的解读来理解作品吗?
答:“阐释共同体” 的看法可以作为参考,能帮你看到作品的不同角度,但不用完全跟着大家的解读走。你可以结合自己的感受,吸收对自己有启发的部分,同时保留自己的想法,毕竟文学接受的核心是你和作品之间的互动,自己的真实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当我们读一本书时,到底在 ‘ 接收 ‘ 些什么?—— 聊聊文学接受那些事儿 https://www.7ca.cn/zsbk/zt/61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