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听到 “理性” 两个字,第一反应可能是 “太严肃了吧”“跟我没关系”,甚至觉得这是那种戴着厚厚眼镜、捧着大部头书的人才会聊的话题。但其实啊,理性这玩意儿就藏在我们每天的小日子里,像个贴心的朋友,悄悄帮我们避开坑、少走弯路,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没太注意到它而已。
就拿前阵子我朋友的事儿来说吧。她刷短视频的时候,看到一款号称 “七天瘦十斤” 的代餐奶昔,主播说得天花乱坠,底下评论区也全是 “亲测有效”“喝完腰围小了两圈” 的留言。她当时就心动了,立马点开链接准备下单,甚至都想好瘦下来穿什么裙子了。可就在付款前一秒,她突然停住了 ——“等等,七天瘦十斤,这科学吗?” 她想起之前看科普说,健康的减重速度应该是每周一斤到两斤,太快了反而伤身体。接着她又去查了那款奶昔的成分表,发现里面糖分超标,还有好几样没听过的添加剂。最后她默默关掉了页面,转头去超市买了新鲜的蔬菜和鸡胸肉,跟着健身博主做简单的运动。一个月下来,虽然只瘦了三斤,但整个人气色好了不少,也没觉得饿肚子或者不舒服。你看,这就是理性在悄悄发挥作用,不是说要跟自己的欲望对着干,而是在冲动的时候多问一句 “为什么”“靠谱吗”。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觉得 “理性不就是让我少点快乐吗?想买的东西不能买,想做的事不能做”。其实真不是这样。去年夏天,我特别想报一个油画班,看宣传图里大家坐在洒满阳光的教室里,对着画布涂涂抹抹,感觉特别治愈。当时我差点直接交了半年的学费,可转念一想,“我平时下班回家都快八点了,周末有时候还要加班,真的有时间去上课吗?” 于是我先报了一个周末体验课,去了之后发现,油画比我想象中难多了,光是调颜料就要练好久,而且我对色彩的敏感度其实没那么高。上完体验课,我就放弃了报长期班的想法,转而买了一套数字绘画的软件,利用晚上碎片时间画两笔,既满足了画画的兴趣,又没浪费钱和时间。你看,理性不是阻止我们追求喜欢的东西,而是帮我们看清 “喜欢” 和 “适合” 之间的差距,避免因为一时头脑发热,最后落得 “花钱买罪受” 的下场。
还有个特别常见的场景,就是朋友之间吐槽的时候。比如有人跟你说 “我老板太讨厌了,今天又当着所有人的面说我”,这时候要是跟着一起骂 “你老板真不是东西”,可能对方当时会觉得解气,但问题根本没解决。可如果用理性的方式回应,比如问 “他具体说了你什么呀?是因为工作上有什么问题吗?”,慢慢引导对方梳理事情的来龙去脉,可能最后对方自己就会发现,其实老板当时是着急项目进度,语气重了点,并不是针对他。这种时候,理性就像一个 “情绪过滤器”,帮我们从满是抱怨的话语里,找到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跟着一起陷入情绪的漩涡里。
可能有人会说 “我天生就容易冲动,做事全凭感觉,理性对我来说太难了”。其实理性这东西,就像肌肉一样,越练越发达,不用刻意去学什么高深的理论,从小事开始慢慢练就行。比如每次买东西之前,先在心里列三个问题:“我真的需要它吗?”“我现在买得起吗?”“买了之后会经常用吗?”;比如每次想跟人吵架的时候,先深呼吸十秒钟,想想 “我现在说的话,能解决问题吗?还是只会让矛盾更严重?”;再比如看到网上那些 “震惊!吃这个东西会致癌”“千万别做这件事,不然后悔一辈子” 的文章,先别忙着转发,去查一查来源是不是靠谱,有没有科学依据。这些小事做久了,你就会发现,自己慢慢变得不那么容易被外界的声音影响,做决定的时候也更有底气了。
记得之前看一档综艺,里面有个嘉宾说 “理性不是没有感情,而是不被感情绑架”。这句话我特别认同。比如我们跟家人吵架的时候,可能会因为生气说出 “我再也不想理你了” 这种话,但理性会提醒我们 “其实我不是真的讨厌他,只是现在很生气”,等情绪平复下来,就会主动去和解;比如看到网上有人晒出不幸的经历,我们会心疼、会难过,但理性会告诉我们 “不要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信息,也不要随便给别人贴标签”,避免因为同情心泛滥,反而帮了倒忙。所以啊,理性和感性并不是对立的,它们更像是一对搭档,感性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温度,理性让我们守住生活的底线,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
现在想想,我们每天都在跟 “选择” 打交道,小到早餐吃包子还是油条,大到毕业找什么工作、跟谁谈恋爱,而理性就是帮我们做好这些选择的 “工具”。它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大道理,也不是让我们变成冷冰冰的 “机器人”,而是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时候,多一份清醒,少一份迷茫;多一份笃定,少一份后悔。那么,你最近有没有遇到过什么事儿,现在回头想想,如果当时多一点理性,结果可能会不一样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理性这东西,其实没你想的那么 “高冷” https://www.7ca.cn/zsbk/zt/61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