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德・龚古尔的名字与一项文学奖项紧密相连,这份关联始于 1874 年的一纸遗嘱。这位法国作家在痛失兄弟后做出决定,将遗产与版权收入化作基金,委托友人建立专门机构,评选年度最具独创性的文学作品。这份遗嘱催生了 1902 年成立的龚古尔学院,也让 1903 年首次颁发的龚古尔文学奖,成为此后百余年法语文学界的重要坐标。
龚古尔学院的首任院士名单堪称星光熠熠,福楼拜、都德等十位文坛巨匠受邀执掌评选权,埃德蒙最初设定的 5000 法郎奖金,在当时相当于中产阶级两年的收入,足以支撑文学新人潜心创作。但时光流转中,通货膨胀不断稀释着奖金的实际价值,1960 年降至 50 法郎,如今仅余象征性的 10 欧元。即便如此,这项奖项从未失去吸引力,因为它背后承载的声誉与市场魔力,足以彻底改变作家与出版社的命运。
普鲁斯特与《在少女们身旁》的获奖经历,堪称龚古尔奖历史上最富戏剧性的篇章之一。1919 年,罗朗・道格莱斯的《木十字架》因深刻描绘一战士兵生活、契合民众悼念之情,成为呼声最高的候选作品。但评委们最终将奖项授予普鲁斯特这部沉浸于个人记忆的著作,不满的出版商阿尔班・米歇尔在再版《木十字架》时,特意加上 “龚古尔奖 ——4 票对 10 票” 的红色腰封,结果因涉嫌损害奖项声誉被判处 2000 法郎赔偿。这场风波恰恰印证了奖项的分量,也让世人见识到其评选过程的激烈程度。
评选的神秘感始终笼罩着龚古尔奖。院士们每年都会聚集在巴黎德鲁昂饭店闭门议事,这里既是固定的评选场所,也是文学界的隐形舞台。但百密一疏的意外在 1958 年发生,16 岁的小记者阿兰・阿亚什潜入饭店,躲进会议厅的扫帚壁柜偷听讨论并披露细节。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位记者在 1983 年以杂志老板身份故伎重演,将评委们的发言全文公之于众,让这项庄严的评选多了段荒诞趣闻。
规则在龚古尔奖的历史中并非不可逾越的铁律。奖项明确规定不得向同一作家颁奖两次,但罗曼・加里却创造了例外。1956 年,他以《天的起源》首次获奖,1975 年又用假名埃米尔・阿亚尔发表《生活展现在面前》再度折桂。为掩盖真相,他让侄子冒充 “阿亚尔” 出现在媒体面前,直到他去世后这个秘密才被揭开。而杜拉斯 70 岁凭借《情人》获奖,则打破了奖项偏向年轻作家的潜规则,这部坦率暴露隐私的作品,不仅成为通俗小说繁荣的标志,更让她跻身世界最知名法语作家之列。
与众多奖项追逐获奖者不同,龚古尔奖曾遭遇过作家的拒绝。1951 年,于连・格拉克的《西尔特沙岸》获奖,但这位性格高傲的作家事先便宣布拒绝领奖。他的理由简单却深刻:小说出版后,评论界的目光都聚焦于作家本人,而非作品本身,这种本末倒置的关注让他深感遗憾。这份决绝与奖项带来的名利诱惑形成鲜明对比,也为龚古尔奖的历史增添了一抹文人风骨的亮色。
奖金的微薄与市场的火爆构成龚古尔奖最奇妙的反差。米歇尔・图尼埃曾因失业身无分文,近乎流落街头,1970 年《桤木王》获奖后售出 200 万册,让他一举摆脱困顿平步青云。俄罗斯作家安德烈・马金初到法国时饥寒交迫,甚至不得不栖身墓地,1995 年《法兰西的遗嘱》获奖并创下 250 万册销量,使他声名鹊起。午夜出版社更是凭借 1984 年杜拉斯的《情人》和 1990 年让・鲁奥的《沙场》两次获奖,成功走出破产危机。如今,获奖作品平均能售出 40 万册,2023 年的《守护她》更被 30 多个国家买下版权,这种市场号召力远非 10 欧元奖金所能衡量。
争议从未远离这项顶级文学奖。2010 年,米歇尔・韦勒贝克凭借《地图与疆土》获奖后,被指书中三段文字涉嫌剽窃维基百科词条,涉及法国政治家生平与博韦城历史等内容。面对指控,韦勒贝克坦然承认复制粘贴行为,却坚称这并非剽窃,而是一种文学实验形式,是 “创造美的手法”,甚至直言 “指摘剽窃的人还不明白文学的概念是什么”。这场争论让人们重新审视文学创作中的借鉴边界,也让龚古尔奖的评选标准再度成为热议焦点。
龚古尔学院前主席埃韦尔・巴赞曾精准概括奖项特质:获奖作品 “并非必然是当年最优秀的作品,但是最能反映当时社会关注的事情”。从巴比塞描绘一战的《火线》、马尔罗聚焦革命的《人类的命运》,到特里奥莱暗藏抵抗运动密码的《第一个窟窿赔偿二百法郎》,无不印证这一判断。近年来,玛丽・恩迪亚耶的《三个女强人》、莉迪・萨尔瓦伊尔的《不哭》等非洲女作家作品的获奖,则彰显出奖项视野的不断拓展。
在中国,龚古尔奖同样留下了深刻印记。作家路内 14 岁时在《世界文学》杂志初读杜拉斯的《情人》,虽未能完全理解,却在心中埋下种子,直到多年后因王小波的提及重遇这部作品,才领会其文学魅力。翻译家周克希耗费心力翻译普鲁斯特的《追寻逝去的时光》,坦言最难之处并非复杂长句,而是作者思想的深邃,这部经龚古尔奖加持的作品,早已通过译本成为中国读者熟知的经典。2018 年设立的龚古尔文学奖中国评选,更让中国成为亚洲首个拥有该奖项评选的国家,由法语专业学子组成的评委团,在阅读与讨论中搭建起中法文学交流的桥梁。
德鲁昂饭店的聚餐仍在继续,10 欧元的奖金依旧象征大于实际,评委们的讨论依旧严守秘密,而每一年的获奖名单依旧能牵动全球文学爱好者的心弦。从遗嘱中的构想,到跨越百年的传奇,龚古尔奖早已超越单纯的文学评选,成为一种文化符号。那些因它声名鹊起的作家,那些因它摆脱困境的出版社,那些因它引发的争论与感动,共同构成了这份文学桂冠的独特分量。当读者翻开一本龚古尔奖获奖作品时,读到的不仅是文字本身,更是一段交织着荣誉、市场与时代印记的文学故事。
龚古尔文学奖常见问答
- 龚古尔文学奖的奖金为什么只有 10 欧元?
奖金数额经历了漫长的缩水过程。创始人埃德蒙最初设定为 5000 法郎,相当于当时中产阶级两年的收入。受 20 世纪法国多次动荡与通货膨胀影响,1960 年降至 50 法郎,后改为 10 欧元。但奖金仅具象征意义,真正价值在于奖项带来的巨大声誉与销量暴涨。
- 有没有作家获得过两次龚古尔文学奖?
仅有罗曼・加里一人实现这一成就。他 1956 年以本名凭《天的起源》获奖,1975 年用假名埃米尔・阿亚尔发表《生活展现在面前》再度获奖,秘密直到他去世后才被揭露。该奖项明确规定不可重复颁奖,这一案例成为历史特例。
- 龚古尔文学奖的评选地点和流程是怎样的?
评选由龚古尔学院的 10 位院士负责,每年 8 月底至 11 月阅读候选作品及书评,最终在巴黎德鲁昂饭店闭门讨论投票。投票过程严格保密,有时需多轮投票,2023 年的《守护她》便经 14 轮投票后由主席投出关键票胜出。
- 获奖作品通常能达到怎样的销量?
奖项的市场拉动效应显著,获奖作品平均销量可达 40 万册。米歇尔・图尼埃的《桤木王》售出 200 万册,安德烈・马金的《法兰西的遗嘱》销量 250 万册,2023 年的《守护她》更被 30 多个国家购买版权。
- 中国有龚古尔文学奖相关的评选活动吗?
法国驻华大使馆于 2018 年设立龚古尔文学奖中国评选,中国成为亚洲首个设立该奖项评选的国家。评委会由国内高校法语专业研究生和博士生组成,从龚古尔奖第二轮入围作品中选出获奖作品,已成功举办多届。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真实性请自行鉴别,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有侵权等情况,请与本站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出处:十欧元的桂冠:龚古尔文学奖的百年文学传奇 https://www.7ca.cn/zsbk/zt/61297.html